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報告閱讀與篩選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報告閱讀與篩選

完成第三節之研究報告搜尋後,即開始閱讀與篩選以上龐大的研究 資料。此階段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訂出具體的納入與排除準則,若該 研究符合以下六點納入準則,將納入本研究進行下一階段的編碼與分析,

否則將予以排除。以下先說明本研究之六點納入與排除準則,再呈現篩 選過程與結果。

一、 本研究之納入與排除準則 (一) 符合本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身體活動介入」對於提升「執行功能」

的「成效」。因此,若自變項非採取身體活動介入、依變項非執 行功能表現、以及僅探討兩變項間之關係而非介入成效的研究,

均予以排除。本研究對於依變項是否為執行功能的表現,判斷準 則如下:

1. 該研究作者自己宣稱採用的工具為執行功能測量工具,

且再進行執行功能之研究。

2. 若該研究作者僅宣稱採用的工具為「認知測量工具」,

本研究將參考神經心理測驗教科書與相關文獻,以判 斷 該 研 究 所 採 用 之 工 具 是 否 為 執 行 功 能 測 量 工 具 (Barenberg et al., 2011; Chan et al., 2008; Chang et al., 2012; Etnier & Chang, 2009; Lezak, Howieson, Bigler &

Trane, 2012; Lox et al., 2010; McCloskey & Perkins, 2013; Miller, 2007; Smith et al., 2010)

(二) 需採用實驗研究法:

由於本研究欲統整介入後之執行功能提升成效,故僅納入實

驗研究法之研究報告,非實驗研究法則予以排除。例如:相關研 究、橫斷式研究、個案研究、文獻回顧等。另外,單一受試研究 由於計算方式特殊,與本研究所採取的「標準化平均差異效果值」

之整合方式不同,亦予以排除。

(三) 執行功能的測量需採用行為指標:

執行功能的測量大致可分為行為指標與生理指標兩類。行為 指標指的是參與者進行認知作業時所表現的反應時間、反應正確 率,或填寫測驗/量表之得分。生理指標指的是參與者進行認知作 業時所反應的腦波(EEG)、事件關連電位(ERP)、核磁共振造影 (MRI)、或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等。

以研究層面而言,行為指標的研究由於容易執行、計分及統 計分析等特點,目前已累積充分的研究數量,可供後設分析進行 結果整合。相反的,生理指標的研究則因施測費時,儀器成本較 高,目前累積研究數量較少,且研究結果不全然適合以統計方式 整合。因此,過去探討有關身體活動與認知關係的後設分析,在 認知的測量上亦只納入行為指標。

以應用層面而言,生理指標可就時間解析度與空間解析度,

偵測腦部最細微的變化。因此對於偵測身體活動介入前後的大腦 生理變化,具有較佳的敏感度,且多為基礎研究者進行神經生理 機制探討所用。另一方面,行為指標藉由參與者外在行為表現以 推測內在心理歷程變化,雖敏感度較生理指標為差,但更具生態 效度,多為應用研究者所使用。

因此,本研究考量後設分析執行的可行性,以及與過往後設 分析研究的可比較性,僅納入行為指標的研究,而排除生理指標 之研究。後設分析的結果,僅反應參與者在接受身體活動介入後,

由行為指標呈現的執行功能變化情形。

(四) 需提供計算效果值所必需的資訊:

由於後設分析的單位為各篇研究的效果值,若該研究缺乏相關統 計數據得以計算或轉換效果值,將予以排除。需要的統計數據如:

實驗與控制情境的平均數、標準差。或平均數差異顯著性考驗的 相關統計值,如:t 值、F 值、p 值;以及樣本數。

(五) 排除兩實驗組比較研究:

由於本研究所指之介入成效,反應的是「接受身體活動介入後的 實驗組」與「未接受身體活動介入的控制組」之差異。再藉由統 整各篇研究實驗組與控制組差異之效果值,以瞭解現有研究的介 入成效。因此,若該研究為兩實驗組之比較研究(如:有氧運動訓 練與阻力運動訓練之成效比較),將予以排除。

(六) 排除二次資料分析之研究:

若多篇文獻共同採用同一組樣本資料,為避免資料不獨立所形成 的偏誤,將選取第一篇發表之文獻為代表,排除後續多篇二次資 料分析之研究。

二、 篩選過程與結果:

研究者於第三節「研究報告搜尋」階段,共納入電子資料庫搜 尋結果 3924 篇與現存回顧性文獻所提及之研究報告 49 篇,共 3973 篇。經排除兩者重複性研究 35 篇後,共計 3938 篇文獻進入篩選過 程。篩選流程請見圖 3-3-1。

首先,研究者以納入排除準則第一條(有無符合本研究目的),

對此 3973 篇之文獻摘要做初步篩選。於此階段,研究者採取較寬 鬆的方式,若該文獻有涉及身體活動與執行功能即先保留,僅刪除 明顯非符合研究目的之文獻。此階段共計刪除 3624 篇文獻,剩餘

314 篇文獻。

接續,研究者設法取得此 314 篇文獻之全文,並依據六條納入 排除準則,逐條檢視與排除。過程如下:1.排除與本研究目的無關 之文獻 64 篇。例如 Oosterholt、der Linden、Maes、Verhraak 與 Kompier(2012)僅採取認知行為介入,無身體活動介入;Taylor 與 Oliver(2009)僅測量運動後對血糖的影響,無執行功能的測量;Pesce 與 Audiffren(2011)測量參與者在運動中執行功能表現的變化情形,

而非介入成效。2.排除非採用實驗研究法之文獻 127 篇。例如 Kamijo 與 Takeda(2009)將參與者分為有運動習慣組、坐式生活組,

比較兩組在執行功能的表現情形;Michel(2012)探討動作協調能力 與 執 行 功 能 的 關 係 ; Sims-Gould 、 Miran-Khan 、 Haggis 與 Liu-Ambrose(2012)採用質性研究法;王駿濠、蔡佳良(2010)以文獻 回顧方式整理運動對執行功能的影響。3.排除無行為指標之文獻一 篇(Voss et al., 2010)。4.排除無充足資訊計算效果量之文獻 17 篇。

5.排除兩實驗組比較研究六篇。例如 Velikonja、Čurić、Ožura 與 Jazbec(2010)比較競技攀岩與瑜珈對執行功能的提升成效。6.排除二 次 資 料 分 析 之 文 獻 五 篇 。 例 如 : Nagamatsu 、 Hsu 、 Handy 與 Liu-Ambrose(2011) 選取曾參與 Liu-Ambrose 等人(2010)阻力訓練 方案的樣本,新增 MRI 測量,再與原研究之資料取相關。總計,

於此階段共排除 220 篇不符合納入標準之文獻,剩餘 94 篇文獻。

最後,本研究即納入此 94 篇文獻,進行後續的編碼與分析。

圖 3-3-1 研究報告篩選流程

截至 2013/4/7 止 電子資料庫搜尋結果

( n=3924 )

檢視有無重複引用 ( n=3973 )

排除

1. 與本研究主題無關(n=64) 2. 非採用實驗研究法(n=127) 3. 無行為指標(n=1)

4. 無充足資訊計算效果量(n=17) 5. 兩實驗組比較研究(n=6) 6. 二次資料分析(n=5) 檢視各研究摘要

( n=3938 )

檢視全文 ( n=314 )

納入本研究進行分析 ( n=94 )

現存回顧性文獻 曾提及之研究報告

( n=49 )

排除

重複性研究( n=35 )

排除

與本研究主題無關( n=3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