•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台中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基本條件為何?

1-1 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所持的信念態度為何?

1-2 教師的資訊素養為何?

1-3 學校所提供的行政支援為何?

1-4 學校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風氣為何?

二、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現況為何?

2-1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教學準備」歷程的實施情形及成效為何?

2-2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教學活動」歷程的實施情形及成效為何?

2-3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課後討論與評量」歷程的實施情形及成效為 何?

2-4 社會領域教學中最常使用的資訊融入方法為何?

三、不同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影響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差異情形為何?

3-1 是否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3-2 是否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

3-3 是否因擔任不同職務而有差異?

3-4 是否因教學年資不同而有差異?

3-5 是否因近兩年資訊相關研習時數不同而有差異?

四、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影響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差異情形為何?

4-1 是否因任教學校區域不同而有差異?

4-2 任教學校為資訊種子學校與否是否會有差異?

4-3 是否因班級教室的電腦設備之不同而有差異?

4-4 是否因單槍投影機之提供情形不同而有差異?

4-5 是否因社會專科教室之建置情形不同而有差異?

4-6 是否因學校教學軟體之提供情形不同而有差異?

五、探討影響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因素與實施現況的相關情形為何?

5-1 信念態度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為何?

5-2 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為何?

5-3 行政支援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為何?

5-4 同儕風氣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台中縣國小教師

本研究的「台中縣國小教師」係指九十六學年度服務於台中縣公立國小,且

教授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師,其擔任學校職務包含級任導師、社會領域專任教師、

主任(或組長)兼社會領域教學者。

貳、資訊融入教學

本研究將「資訊融入教學」定義為教師在教學準備、教學活動、課後討論與

評量過程中,利用資訊科技相關設備以及網際網路協助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成 效的各種作為。

參、社會學習領域

本研究的「社會學習領域」為九年一貫課程的七大學習領域之一,乃是統整

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所產生的知識領域,其內容為生存、生計、生活 和生命這四大層面間互動關係的一種統整性領域,並以此發展出十大課程目標、

九大主題軸與分段能力指標。概括來說,社會學習領域涵蓋了地理學、歷史學、

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等學門知識,可培養具備參 與民主社會和適應未來生活知能的良好公民 (教育部,2003a)。

第四節 研究方法、對象與研究流程

壹、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方法蒐集相關資料,以瞭解資訊融入社 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現況,並探討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對資訊融入社 會領域教學之影響,以及影響因素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九十六學年度服務於台中縣公立國小,教授社會學習領域的

教師。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流程如圖 1-4-1 所示。首先確定研究主題,其次進行文獻探討,根據

文獻探討的結果編製問卷,並經指導教授、多位專家學者與教學經驗豐富的國小 教師修訂,完成預試問卷,提出研究計畫。於研究計畫審查結束,開始進行問卷 預試與修正,進行問卷信效度分析後,正式實施問卷調查。於問卷回收後進行資

料處理與統計分析,再根據研究目的及問卷結果與八位台中縣國小教師進行訪 談。最後根據統計結果與訪談結果撰寫研究報告。

確定研究主題

編製問卷 進行文獻探討

進行研究計畫審查

預試及修改問卷 信效度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正式實施問卷調查

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訪談

完成研究報告

圖 1-4-1 研究流程

第五節 研究限制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九十六學年度於台中縣公立國小教授社會學習領域的教 師。因此無法將研究結果直接推論到其他地區,此為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貳、研究變項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眾多,可能包含種種個別因素以及更深層的內在因 素,本研究的研究變項乃依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與研究,擇重要影響因素探討 之,無法概括全部因素,此為研究變項之限制。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與訪談來蒐集相關資料,目的在於瞭解資訊融入社會學習 領域教學的現況,以及不同教師背景與學校背景的教師影響其運用資訊融入社會 學習領域教學的差異情形。本研究受限於人力與時間限制,僅能以立意取樣方式 進行訪談,無法針對每位受試者之個別情況,做深入訪談,此為研究方法上的限 制。

肆、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為工具,受事者填答時以自陳方式進行,但個人知覺 難免流於主觀,對問卷題目的解釋也因人而異,且填答時易受當下情境、情緒或 社會期許等無法掌控的因素影響,因此問卷調查結果會有誤差存在,此為研究工 具上之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普及,對於人類生活產生相當大的衝擊,而教育的目的 在培育下一代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必須透過教育培養國民 資訊素養與 運用科技的能力。然而,若將資訊科技知能當作一門獨立的、隔離的學科來教給 學生,學生未來有意義地運用這些能力解決問題將會產生困難,資訊科技要融入 各科教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從小學階段及培養兒童資訊素養以及應用的能力,已成為各國教育發 展的重點之一,我國對此亦同樣重視,九年一貫課程乃將「運用科技與資訊」列 為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並將資訊教育列入重大議題之首。

本節欲透過探討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來瞭解何謂資訊融入教學,再探討其 目的,最後,探討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時機、等級、方式。

壹、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

英特爾公司(Intel)自西元 2000 年起在全球推展的 e 教師計畫將資訊科技 定位在教學輔助的角色,即著重如何讓資訊科技的「融入」協助學生達到學習目 標(吳正己,2001)。然對於資訊科技「融入」的解釋各方說法紛紜,茲就所蒐 集的文獻整理羅列如下:

吳沂木(1999)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整合各項動靜的媒體型式,提供多 樣而豐富的資訊,以協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概念。

顏龍源(2000)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所用的各項 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的置入各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何榮桂(2001)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在適當的 時機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提升學習效果。

徐新逸、吳佩謹(2002)則認為資訊融入教學是指教師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 與教學策略之所需,應用電腦多媒體網路的特性,將資訊科技視之為教學工具以 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看法與研究發現,教師教學的過程中,資訊科技並非教 學活動的主軸、而是擔任輔助與支援的工作。沒有資訊科技的輔助,教學活動仍 可順利的進行,但有了資訊科技的協助與支援,教師不但能提升自身的教學成 效、學生學習動機,亦能增進學生資訊素養與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培 養其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

貳、資訊融入教學的目的

了解資訊融入教學之定義後,現將資訊融入教學的目的說明如下:

王全世(2000)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有三:

1. 培養師生的資訊素養。

2. 培養師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3. 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

王全世(2000)更進一步認為,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最佳融合型態為完全整合,

即資訊科技與教學密切配合,成為教與學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和資源,並成為日 常上課的一種常態,而非特定的教學型態或特殊的學習方式。

彭富源(2001)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目的有五:

1. 節省書寫的時間。

2. 加入更多的資訊於教學。

3. 彌補口語教學之不足。

4. 以動畫方式協助對實際情形的說明。

5. 視學生所需靈活應用。

何榮桂(2002)指出,資訊科技與網路融入教學的目的,是要創造一個優質的 教學環境,此種環境除了能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外,也是 一個多元的、富創意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和學習環境,此種環境能培養學生主動 探索問題,且有利於問題解決能力之培養。

Roblyer與Edwards(2000)則指出資訊科技融入學科學習有五項目的:

1. 資訊科技可增加學生學習動機。

2. 資訊科技具備特殊的教學潛力,可提供資訊學習素材與學習工具。

3. 資訊科技可支援不同型態的教學,如合作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意學習。

4. 資訊科技可增進教師工作效率,增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

5. 資訊科技可培養學生資訊時代所需的素養和技能。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資訊科技在教學中具有重要功能,資訊融入教學的目 的,則可歸納為:

1. 建構多元的、富創意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和學習環境。

2. 對教師而言,透過資訊科技的融入,能增進工作效率、促進師生互動、使教學 活動生動活潑並且多元化,以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3. 對學生而言,資訊科技的融入能引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提升其學習興

3. 對學生而言,資訊科技的融入能引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提升其學習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