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現況與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現況與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現況,比較不同教 師背景、學校背景變項在實施現況上的差異,以及影響因素與實施現況的相關情 形。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問卷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數、t 考驗、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台中縣教師於影響因素的信念態度、資訊素養、行政支援、同儕風氣四個構 面得分均高於中位數,顯示在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實施上擁有有利的基 礎條件。 二、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實施情形以「教學準備」最佳,資訊融入社會領域 教學對「教學活動」的幫助最大。 三、不同的教師背景造成教師實施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有差異者為:性別、擔 任職務、教學年資、近兩年資訊相關研習時數。 四、不同的學校背景造成教師實施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有差異者為:任教學校 所在區域、是否為資訊種子學校,以及硬體設備和軟體資源的提供情形。 五、影響因素的各層面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實施情形的各層面分別呈現正相 關。其中以「資訊素養」與「教學準備」的相關程度最高。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幾項具體建議。 關鍵字:資訊融入教學、社會學習領域

(2)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instruction practice for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in Taichung County,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instruction practice for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influence element and the instruction practice.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The valid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cores of faith and attitude, information literacy,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climate between the colleague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e median. It indicates that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in Taichung County keeps beneficial foundation.

2. The current practice for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is that teachers have higher usage of IT on instruction preparation, and less usage on

discussion and evaluation.And the maximum support is using IT on instruction activities. 3. The difference of instruction practice for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is subject to variables in personal background, such as gender, position, seniority, and training hou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ceived in the past two years.

4. The difference of instruction practice for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is subject to variables in schools’ background, such as location, elite school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rdware equipment,and software resource. 5.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ngle variable of influence factor and those of

instruction practice for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with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struction prepar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3)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譯義 ---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對象與研究流程 ---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 --- 9 第二節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因素 --- 18 第三節 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意義 --- 24 第四節 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背景資料的分析 --- 59 第二節 影響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因素的分析 --- 64 第三節 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現況分析 --- 77

(4)

第四節 不同教師背景與學校背景變項影響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的 差異情形 --- 87 第五節 影響因素與實施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109 第六節 訪談結果分析 ---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29 第二節 建議 --- 13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 137 貳、英文部分 --- 142 附錄 附錄一、預試問卷內容修改說明 --- 145 附錄二、預試問卷 --- 147 附錄三、正式問卷 --- 153 附錄四、訪談大綱 --- 157

(5)

表 次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 31 表 3-2-1 台中縣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抽樣分配 --- 45 表 3-2-2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摘要 --- 47 表 3-3-1 建立本問卷之專家效度的專家名單 --- 49 表 3-3-2 預試問卷學校抽樣 --- 49 表 3-3-3 項目分析摘要 --- 51 表 3-3-4 信度分析摘要 --- 53 表 4-1-1 有效樣本的教師背景分布情形 --- 61 表 4-1-2 有效樣本的學校背景分布情形 --- 63 表 4-2-1 信念態度分析摘要 --- 67 表 4-2-2 資訊素養分析摘要 --- 70 表 4-2-3 行政支援分析摘要 --- 73 表 4-2-4 同儕風氣分析摘要 --- 75 表 4-3-1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現況之實施情形描述統計分析 --- 79 表 4-3-2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現況之幫助情形描述統計分析 --- 83 表 4-4-1 不同性別教師實施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現況之 t 考驗分析摘要--- 88 表 4-4-2 不同年齡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89 表 4-4-3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91 表 4-4-4 不同教學年資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93 表 4-4-5 不同研習時數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95 表 4-4-6 不同區域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97 表 4-4-7 是否任教於資訊種子學校的教師實施現況之 t 考驗分析摘要 --- 98 表 4-4-8 教室電腦設備不同的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100

(6)

表 4-4-9 單槍投影機情形不同的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101

表 4-4-10 專科教室情形不同的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103

表 4-4-11 教學軟體情形不同的教師實施現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106

表 4-5-1 影響因素與實施現況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 --- 110

(7)

圖 次

圖 1-4-1 研究流程--- 7 圖 3-1-1 研究架構--- 41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由於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的飛躍發展,二十世紀末人類社會產生了前所未見的 變革。電腦種類從工作站級的微電腦,發展到一般個人或是家庭使用的個人電腦 (PC),電腦的運用從實驗室發展到工商業應用、家庭與個人使用,功能則從早期 實驗性質發展到文書處理等實用性質,並進一步發展到多媒體應用的娛樂性質。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更促成資訊與知識的快速流通,我們的生活形式在不知不 覺中改變。舉凡天氣預報、金融應用、購物、購買車票、各類繳費等皆可透過資 訊科技的服務來完成,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皆能透過資訊科技帶來更 便利的生活。在當今的社會,擁有資訊知能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能力。 為了培養國民的資訊素養,資訊教育遂成為現代教育所關注的課題,世界各 大進步地區,莫不極力推動資訊教育,如日本的「資訊新政」、新加坡的「IT2000」、 香港的「五年政策」 (何榮桂,2001)。當然我國的資訊教育建設也不為人後,教 育部於民國八十六年即推動為期十年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並在民國九 十年提出「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目的就在提昇全民資訊素養,以因應資訊 時代的來臨。 此外,我國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將資訊教育等六大議題融入語文、社會、 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以及綜合活動等七大領域,以 培養學生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 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 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十大基本能力(教育部,

(9)

1998)。其中「資訊教育議題」之基本理念在於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 能力,使學生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同時建立學生的校園資訊倫理及網路智慧 財產權等正確觀念,以培養具有健全社會價值觀與開闊世界觀的國民(教育部, 2003b)。而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議題之一,旨在強調以資訊科技為輔助工具,以 擴展各大學習領域的學習,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從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所明列的課程目標中(教育部,2003a),可看出其 目的在於涵養學生的公民資格,培養學生成為具備社會參與能力的良好公民。然 而,傳統的社會科教學大部分都是讓學生做事實性的背誦,教師僅使用單一的講 述教學法與教科書(林菁,1997),教學活動主要是以教科書配合靜態圖片講述為 主,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生提不起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不彰(呂青蓉,2002;黃 冠達,2004),學生只獲得片段、零星的知識,無法活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此外, 相較於其他學習領域的教材,社會領域具有「時效性」、「區域性」、「特殊性」 等三類特殊的教材(黃冠達,2002),使得教師亟需有充分的教材與資料作為教學 後盾。 隨著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提倡,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將可藉助資訊科技的特 性,呈現出生動活潑又多樣的面貌。從相關文獻的探討(王全世,2000;黃冠達, 2004;Roblyer & Edwards,2000),可歸納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與學 生的學習皆能產生正面的成效:對教師而言,以資訊科技做為輔助教學運作的工 具,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可強化其教學效果;對學生而言,可增進學生視覺與 聽覺的刺激,以加深學習的印象,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再者, 面對快速變遷的資訊社會,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重心將從教科書的有限知識轉化 為資訊的蒐尋、選擇與應用,以解決問題並掌握原理原則、建立批判思考與價值 判斷的能力,而呼應社會科的本質,這也正突顯了資訊科技在促進社會學習領域 教學的重要任務。

(10)

然而,搜尋期刊、論文的相關文獻與資料,卻發現與其他領域相較,針對資 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相關研究仍相當缺乏,社會領域所受的關注相對較少。因 此,透過此研究以瞭解教師於社會領域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的情形為此研究動機 之一。 在教學現場,有許多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困難與障礙,使得教師運用科技融 入教學的比例偏低(張文嘉,2003)。從相關文獻(王嘉德、陳光勳,2003;林涵妮, 1999;邱志忠,2002;張文嘉,2003;張國恩,1999;陳桂津,2002;蔡俊男, 2000)可得知造成這些教學阻礙的原因包含教師個人以及學校環境等因素。因此, 期望藉由本研究瞭解台中縣教師資訊融入社會領域的教學是否因相同因素造成 阻礙,以及進一步了解是否有其他因素。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台中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基本條件。 二、瞭解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現況。 三、探討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影響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差 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影響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差 異情形。 五、瞭解影響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因素與實施現況的相關情 形。

(1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台中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基本條件為何? 1-1 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所持的信念態度為何? 1-2 教師的資訊素養為何? 1-3 學校所提供的行政支援為何? 1-4 學校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風氣為何? 二、台中縣國小教師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現況為何? 2-1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教學準備」歷程的實施情形及成效為何? 2-2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教學活動」歷程的實施情形及成效為何? 2-3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課後討論與評量」歷程的實施情形及成效為 何? 2-4 社會領域教學中最常使用的資訊融入方法為何? 三、不同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影響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差異情形為何? 3-1 是否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3-2 是否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 3-3 是否因擔任不同職務而有差異? 3-4 是否因教學年資不同而有差異? 3-5 是否因近兩年資訊相關研習時數不同而有差異? 四、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影響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差異情形為何? 4-1 是否因任教學校區域不同而有差異? 4-2 任教學校為資訊種子學校與否是否會有差異?

(12)

4-3 是否因班級教室的電腦設備之不同而有差異? 4-4 是否因單槍投影機之提供情形不同而有差異? 4-5 是否因社會專科教室之建置情形不同而有差異? 4-6 是否因學校教學軟體之提供情形不同而有差異? 五、探討影響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因素與實施現況的相關情形為何? 5-1 信念態度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為何? 5-2 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為何? 5-3 行政支援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為何? 5-4 同儕風氣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台中縣國小教師

本研究的「台中縣國小教師」係指九十六學年度服務於台中縣公立國小,且 教授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師,其擔任學校職務包含級任導師、社會領域專任教師、 主任(或組長)兼社會領域教學者。

貳、資訊融入教學

本研究將「資訊融入教學」定義為教師在教學準備、教學活動、課後討論與 評量過程中,利用資訊科技相關設備以及網際網路協助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成 效的各種作為。

參、社會學習領域

本研究的「社會學習領域」為九年一貫課程的七大學習領域之一,乃是統整

(13)

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所產生的知識領域,其內容為生存、生計、生活 和生命這四大層面間互動關係的一種統整性領域,並以此發展出十大課程目標、 九大主題軸與分段能力指標。概括來說,社會學習領域涵蓋了地理學、歷史學、 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等學門知識,可培養具備參 與民主社會和適應未來生活知能的良好公民 (教育部,2003a)。

第四節 研究方法、對象與研究流程

壹、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方法蒐集相關資料,以瞭解資訊融入社 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現況,並探討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對資訊融入社 會領域教學之影響,以及影響因素與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情形。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九十六學年度服務於台中縣公立國小,教授社會學習領域的 教師。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流程如圖 1-4-1 所示。首先確定研究主題,其次進行文獻探討,根據 文獻探討的結果編製問卷,並經指導教授、多位專家學者與教學經驗豐富的國小 教師修訂,完成預試問卷,提出研究計畫。於研究計畫審查結束,開始進行問卷 預試與修正,進行問卷信效度分析後,正式實施問卷調查。於問卷回收後進行資

(14)

料處理與統計分析,再根據研究目的及問卷結果與八位台中縣國小教師進行訪 談。最後根據統計結果與訪談結果撰寫研究報告。 確定研究主題 編製問卷 進行文獻探討 進行研究計畫審查 預試及修改問卷 信效度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正式實施問卷調查 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訪談 完成研究報告 圖 1-4-1 研究流程

(1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九十六學年度於台中縣公立國小教授社會學習領域的教 師。因此無法將研究結果直接推論到其他地區,此為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貳、研究變項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眾多,可能包含種種個別因素以及更深層的內在因 素,本研究的研究變項乃依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與研究,擇重要影響因素探討 之,無法概括全部因素,此為研究變項之限制。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與訪談來蒐集相關資料,目的在於瞭解資訊融入社會學習 領域教學的現況,以及不同教師背景與學校背景的教師影響其運用資訊融入社會 學習領域教學的差異情形。本研究受限於人力與時間限制,僅能以立意取樣方式 進行訪談,無法針對每位受試者之個別情況,做深入訪談,此為研究方法上的限 制。

肆、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為工具,受事者填答時以自陳方式進行,但個人知覺 難免流於主觀,對問卷題目的解釋也因人而異,且填答時易受當下情境、情緒或 社會期許等無法掌控的因素影響,因此問卷調查結果會有誤差存在,此為研究工 具上之限制。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普及,對於人類生活產生相當大的衝擊,而教育的目的 在培育下一代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必須透過教育培養國民 資訊素養與 運用科技的能力。然而,若將資訊科技知能當作一門獨立的、隔離的學科來教給 學生,學生未來有意義地運用這些能力解決問題將會產生困難,資訊科技要融入 各科教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從小學階段及培養兒童資訊素養以及應用的能力,已成為各國教育發 展的重點之一,我國對此亦同樣重視,九年一貫課程乃將「運用科技與資訊」列 為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並將資訊教育列入重大議題之首。 本節欲透過探討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來瞭解何謂資訊融入教學,再探討其 目的,最後,探討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時機、等級、方式。

壹、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

英特爾公司(Intel)自西元 2000 年起在全球推展的 e 教師計畫將資訊科技 定位在教學輔助的角色,即著重如何讓資訊科技的「融入」協助學生達到學習目 標(吳正己,2001)。然對於資訊科技「融入」的解釋各方說法紛紜,茲就所蒐 集的文獻整理羅列如下: 吳沂木(1999)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整合各項動靜的媒體型式,提供多 樣而豐富的資訊,以協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概念。 顏龍源(2000)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所用的各項 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的置入各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17)

何榮桂(2001)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在適當的 時機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提升學習效果。 徐新逸、吳佩謹(2002)則認為資訊融入教學是指教師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 與教學策略之所需,應用電腦多媒體網路的特性,將資訊科技視之為教學工具以 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看法與研究發現,教師教學的過程中,資訊科技並非教 學活動的主軸、而是擔任輔助與支援的工作。沒有資訊科技的輔助,教學活動仍 可順利的進行,但有了資訊科技的協助與支援,教師不但能提升自身的教學成 效、學生學習動機,亦能增進學生資訊素養與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培 養其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

貳、資訊融入教學的目的

了解資訊融入教學之定義後,現將資訊融入教學的目的說明如下: 王全世(2000)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有三: 1. 培養師生的資訊素養。 2. 培養師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3. 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 王全世(2000)更進一步認為,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最佳融合型態為完全整合, 即資訊科技與教學密切配合,成為教與學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和資源,並成為日 常上課的一種常態,而非特定的教學型態或特殊的學習方式。 彭富源(2001)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目的有五: 1. 節省書寫的時間。 2. 加入更多的資訊於教學。 3. 彌補口語教學之不足。

(18)

4. 以動畫方式協助對實際情形的說明。 5. 視學生所需靈活應用。 何榮桂(2002)指出,資訊科技與網路融入教學的目的,是要創造一個優質的 教學環境,此種環境除了能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外,也是 一個多元的、富創意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和學習環境,此種環境能培養學生主動 探索問題,且有利於問題解決能力之培養。 Roblyer與Edwards(2000)則指出資訊科技融入學科學習有五項目的: 1. 資訊科技可增加學生學習動機。 2. 資訊科技具備特殊的教學潛力,可提供資訊學習素材與學習工具。 3. 資訊科技可支援不同型態的教學,如合作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意學習。 4. 資訊科技可增進教師工作效率,增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 5. 資訊科技可培養學生資訊時代所需的素養和技能。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資訊科技在教學中具有重要功能,資訊融入教學的目 的,則可歸納為: 1. 建構多元的、富創意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和學習環境。 2. 對教師而言,透過資訊科技的融入,能增進工作效率、促進師生互動、使教學 活動生動活潑並且多元化,以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3. 對學生而言,資訊科技的融入能引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提升其學習興 趣,以及培養學生資訊科技知能及運用能力。

參、資訊融入教學之實施

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可從實施時機、實施模式、實施程度三個取向加以探 討。第一個取向以教學為重心,由教學角度出發,探討在教學的不同歷程中何為

(19)

適時融入資訊科技的時機;第二個取向,傾向以資訊科技為重心,探討資訊科技 如何在教學中應用或使用;最後一個取向,綜合實施時機與實施模式,將資訊融 入教學歸類為數個程度。 一、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時機 徐新逸、吳佩謹(2002)提出從融入教學的時機來看,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 可分為五個階段: 1.課前準備:涵蓋教學進行前所做的所有備課工作,包括教案設計、學習單設計、 教學流程中時間與活動的規劃以及課程內容的蒐集、編排和教材製作,也包含 正式實施教學之前,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再熟悉與演練。 2.引起動機:教師使用某些教學策略、設計學習活動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 用時機可以在學習開始之前、教學中甚至教學結束之後。 3.上課講述:教師發揮資訊科技之多媒體、豐富多變的特性,根據不同課程內容 的特性找出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將抽象化為具象,降低學習與思考上的阻礙, 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找回來,或將需要較多思考程序的課程內容拆解成圖解 式、漸進式的動畫或投影片,抽象的東西變得更具體,使學生容易了解。 4.教學活動:指為了實施教學所安排的各項學習活動,活動的時間可能在課堂 上、課前準備與課後的活動,常見的教學活動有遊戲競賽、即時問答、分組合 作學習活動、專題式學習。 5.課後評量:指在學習完課程內容後,對學生表現所做的評鑑活動,包括評量的 實施過程與評量結果的統計分析。使用資訊科技實施評量的方式包括使用簡報 軟體製作題目與解答、讓學生完成自己的作業並展現;評量完後用統計軟體登 記與統計成績、做出分析圖表、了解學生的進步情形等,使教師可根據分析資 料來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或進度,以增進學習效果。

(20)

二、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模式 王曉璿(1999)認為資訊科技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有四: 1.個人電腦結合視聽媒體的應用 將普通教室中的視聽媒體器材(錄音機、放影機、電視機和投影機),透過轉 換器的連接,將電腦訊號轉成電視訊號,使電腦上播放的教學軟體能透過視聽 媒體器材來加以呈現。 2.電腦教室中廣播教學的應用 (1)將教師畫面透過廣播器廣播給全體學生。 (2)將學生作業的畫面透過廣播器廣播給全體學生。 (3)教師透過廣播器可自動輪流或特定監看學生畫面。 3.區域影音伺服器的應用 在校園內建立網路媒體中心,採用隨選視訊系統功能,使教室裡的電腦能透過 區域網路來存取。 4. 網際網路在教學上的應用 (1)第一個階段是將網際網路視為教學資源,亦即將學校的教具資源擴展到網 際網路上。 (2)第二個階段是把網際網路當成教學資源,亦即將網際網路形成教學活動的 一環,這個階段主要是運用網際網路電子郵件,以作為師生與同儕之間, 訊息的傳遞,分組的討論,資料的彙整,以及作業的交送。然後透過網路 新聞論壇,將學習的內容,擴展至與全球對特定內容有興趣者一起研究討 論。 (3)第三階段是將網際網路融入教學資源,亦即網際網路課程的開發與學習。

(21)

張國恩(1999)認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有三: 1.電腦簡報的展示。 2.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運用 (1)結合認知理論的學習環境。 (2)利用模擬軟體建立學習環境以協助學生操作練習。 (3)將抽象化的概念以視覺化或情境化的方式來加以呈現。 (4)診斷式的評量工具。 (5)互動式(interactive)而非反應式(reactive)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6)問題解決導向軟體。 3.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1)網頁化書本型態。 (2)網路化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3)非同步論壇。 (4)遠距教學。 林燕珍(2003)根據國內資訊科技應用發展現況與成果,歸納出九種應用資 訊科技於教學發展的方式: 1.教師課前教學準備(上網蒐集教材、教案、圖片等,做為課堂上的補充教材或 教學實施策略參考等)。 2.教師上課教學展示(課堂上簡報教學、多媒體教材軟體展現等)。 3.教師課堂引導、學生課餘自行學習(課堂上教師指示學生課後自行使用多媒體 教材軟體或上網自行學習等)。 4.教師使用科技工具引導學生學習(課堂中教師透過瀏覽器、數位相機、電子顯 微鏡等的操作,引導學生探索學習)。

(22)

5.建立虛擬學習館(教師在網站上設計多媒體教材,由系統的設計來適時對學生 做學習之引導)。 6.非同步師生線上互動(教師非直接面對學生,而是學生於網站上透過介面發問 與討論等,教師適時做引導)。 7.同步視訊即時教學(跨校、跨國透過網路通訊的即時教學、互動討論學習)。 8.社群式學習(在網站上透過線上教材、互動討論等方式學習)。 9.專題式合作學習(學生分成小組專題進行會議式的探索、資源蒐尋、製作網頁、 成果發表與展現等)。 根據徐新逸、林燕珍(2004)整理教育部、國科會及學術研究報告,發現中小 學應用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模式相當多元化,包括下列幾項: 1.發展教材教法資源網站或媒體光碟軟體:提供教師補充教材、增強學習效率。 2.網路虛擬學習或智慧性互動式系統:可採探究式學習模式、提問、輔導學習及 進行學生學科評量,提供及學生線上學習與師生經驗交流。 3.錨式情境學習或專題活動:引導學生藉著情境中的資料發覺、形成問題、解決 問題,藉此讓學習者將學科解題技巧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並培養學生研究精 神與資料蒐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4.網路社群式學習:讓師生在網路上進行社群式的學習活動,分享創作作品、交 換學習心得等。另一方面,也針對專業教師知識管理、經驗分享與增強學習的 目的,建構教師網路社群網站。 三、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程度 何榮桂、藍玉如(2000)將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依其在學習過程中扮 演的角色與學生參與程度,將其分為三類:

(23)

1.利用資訊科技作為呈現學習材料的媒介 利用資訊科技將學習材料呈現給學生,作為引起動機或是分組討論的材料; 教師必須熟悉所採用的軟硬體使用方式,並能巧妙的安排於教學活動中。 2.資訊科技為學習內容 將資訊科技當作一種教學內容於上課中教授,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是培養學 生的資訊操作能力。另一是為學生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各領域的學習作準備;教師 除了必須熟悉所採用的軟硬體使用方式外,必須熟悉各領域的學習內涵,方能設 計適合的教學活動。 3.資訊科技是學生學習的好伙伴 學生是學習的主控者,成果的締造者與積極的參與者。教師則處於輔導的地 位,負責提供情境及必要的協助。 劉世雄(2000)提出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有以下不同類別: 1.單向式的資訊傳遞:此一訊息是教師本身無法開發或教材本身較抽象,需要經 由科技的呈現傳遞給學生。 2.結合教學引導的訊息傳遞:教師必須充分的引導、篩選,運用簡報、投影片等 方式呈現。 3.具教學活動設計理論的應用: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已考慮學習者特性,並在 教學過程中檢驗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影響,進而改變教學決定的過程。 4.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學習:在課堂上,教師以一般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課後允 許學生提出疑問,並對教材內容或學習活動進行討論,學生可藉由電腦的特性 提出看法,與教師或同學討論。 5.善用媒體特性,建立教學網頁:教師將教材設計成教學網頁,不僅可供課堂使 用,更將教學活動延伸至非上課地點。

(24)

6. 善用學習理論建立學習網站:教師利用班上電腦及個人網路伺服器等功能,建 立班級教學網,包括教學目標、資訊與資源、學生討論區等,教師結合資訊科 技設備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學習活動分析。 Moersch(1995)將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程度分為七個等級(引自徐新逸、吳 佩謹,2002): 1.不使用(融入程度0):缺乏管道取得科技工具,也沒有時間實施使用。既有 的科技是文字為基礎的。 2.知覺(融入程度1):雖然教師接觸過電腦課程,卻仍沒有將科技使用在教學 中,使得電腦資訊的應用對教師個人的教學,沒有或者只有一點點關聯。 3.探索(融入程度2):科技工具是現存教學的支援或補充,是既有教學的延伸, 或更豐富加值的練習活動。 4.融入(融入程度3):教師能夠有效的使用科技工具,具備操作使用教學相關 軟體和系統的能力,並且能夠順利應用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上。 5.整合(融入程度4):科技工具被整合成一種方法,提供豐富的內容讓學生確 切的了解概念、主題和歷程。教師將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整合成一種系統性的 方法和過程。 6.擴充(融入程度5):科技的使用除了在教室中,也被延伸到教室以外。教師 積極主動的引起誘出科技的應用,與校外機構合作以拓展學生學習經驗。 7. 精緻(融入程度6):科技被視為過程、產出與工具,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的 問題或議題。科技是資訊詢問、問題解決、產品發展的中介,學生必須了解大 部分的科技工具並事先做好準備。 綜合以上學者對資訊融入教學實施的看法,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整個過程可

(25)

包括教學前(課前準備)、教學中(引起動機、上課講述、教學活動)、教學後 (課後評量)。而在教學中的部份,又可分為教室內與非教室內的進行方式。在 教室內,教師可以做教學內容的展示、使用資訊科技的設備引導學生學習;而在 教室外,學生可自行使用資訊科技學習、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互動討論,或者進 行多人的合作學習。由此可知,只要經過妥善的設計與規劃,資訊融入教學的實 施方式可以是多元又有趣的,有助於學生更深入、更廣泛的學習,而非只能侷限 在資料蒐集與成果發表而已。 此外,研究者認為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教學需求,加上各校的資訊科技軟硬 體設備與資源的考量,以及教師與學生的資訊素養及特質,實不應過分要求高層 次的融入程度,否則為了融入而勉強使用資訊科技,容易使教學者缺乏信心、對 於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產生疑慮與壓力,不僅抹煞了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對教 師、學生也都是一項沈重的負擔。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幫助 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實施前應有縝密周詳的計劃,配合課程目標、教學方 法、資訊科技的特性,並考量融入的時機與方式,讓資訊科技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儘量提供學習者與真實世界相似的情境,以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索。

第二節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因素

歸納整理以影響資訊融入教學因素為主題的實徵性研究之結果如下:

壹、教師背景變項

一、性別 國內許多研究結果發現男性教師在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與融入程度在 比例上高於女性教師。邱志忠(2002)以962名高雄市市立國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

(26)

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男性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的教學策略選用 層面的得分顯著高於女性教師,顯示男性教師對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的態 度比女性教師更積極。王嘉德、陳光勳(2003)針對台北市1010名國小教師進行調 查,以瞭解教師使用教室電腦的現況,研究發現男教師比女教師更常使用教室電 腦。張文嘉(2003) 針對548名南投縣立國民中學的語文領域和自然與生活領域教 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南投縣男性國中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之觀點與情況上 的得分顯著高於女性教師。黃明裕(2002)及林育毅(2004)分別針對台南縣國小特教 身心障礙班教師及高高屏地區國小特教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教師運用電腦融 入教學的意願與影響因素,也皆有相同結果。 然而,廖遠光(1999)針對國小及幼稚園教師進行對教學科技使用效果的態度 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性別不同對使用教學科技的態度,並未有顯著差異。Atkins 和 Vasu (2000)的研究結果與此相同。 二、年齡 國內許多研究發現,教師的年齡與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有顯著相關,年齡較輕 的教師對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較正向、融入教學的程度較高。林涵妮(1999)以全 國744位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不同年齡的教師在教學科技之接受程度 上有顯著差異;林育毅(2004)研究發現教師平均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下之高高屏地 區國小特教教師,對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意願較高;張文嘉(2003)以南投縣立國中 的語文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年齡35 歲以下的教師運用 資訊融入教學情況顯著高於46歲以上教師。 國外的研究也有一致的結果,Becker(1999)在教師應用網路的研究結果指 出,30歲以下的教師較常使用網路科技,且所具備的資訊教學素養也較高;而 Atkins 和 Vasu(2000)針對155位中學教師的研究也發現,年齡與資訊融入教學有 顯著相關;Penny(1998)針對229位應用網路於教學多年的國小教師研究指出,參

(27)

與的教師中有90%的教師已有六年以上的網路融入教學經驗,其年齡介於40-49歲 之間。 然而,也有研究顯示不同結果。王莉婷(2002) 以桃園縣120位國民小學特殊 教育教師為調查研究對象,發現不同年齡的教師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上並無顯 著差異。 三、擔任職務 部分國內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所擔任的職務不同,對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 態度及行為會產生影響。邱志忠(2002)、吳振賢(2002)研究發現,科任教師比級任 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更為積極。但陳桂津(2002)針對國小教師使用網路融 入教學的意願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職務對其意願並無顯著差異。 四、教學年資 許多國內研究發現教學年資較淺的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態度較正向且融入 的程度較高(王嘉德、陳光勳,2003;邱志忠,2002;吳曉華,2004;張文嘉, 2003;廖遠光,1999)。陳桂津(2002)以全省公立國民小學1000名合格教師為對 象,研究發現教學年資在15年以內的國小教師在網路教學的意願上,顯著優於年 資21年以上的教師。莊育榕(2002)的研究也發現教學年資在15年以下的高中英語 教師使用網路資源於教學的比率較高。Moore、Morales 和Carel(1998)針對德州 388位中、小學教師的研究發現,教學年資是影響教師整合科技於教學的因素之 一。 但也有研究顯示出不同的結果。崔夢萍(2001)針對北區105名國小教師運用問 卷與深入訪談方式,研究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的態度及相關因素,結果發現教 師對於電腦融入教學的態度,有隨著教學年資增加而持正面的看法之趨勢。也有 一些研究發現,年資在態度或實施情形上並沒有差異(王莉婷,2002;Atkins &

(28)

Vasu , 2000)。 五、資訊相關研習時數 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資訊科技相關的研習時數,會影響教師將資訊科技運 用於教學。蔡俊男(2000)以高雄市1000名市立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研究 發現曾受過100小時以上的資訊研習進修的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顯著高於 研習進修60小時以內的教師。以及陳桂津(2002)以全省公立國民小學1000名合 格教師為對象的研究顯示,接受過100小時以上資訊科技研習的國小教師,對運 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意願較高。而吳振賢(2002)的研究也發現電腦資訊的訓練時 數與網路融入教學的態度與行為有顯著的相關。 國外相關研究也有相同的研究結果。Dupagne 和 Krendl(1992)回顧文獻 發現,接受一定電腦訓練程度的教師比起其他教師對於將電腦應用於教學中持有 更正向的態度。美國教育統計中心針對公立中小學教師的調查發現,參與電腦或 網路專業成長活動越多的教師,在網路教學準備度越充分(Smerdon et al., 2000)。 Atkins 和 Vasu(2000)的研究也發現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程度與資訊研習 時數有顯著相關。 六、資訊素養 張國恩(1999)和吳遠輝、吳正吉(2002)皆認為教師所具備的電腦能力,會影響 其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結果。許多國內研究也證實電腦操作能力與教師使用電腦 的態度與在教學中應用資訊科技的情形有關。張文嘉(2003)針對南投縣立548名國 民中學的語文領域和自然與生活領域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教師的電腦操 作能力與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有顯著相;王嘉德、陳光勳(2003)針對台北市1010名 國小教師進行調查,以瞭解教師使用教室電腦的現況,研究結果顯示教師自認其 資訊能力之不足影響到教室電腦的使用情形;黃淑靜(2002)針對高中職商業科教

(29)

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電腦能力及資訊素養和應用資訊 科技於教學間呈現高度的正相關。 國外的相關研究中,Dupagne 和 Krendl(1992)回顧文獻發現電腦能力愈好的 教師,對應用電腦在教學上的焦慮程度愈低。Marcinkiewicz(1994)的研究證實電 腦能力能有效預測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程度。Atkins 和Vasu(2000)的研究結果則 發現運用電腦科技的自信程度與資訊融入教學有顯著的關係,教師自信程度愈 高,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機會愈大。 七、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時間 根據大多研究結果指出,教師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間的長短,與資訊融入教 學的態度以及融入程度有相關。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在家裡及學校裡使用電腦與網 路時間較長的教師,其資訊融入教學的程度較高(吳振賢,2002;邱志忠,2002; 張文嘉,2003;莊育榕,2002)。此與Becker(1994)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Dupagne 和 Krendl(1992)回顧文獻發現教師使用電腦的經驗與使用電腦態度有顯著相 關,愈常使用電腦的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電腦的態度愈正向。 八、教師信念 許多學者專家認為,資訊科技設備與教師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現況並無直接 關係,而是透過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所持的信念和態度這個中介變項間接影響。 蔡俊男(2000)的研究中即以「效用態度」來指稱影響教師使用資訊科技意願的重 要因素在於教師是否能體認資訊科技可以提昇他們教學的成效。Hadley 和 Sheingold (1993)研究結果發現促使教師成功地實施電腦融入教學之主要動力來 自教師對電腦科技在教學上具有重要價值之信念(引自范惠宇,2004:38)。此外, Becker(1994)的研究顯示,實務並不會因為電腦設備容易取得而改變,教師使用 資訊融入教學的現況與他們的觀點較有關係,而與科技本身在教室出現較無關

(30)

係。

貳、學校背景變項

一、所在地區 何榮桂(2002)提出城鄉差距造成各地區資訊科技資源分配不均,所導致的數 位落差在台灣並不嚴重。國外的相關研究也有相似的結果,Becker(1994)研究發 現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程度不因學區的社經地位高低而有差異。 但Dexter 等人(2002)檢驗學校(區)科技支援服務與教師使用教育性科技 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在高社經地區的支援品質指數優於低社經社區,造成任教 高社經學區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程度較高。 二、資訊科技設備與資源 張文嘉(2003)研究發現在學校環境中擁有完善資訊科技硬體設備與軟體資 源的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程度較高。Becker(1999)的研究也指出,充足而 完善的軟硬體設備資源是預測教師是否使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Atkins 和 Vasu(2000)的研究結果顯示班級教室裡有足夠資訊科技設備,可以 提升教師使用這些設備的頻率,並且將資訊科技融入到教學中,其中教室電腦的 有無與資訊融入教學程度有顯著相關。 三、行政支援 學校行政支援包含了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參加資訊相關研習及訓練、甄選優 良的資訊融入教學教案、補助示範學校開發相關教學教案、有專職的資訊科技維 護人員的支援等措施。王嘉德、陳光勳(2003)、張文嘉(2003)以及Becker(1994) 的研究皆指出相關的行政支援對於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中,有相當大的影響 力。 此外,美國教育部資料(Smerdon et al., 2000)更指出學校行政人員的領

(31)

導風格乃是影響資訊科技是否有效運用於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自黃燕芬, 2002:25),對於資訊融入教學扮演著促進者與帶領者的角色。 四、同儕影響 教師工作環境中,同儕對於資訊科技使用的分享與討論、資訊融入教學的示 範形成學校運用資訊科技的一股風氣,也是造成教師能夠踴躍嘗試資訊科技的一 個重要因素。吳遠輝、吳正己(2002)研究即指出,教師同儕除了溝通交流外,相 互的支持與鼓勵更能讓教師堅持作新科技的嘗試;尹玫君(1999)網路科技對國 小教育影響之個案研究也指出,來自其他教師的壓力是網路科技融入教學成功的 因素之一。

第三節 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意義

茲就社會學習領域對資訊科技的需求以及資訊科技提供社會學習領域之功 能兩部分說明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意義。

壹、社會學習領域對資訊科技的需求

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所衍生的社會學科知 識,涵蓋了人的生存、生計、生活、生命四大層面,從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所 明列的課程目標中,可看出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目的在於涵養學生的公民資格, 培養學生成為具備社會參與能力的良好公民。 配合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與教學演進趨勢,陳麗華(2002)提出有效的社 會學習領域教學應具備以下六項特性: 1. 意義性:有效的社會學習領域教學,能透過具深刻意義的目標和內容,促進學

(32)

生對社會的了解,並增進其公民效能。 2. 統整性:社會學習領域在本質上,必須統整各種教學資源與活動來說明廣泛的 內容。 3. 價值性:有效的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以價值為基礎,能兼顧內容課題的倫理層 面與社會爭議性議題的說明,提供反省思考社會共同福祉和運用社會 價值的空間。學生因而能知覺和批判思考社會政策的潛在意義,以及 對社會爭議作價值決定。 4. 挑戰性:有效的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鼓勵學生以個別的或以團體的形式,迎 接課業、活動和指定作業的挑戰。 5. 主動性:有效的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的主動性,表現在教師主動地設計和調整 課程計畫,對教學事件進行反省思考和作決定。學生也主動連結所學 的新材料和舊經驗之間的關係,並進行概念改變的學習歷程。教師與 學生角色的主動性在學習進行中是互有消長的。 6. 真實性:有效的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在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教學評量各方 面,都應重視真實性活動的運用,讓學生可以將所學運用到真實生活 中。 歐用生(1990)則認為社會科教學應遵循以下五大原則: 1. 發揮人文精神:教學應以人為本位,重視人性的積極面和獨特面,提供 有助於個人自由和發展的內在經驗,以促成個人的生長、統整和自主性。 2. 強調過程導向:培養學生應付變化和衝突的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由 學生自己界定問題、蒐集資料、形成假設、發展通則,才能獲得生產知識和價 值批判的能力。 3. 採取多元途徑: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應強調親眼所看、親耳所聽、 親手能操作,是多元而且具有彈性的;在教學評量方面應質的評量和量的評量

(33)

並重。 4. 配合生活需要:教學內容和方法要與兒童生活密切配合,才能引起兒童學習興 趣。 5. 反應社會現象:教導學生學習社會科學的知識、結構和方法,及解決問題的能 力;在方法上則著重價值澄清,以培養價值判斷作決定的能力。 以下茲就陳麗華與歐用生學者所提的社會學習領域有效教學之六大特性與 社會科教學應遵循的五大原則作為架構,於教學準備、教學活動以及課後評量與 討論三方面分別說明社會學習領域對於資訊科技的需求: 一、教學準備 社會學習領域涵蓋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 法律學、經濟學等學門知識,是一門統整性相當高的領域,因此相較於其他領域 的教材,社會領域具有以下三類性質的教材(黃冠達,2002): (一)時效性教材:社會領域的主要目標在協助個人社會化,因而必需能隨時掌 握時代脈動,社會上所發生的重要時事或重大議題均是社會領域關注的重 點。面對瞬息萬變的動態社會,對這些重要時事或重大議題的探討便形成 社會領域的「時效性」教材,它的特色是無法被「預知」而事先編入統一 的教材中。 (二)區域性教材:社會領域許多的教材具有「因地制宜」的特性,形成不同的 區域性教材。例如區域性的地形、地方歷史、鄉土人物等,都具有明顯的 地方特色,對各地學童的學習而言,便難以統一的教材涵蓋。 (三)特殊性教材:社會領域的教學涵蓋範圍甚廣,可謂橫貫古今、遍及世界,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經常需面對許多特殊專有的教材,例如愛菲爾鐵塔、聖

(34)

母峰、萬里長城、清明上河圖……等等,這些教材所具有的特殊性在於它 們是無法被取代的,當在介紹特定的事物時,聖母峰就是聖母峰,教師是 無法隨意拿別的山峰的照片來取代或說明的。 正因為社會學習領域的學習教材具有這樣獨特的性質,教師亟需大量知識與 資料作為教學的後盾,然而坊間的教科書所能提供的僅是教學指引,無法符合教 師實際教學的需求。因此,教師需要以資訊科技設備與網際網路為媒介,在教學 準備期間蒐集大量相關教材與資料,統整並自編成教材,以達成社會學習領域有 效教學的「意義性」、「統整性」、「價值性」與教學的「發揮人文精神」、「配 合生活需要」、「反應社會現象」等原則。 二、教學活動 傳統的社會科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課本配合靜態圖片講述為主,教學內容枯 燥乏味,不但教師教得無力,學生也提不起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不彰(呂青蓉, 2002)。 然而,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教材若能藉由資訊科技的特性,在教學時呈現出 生動活潑又多樣的面貌,對教師而言,再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教學負擔不但能 減輕許多,更能強化其教學效果;對學生而言,則可增進其視覺與聽覺的刺激, 以加深學習的印象,進而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藉此達成社會學習領 域有效教學的「主動性」與教學的「採取多元途徑」、「配合生活需要」等原則。 舉例而言,在教學上,地理教學最佳的情境便是在真實環境下學習,因此, 在國小階段經常會舉行校外教學,讓師生到真實的情境下學習或體驗。然而,受 限於人力、物力等因素,這樣的活動畢竟不是教學的常態,一般課堂教學時,教 師還是只能依靠課本的圖文或掛圖、錄影帶等傳統媒體來教學,對學生而言僅靠 課本的圖文太過抽象,掛圖、錄影帶則仍嫌不夠清楚完整,數量也不足。歷史教

(35)

學亦有類似的情形,課堂中的歷史教學對於學生而言充滿「想像」的空間,若能 有合適的媒體能清楚呈現重要的史蹟、文物,或甚至重建模擬歷史事件,必定能 為歷史教學帶來新頁(黃冠達,2004)。 三、課後評量與討論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重心在將教科書的有限知識轉化為資訊的蒐尋、選擇與 應用,以解決問題並掌握原理原則、建立批判思考與價值判斷的能力。因此,傳 統社會科評量單以紙筆測驗來決定學生學習結果,是相當不適切的。 在教學與評量過程,可藉助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的輔助,將學生的學習活動 與表現延伸至課後,並且將這些課後表現加入評量的評定中。例如當課程內容牽 涉到時事議題、歷史地理人文的探討時,可利用專題報告的方式,將學習活動延 伸至課後,教師及學生可利用班級網頁、電子郵件、網頁留言板、討論區或即時 通,在課後仍可超越空間與時間進行討論及傳遞資料,進而培養學生資訊素養, 而教師可藉此過程來評量學生合作學習與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最後,教師可運用統計軟體登記與統計成績、做出分析圖表、了解學生的進 步情形等,使教師可根據分析資料來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或進度,以增進教學效 果。以此達成社會學習領域有效教學的「挑戰性」、「主動性」、「真實性」與 教學的「強調過程導向」、「採取多元途徑」等原則。

貳、資訊科技提供社會學習領域之功能

由上可知社會學習領域對資訊科技的融入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而資訊科技可 提供的功能如下: 王全世(2000)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有: 1.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36)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後,國民教育將不再另設電腦課程,依資訊融入各科的 意義和精神,必須以當時的課程與教育情境來教學生所需要的電腦知識和技能。 使國小階段的每位學生都有接觸電腦、操作及使用電腦的經驗,無形之中就具備 了基本的資訊素養。 2.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應讓學生將電腦視為平常的工具,普 遍應用電腦於各學習領域中。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讓學生平常上課都能 接觸到資訊科技,使用資訊科技來進行學習活動、解決問題,視電腦為學習工具, 藉此可以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3.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利用資訊科技的特性,可以使傳統的教學型態轉變,提升教學的品質,使教 學達到最佳化,也能使學習活動豐富,刺激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 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Roblyer 和 Edwards(2000)則認為資訊融入教學可達到以下五點功能: 1.資訊科技可增加學生學習動機、引發學生注意、使學生參與、投入學習活動、 增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資訊科技具備特殊的教學潛力,提供資訊、學習素材來源、幫助學生視覺化 問題與解決方式、記錄學生進步的軌跡、提供學習工具(例如:科學、計算 工具)。 3.資訊科技可支援不同的教學型態,如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創意學習及其他 高層次思考。 4.資訊科技可增加教師的工作績效、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提供更精確更新 的學習素材、使教師能提供更快、更好看、更易上手的教材給學生。 5.資訊科技可培養學生資訊時代所需的技能。

(37)

黃冠達(2004)則提出資訊科技在社會學習領域可發揮的功能有: 1.資訊科技提高社會領域教師備課的效能 教師可以利用網路搜尋引擎找尋相關教學資源,所擷取的數位資料也可以依 照教師教學的需求利用軟體進行編輯。此外,教育部與各縣市政府也建置有相關 教學資源網站,彙整教學資源,提供教師教學使用。這樣的服務對解決社會領域 大量教學資源的需求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也提供教師處理時事或臨時議題等教 學需求的管道。 2.資訊科技提供社會領域更佳的教材呈現和學習互動效果 傳統的社會領域教學經常讓學生覺得枯燥,而透過資訊科技可讓教師和學生 展示資料與全班觀看,令討論過程更為通達及流暢。此外,透過多媒體不但能提 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提供社會領域教師多元的教學呈現及豐富的教學活動。 3.資訊科技提供社會領域跨時空的學習管道 社會領域在談及時事議題的探討或製作專題報告時,經常將學習活動延伸到 課外的時間,亟需一個在課後依然能有效溝通的管道。隨著網際網路發達,教師 可藉由教學網頁的建置,透過網頁留言版、討論區或電子郵件來發揮溝通或資料 傳遞的效果。同樣的,學生在學習的需求方面,透過網際網路,學生亦可享受不 受時空限制的資料查詢及互動溝通功能。 綜合而言,有效進行社會領域的教學,必須透過師生互動、運用多樣性的教 學策略,以增進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能,培養批判思考和社會參與的能 力。而資訊科技的運用為其中一種教學策略,為社會領域的教學帶來新的機會和 不同的可能,其不但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 協助教師在教學上創造新意,使過去許多難以具體呈現的學習教材,出現新的呈 現方法。

(38)

第四節 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以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為主題,本節針對此主題的相關實證研 究進行蒐集,茲就所蒐集的研究與分析羅列如下: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陳福利 (2002) 以鄉土為主 題的社會學 習領域網路 學習社群之 設計與實施 --從宜蘭縣 壯圍鄉出發 旨 在 提 供 宜 蘭 縣 壯 圍 鄉 相 關 的 鄉 土 學 習 主 題 和 課程教材,從 小 範 圍 的 校 際 實 驗 合 作 學習,發展出 符 合 小 學 需 求 的 鄉 土 學 習社群網站。 行 動 研究 1.網站的建置有助於社會學習領域的鄉土主題 學習效果,從鄉鎮、縣市、台灣到世界的網站 架構可作為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的另一種詮 釋,而網路的加入也使社會學習領域更加具有 競爭力。 2.研究者以下建議: (1)進行網站設計時,應先尋覓技術支援人才。 (2)加強網站的登入及註冊介面的親和力。 (3)先完成瀏覽式的教學素材,再設計互動式的 網路課程。 (4)鄉土教學素材庫可以朝「地方數位博物館」 的型態發展。 (5)網站設計者與教師宜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 (6)教學方式可採網路教材與鄉土實察並行。 顏膺修 (2002) 應用網際網 路於社會領 域主題統整 之行動研究 - 以 新 莊 老 街再造議題 為例 探 討 網 際 網 路 應 用 於 社 會 領 域 主 題 統 整 教 學 所 需 具 備 的 因 素,並以「新 莊老街再造」 為 主 要 的 議 題。 行動 研究 1.在課程設計時,應在日常生活中,找尋適當 的主題,並考量學生的認知心理、加強針對主 題的情意教學,設計相關的影片或是動畫,以 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瞭解。 2.老師是教室裡的主導者,網路與資訊科技的 使用,確能協助老師教學。為協助教學,網頁 設計需考量輸出裝置上的效果,而網頁內容的 設計,則須組織團隊分工合作。 3.網路與資訊科技的使用,確實能增進學生對 教學活動的學習興趣。

(39)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呂聰賢 (2002) 九年一貫課 程運用網路 資源融入教 學課程設計 之研究-以 國小四年級 社會科教學 為例 旨 在 發 展 網 路 資 源 融 入 教 學 的 課 程 模式,規劃社 會 科 學 習 單 元。 行 動 研究 1.網路資源甚多,造成教師教學準備工作上時 間與精力的負擔,教師應善用學習單,依教學 目標,做統整性、概念性的呈現,幫助學生掌 握單元學習重點。並可利用班群的分工,逐步 建立起教學資料庫。 2.大量的網路資源過多,同樣造成學童學習上 時間和精力的負擔,應以分組合作學習及多元 評量的方式,設置資訊小老師,協助提昇學生 資訊技能,以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3.網路資源融入教學,對學生閱讀及歸納統整 的能力是一大挑戰,須老師在各科教學中長期 引導,可以專題作業、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 行。 4.電子郵件提供學生即時、真實的自然溝通, 增強學童的學習動機,激發與他人的互動,並 提升資訊應用能力,是良好的學習輔助工具。 5.持續提升教師資訊素養,增進教師掌握教學 情境的能力,並以復原系統及良好的維修紀 錄,為老師提供完善穩定的軟硬體環境。如此 能減低教師的電腦焦慮,有助資訊融入教學的 推動。 盧建勳 (2003) 資訊科技融 入社會科主 題式教學之 行動研究 探 究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社 會 科教學中「教 師教」與「學 生學」的歷程 及教師、學生 在 「 教 」 與 「學」的歷程 中 遭 遇 何 種 困境、有何改 變。 行 動 研究 1.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強化教學準備可以讓教學 計畫更為嚴謹。 2.多媒體簡報有助於引導學生討論,提昇學生 的學習興趣。 3.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活動中, 遭遇如下的困境: (1)教師與學生的資訊基本素養是實施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基礎。 (2)電腦設備不足、電腦的當機,常使教學充滿 變數。 (3)課前準備與教學時間的不足,常造成教師教 (續)

(40)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學的負擔與壓力。 (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需有適宜的教學場所,電 腦教室並不恰當。 4.學生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遭遇 到如下的困境: (1)閱讀與語文能力的不足造成學生資訊搜尋 與整理的困難。 (2) 電腦當機容易造成小朋友不耐煩的情緒, 響影學習的成效。 5.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可提昇學生的資訊 素養。 6.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可以提昇學生學習 電腦的興趣、能力,在態度方面也有正向提升。 7.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可以提昇學生對社 會科教學的滿意度。 黃冠達 (2004) 資訊科技融 入社會領域 之教學成效 研究 探 討 教 師 如 何 設 計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活動,以及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社 會 領 域 教 學 方 式 與 傳 統 教 學 方 式,對學生社 會 領 域 學 習 成 效 以 及 電 腦 學 習 成 效 之影響。 準實 驗研 究 1.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在社會領域的 立即學習成效能有效的提升,尤其是技能部 分;對社會領域的學習保留成效,則無顯著影 響。 2.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在電腦的 立即學習成效有正面顯著的幫助,尤其是認知 和技能部分;對電腦的學習保留成效,則無論 在認知、技能及情意部分,都有顯著的提升。 3.質化觀察結果則顯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教學呈現方式較為多元,學生動機較高, 並且可以讓班級氣氛更為熱絡,提高師生互動。 4.學生對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以及其 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的看法相當正面。 陳麗紅 (2004) 資訊科技融 入社會科教 學學習成效 之研究 探 討 不 同 教 學 方 法 能 否 造 成 社 會 科 學 習 態 度 及 準實 驗研 究 1.對社會科學習態度的影響: (1)學生在社會科學習態度會因採用不同的教 學方法而有所差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生 表現會高於一般教學的學生。 (續)

(41)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社 會 科 學 習 成 就 之 差 異,並探討不 同 性 別 與 不 同 能 力 水 準 之 學 生 分 別 在 接 受 不 同 教 學 方 法 之 後 在 社 會 科 學 習 態 度 及 學 習 成 就 上 的表現情形。 (2)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性別、不同能 力水準的學生對社會科的學習態度並沒有差 別。 2.社會科學習成就的影響 (1)在客觀試題方面,學生在社會科學習成就 的表現不會因為採用的教學方法不同而有所差 異。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性別的學生在 客觀試題有不同的表現,女生的表現會比男生 較好;不同能力水準學生的表現則沒有差別。 (2)在非客觀試題方面,學生的表現會因採用 不同的教學方法而有所差異,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學生表現會優於一般教學的學生。但使用 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非客觀試題方面的表 現不會因性別不同或能力水準不同而有差別。 (3)在整體試題方面,學生不會因為採用不同的 教學方法,在學習成就表現上有所差異。使用 不同的教學方法下,也不會因性別不同或能力 水準不同而有差別。 江培菁 (2005) 資訊科技融 入社會領域 鄉土戶外教 學學習成效 與態度之研 究 探 討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社 會 領 域 鄉 土 戶 外 教 學 之 可 行模式,以及 此 教 學 方 式 對 學 生 鄉 土 學 習 成 就 及 態度的影響。 準實 驗研 究 1.此研究所設計的資訊網頁融入社會領域鄉土 戶外教學,有助於協助學生對於鄉土戶外教學 參觀地點的了解及提高學習興趣。 2.實驗組的學生在「鄉土學習成就」的分數顯 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3.不同性別的學生接受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 鄉土戶外教學後,在「鄉土學習成就」之成績 無顯著差異。 4.不同能力水準的學生接受資訊科技融入社會 領域鄉土戶外教學後,在「鄉土學習成就」之 成績無顯著差異。 5.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鄉土戶外教學 之實驗處理後,實驗組學生之學習態度顯著優 於控制組學生。 (續)

(42)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6.在接受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鄉土戶外教學 後,男生在鄉土學習態度部分面向有增進的效 果。 7.實驗組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多持正 面肯定態度,認為資訊科技的使用可以增進學 習效果,提昇學習動機。 陳韻如 (2005) 資訊科技融 入社會領域 教學之研究 探 討 國 小 教 師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社 會 領 域 教 學 之 歷 程 與 其 成效。 個案 研究 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以教學為主科技配合, 其優勢為能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從而能提升學 生學習動機和成效。 2.社會領域教學應以生活議題為主、重視知識 的統整,而資訊科技的融入使得社會領域教學 更為豐富。 3.運用資訊科技,能加速轉化傳統的師生互動 情形。 4.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提升學生認知、 技能與情意的發展。 5.影響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成效的因素 包含學生電腦能力、時間限制、學生家中有無 電腦網路、學校電腦硬體設備、教師資訊能力 與人力資源等。 6.研究者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的問題 包含資訊科技設備狀況不佳、教師教學與學生 學習問題等三項。 7.學校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學校行政人 員所扮演的角色含支援者和教學領導者。 8.研究者與協同教師相互學習,共同透過教學 反思互動,達到彼此增能的效果。 呂泓毅 (2005) 資訊科技融 入社會學習 領域之行動 研 究 - 以 桃 園縣中原國 探 討 教 師 實 施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社 會 學 習 領 域 的 課 程 規 劃 與 實 行動 研究 1.資訊科技只是工具,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 掌握資訊科技特性,才能充分應用在教學上。 2.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應考慮教師 的資訊素養及學生的資訊能力。 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有助於學生提升社會領域 (續)

(43)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民小學為例 施歷程,包含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所 遭 遇 到 的 問 題 與 解 決的策略;並 探 討 學 生 的 學習表現。 的學習興趣及應用資訊的能力。 4.研究小組在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所遭遇 的問題包含在班級經營上、授課時間、資訊設 備及學生學習等問題。 5.研究小組在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遭遇問 題後的解決策略是充分配合班級榮譽制度並採 分組競賽的方式;課程內容修正,讓學生能有 充分的時間進行學習活動;課程延期再進行資 料搜尋,並能事先測試資訊設備以降低因資訊 設備問題影響教學活動的進行;藉由小老師制 度的實施,讓資訊能力程度差的同學,也能跟 得上教學進度,並能完成作業。 陳振男 (2005) 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之研 究 _ 以 楠 西 國小社會學 習領域經驗 為例 探 究 楠 西 國 小 教 師 在 社 會 學 習 領 域,實施資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之歷程,在 教 師 教 學 歷 程 中 同 步 實 施 教 師 教 學 評鑑,以探究 對 學 生 學 習 與 教 師 教 學 專 業 能 力 的 影響。 焦 點 團 體 訪 談 法 1.發揮資訊科技之特點來融入社會領域教學, 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參與和學習成效有很正 面的影響,確能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 2.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是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成效之關鍵因素。 3.資訊融入教學過程中同步實施教師教學評 鑑,對教師之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與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有很正面的影響,不但能能 引導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師教學專業能力, 並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4.推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同步實施教師教學 評鑑,可作為推展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實踐之 具體行動策略。 鍾志清 (2005) 雲林縣國小 教師資訊科 技融入社會 學習領域現 況及需求調 查研究 藉 此 調 查 研 究 瞭 解 雲 林 縣 教 師 應 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社 會 學 習 領 域 的 現 況 問 卷 調 查 法 1.目前雲林縣國小擔任社會科學習領域的教師 兼任其他職務較少,仍以班級的導師與不兼行 政的科任教師居多,受試者之教育背景多為大 學(師專)一般科系畢業,屬於社會與資訊相 關科系畢業者屬於極少數;受試者仍有近四成 以上的教師未普遍以電腦來處理所教授的課 (續)

數據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呂聰賢 (2002)  九年一貫課程運用網路 資源融入教 學課程設計 之研究-以 國小四年級 社會科教學 為例  旨 在 發 展 網路 資 源 融 入教 學 的 課 程模式,規劃社會 科 學 習 單元。  行 動研究 1.網路資源甚多,造成教師教學準備工作上時間與精力的負擔,教師應善用學習單,依教學目標,做統整性、概念性的呈現,幫助學生掌握單元學習重點。並可利用班群的分工,逐步建立起教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學的負擔與壓力。  (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需有適宜的教學場所,電 腦教室並不恰當。  4.學生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遭遇 到如下的困境:  (1)閱讀與語文能力的不足造成學生資訊搜尋 與整理的困難。  (2) 電腦當機容易造成小朋友不耐煩的情緒, 響影學習的成效。  5.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可提昇學生的資訊 素養。  6.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可以提昇學生學習 電腦的興趣、能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社 會 科 學 習 成 就 之 差 異,並探討不 同 性 別 與 不 同 能 力 水 準 之 學 生 分 別 在 接 受 不 同 教 學 方 法 之 後 在 社 會 科 學 習 態 度 及 學 習 成 就 上 的表現情形。 (2)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性別、不同能力水準的學生對社會科的學習態度並沒有差別。 2.社會科學習成就的影響 (1)在客觀試題方面,學生在社會科學習成就的表現不會
表 2-4-1  國內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主題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6.在接受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鄉土戶外教學 後,男生在鄉土學習態度部分面向有增進的效 果。  7.實驗組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多持正 面肯定態度,認為資訊科技的使用可以增進學 習效果,提昇學習動機。  陳韻如  (2005)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 教學之研究  探 討 國 小 教師 運 用 資 訊科 技 融 入 社 會 領 域 教 學 之 歷 程 與 其 成效。  個案研究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is study cho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more in-depth information access strateg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commodities, institute of emphasis fro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Taichung metropolitan area by economic-based analysis to provide for governm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This study applie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thod to elementary school’s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by referring previous related studies.. In addition, the importance

The purposes of this series studies were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 between batting performance at peak level and slump level in visual cue strategy, dynamic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