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體活動的意涵與重要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身體活動的意涵與重要性

一、身體活動的意涵:

目前對於運動介入相關的名詞,主要包含了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健身運動(exercise)、與競技運動(sport)。這三個名詞由於在概 念上有許多的重疊,又經常在不同研究中交替出現,極容易造成混淆。

為了能正確解讀不同研究中所使用到的這些術語,並使得研究間發現得 以正確比較,實有必要對這些術語進行定義與釐清。

Caspersen 等人(1985)對於身體活動、健身運動、與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這三個名詞的界定,後續受到廣大迴響與引用。「身體活動」泛 指任何藉由骨骼肌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移動。「體適能」指的是能 夠有效且安全的應付日常生活中一般性及緊急的情況,並有餘力從事休 閒活動的能力。包含了四個要素: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心肺耐 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肌力與肌耐力(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以及肌肉柔軟度(flexibility)。顯而易見的,當一個個體擁有穠 纖合度的體態(良好的身體組成)、心臟、肺臟與血管功能良好,能夠攜帶 足夠的氧氣以應付長時間的身體活動(良好的心肺功能)、具備強健的力氣 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活動(良好的肌力與肌耐力),關節在活動範圍內能延展

自如(良好的身體柔軟度),即具備了良好的體適能。其不僅可以廣泛參與 溫和或劇烈的各項身體活動而不會受到功能上的限制,也能有效且安全 的應付日常生活中任何一般性及緊急性的情況。而「健身運動」,就是 為了改善或維持上述一項或多項體適能要素,所進行的一系列有計畫、

有組織且反覆性的身體活動。例如為了改善身體組成所進行的「體重管 理」、改善心肺耐力所進行的「有氧運動」、改善肌力與肌耐力所進行 的「阻力訓練」、改善柔軟度所進行的「伸展運動」,並有計畫且有組 織的反覆實施這些身體活動。從上述定義可以得知,身體活動涵蓋的範 圍最廣,而健身運動則是具有目的性的身體活動,以改進體適能為目標。

而體適能則更像一種結果或指標,用以反應身體的狀態。

另外,exercise 和 sport,原先在中文裡都譯為「運動」,則是另一 對易混淆的名詞。exercise 如上所述,譯為「健身運動」為較好的作法。

而 sport 一詞,Rejeski 與 Brawely(1988)將之定義為:具有規則性、結構 性和競爭性,且涉及大肌肉動作的身體活動。另外,還具有身體移動之 策略、力量控制和時宜控制的特質。由此可見,sport 更強調的是活動本 身具有規則,且具有競爭、比較輸贏的性質。如球類運動、百米賽跑…

等。因此,後來國內學者將 sport 譯為「競技運動」(盧俊宏、卓國雄、

陳龍弘,2005)。如此一來,更貼近原意,也能與「健身運動」有效區分。

從上述對於身體活動、健身運動、與競技運動的定義,研究者大致 以兩個方向來統整:一個是目的性,一個是運動項目。若以目的性來區 分,身體活動泛指所有肌肉骨骼的移動,因此目的性視移動所要達成的 目標而定。而健身運動是以增進體適能為目的、競技運動是以競賽獲勝 為目的;若以運動項目作統整,健身運動由於強調增進體適能的目標,

因此多為跑步、騎單車、游泳等有氧運動;伏地挺身、仰臥起做、舉重 等阻力訓練;或瑜珈、柔軟體操等伸展運動為主。而競技運動由於競賽 的精神,且具有比賽規則,則多為球類、田徑運動等為主。但兩者仍會 有重疊的動作狀態,例如跑步可以是健身運動,但若是 100 公尺競賽,

就變成競技運動。籃球雖然大多被歸為競技運動,但若個人到公園活動 筋骨,也可以是健身運動。而身體活動則足以包含競技運動與健身運動 的所有運動項目。因此整體來說,不論是目的性、或運動項目,身體活 動均是最廣義的名詞,能涵蓋所有競技運動與健身運動。

二、身體活動的重要性: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DHHS)於 1996 年發表的「身體活動與健康:衛生局報告」,

為第一篇全面性回顧身體活動與疾病預防間關係的指標性研究報告。該 報告指出,大量證據顯示身體活動能促進多項身體健康,其中,以心血 管和肌肉骨骼系統具有最大的效益,而對於代謝功能、內分泌和免疫系 統的效益也值得注意。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

高血壓、結腸癌、及糖尿病的風險,維持正常肌肉力量及骨質密度以預 防關節炎與骨質疏鬆。另外,身體活動總量與死亡率呈負相關,高身體 活動量常伴隨低死亡率。該報告也指出,長期維持中度的身體活動(如每 天或一週數天,一次 15-30 分鐘的競走、慢跑、騎腳踏車、或單純的散 步),即可獲得顯著的健康效益。整體而言,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預防過 早死亡、不必要的疾病與失能、減少醫療照護費用、並在一生中維持良 好的生活品質。

有鑑於 USDHHS(1996)顯示身體活動對於健康之重要性,後續學者 開始致力於研究如何擬定適當的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運動處 方指的是根據科學證據所擬定之系統性運動訓練計畫,用於提升體適能 與促進個體健康。隨著研究證據累積,運動處方的觀念也不斷補充與修 訂。最新一期由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所提出「身體活動與健身運動指引」(ACSM, 2011),即提供了一 系列運動處方之原則。相較於 USDHHS(1996)之研究證據多來自有氧運 動的貢獻,ACSM(2011)指出增進體適能的四種健身運動(有氧運動、阻

力運動、伸展運動、與神經動作運動)都能對健康促進有不同層面的影響。

此外,ACSM 亦針對每種健身運動所需的強度(intensity)、持續時間(time)、

頻率(frequency)、與期程(duration)四種成分,提供詳細的建議。健康與體 適能的方案設計者,可根據上述詳細建議,並考量個體的健康需求、身 體狀態、個人因素、與期望目標後,提供個別化之運動處方。個體在運 動處方介入期間,若能按時執行處方之建議,並回報方案設計者運動後 的反應以共同討論、修正處方內容,即可更有效率的享受身體活動與健 身運動對健康帶來的益處。

另一方面,USDDHS(1996)與 ACSM(2011)報告中,亦顯示了身體活 動具有減緩憂鬱和焦慮症狀、心情愉悅、以及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這些發現影響了運動心理學領域對於身體活動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與 重視。由於憂鬱症和焦慮症均為高盛行率的心理疾病,而藥物治療不僅 有副作用的問題,亦造成經濟上極大負擔。相對而言,身體活動介入的 低成本與副作用少等特性,使其成為預防與治療憂鬱症之另一扇窗。

Rethorst、Wipfli 與 Landers(2009)回顧 58 篇探討身體活動對憂鬱症狀影 響之隨機控制實驗研究發現,身體活動對於憂鬱症狀的減輕,具有高度 效果(整體平均效果值為-0.8)。此篇研究具有最高等級證據水準之特性,

亦讓此研究發現更具參考價值。此外,受到正向心理學影響,亦有研究 者探討身體活動與幸福感之關係。Netz、Wu、Becker 與 Tenenbaum(2005) 統整 36 篇身體活動介入對健康老人幸福感影響之研究發現,運動介入對 健康老人幸福感的提升,為控制組之三倍。其中,又以中等強度有氧運 動最具效益。

除了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以外,「認知功能」更成為近年新興的 心理健康議題(張育愷、洪巧菱,2010)。認知功能指的是人類獲得、使用 與產生知識的能力,包含了知覺、注意力、記憶、思考、問題解決、推 理…等。Etnier 等人於 1997 年發表第一篇有關身體活動與認知功能的後 設分析。該研究廣泛納入不同身體活動介入類型、認知功能測量、參與

者特徵、以及研究設計,全面完整探討身體活動介入對於認知功能之影 響。結果顯示,身體活動介入對於認知功能的增進具有小而正向的效果 (整體平均效果值為 0.25)。後續多篇運動與認知的後設分析研究,亦呈現 類似的結果(Etnier, Nowell, Landers, & Sibley, 2006; Sibley & Etnier, 2003)。

此外,一些研究也顯示,身體活動能預防老人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神 經退化性疾病(Aarsland, Sardahaee, Anderssen, Ballard, & Alzheimer's, 2010; Hamer & Chida, 2009),對於認知損傷的老年人也具有治療效果 (Heyn, Abreu, & Ottenbacher, 2004)。

綜合上述,身體活動對於人體健康促進的效益是多方面的。規律的 身體活動,除了可以增進並維持身體功能外,還兼具增進心理健康的功 能,甚至被用在心理疾病的治療上。近期研究更發現,運動對於認知功 能亦有促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