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編碼表制訂

研究者經過研究報告搜尋、研究報告閱讀與篩選過程後,將於此階 段先進行編碼表之制訂,以便下一階段研究報告登錄的進行。

首先,研究者依據文獻探討,形成待檢驗的調節變項,並參考過去 與本研究領域相關的後設分析之編碼表格,形成本研究初步的編碼表格。

為避免遺漏各篇研究報告的重要資訊,此階段所制訂的編碼表格,盡量 先包含所有可能的相關資訊,未來也會視研究報告的登錄狀況,進行調 整與編修,務求完整收錄以供未來進行有意義之分析。

現階段的編碼內容,主要包括「研究基本資料」、「身體活動介入 特徵」、「參與者特徵」、「實驗設計」以及「成效評量」五大類別。

編碼內容與原則敘述如下,並於附錄一呈現本研究之編碼表:

(一) 研究基本資料

1. 作者:依照該研究所列作者進行登錄。

2. 年代:依照該研究所列之出版年代(西元),進行登錄。

3. 篇名:依照該研究所列之篇名進行登錄。

4. 研究目的:擷取摘要或正文中所列之研究目的。

(二) 身體活動介入特徵

1. 介入之社會互動性:依據該身體活動是否需要社會互動性才能完成,

編碼為「需要社會互動」,與「不需社會互動」。社會互動性之判 斷標準,並非「有、無」社會互動,而是該項運動「是否需要社會 互動」才能完成。舉例而言,全班同學一起參與放學後跑步方案,

儘管過程同學間可能聊天說笑而產生社會互動,但該跑步方案不需 要社會互動仍能完成,因此歸為「不需社會互動」。反之,籃球、

排球、足球等球類運動,或是團體型遊戲競賽,則需要隊友間互助 合作(主動觀察並配合隊友需求)、預期隊友和對手行動(例如:該傳

地板球還是高吊球)、使用策略(戰術),並不斷調整上述所有行動來 因應任務要求。因此,該項運動的完成有賴社會互動的參與,將歸 為「需要社會互動」。

2. 介入期程:依照該研究所描述的介入期程,編碼為「急性介入」,

或「長期介入」。急性介入指的是一次性的介入,長期介入指的是 連續性、多次的介入。

3. 介入類型:依照該研究所指稱的健身運動類型,編碼為「有氧運動」、

「阻力運動」、「神經動作運動」、「混合兩種以上運動」。由於 神經動作運動為 ACSM(2011)所提出的新名詞,過去雖有研究採用 的身體活動介入,符合神經動作的定義,但多未以此命名。因此將 採取 ACSM(2011)對於神經動作運動的定義進行判斷:若該研究使 用涉及與平衡感、協調性、步態、敏捷性、以及本體感覺有關的動 作技能,如太極、氣功、瑜珈、舞蹈等,將歸類為神經動作運動。

簡而言之,若該文獻所採取的運動方式,是以增進心肺適能為目的,

即歸類為有氧運動;以增進肌力或肌耐力為目的,即歸類為阻力運 動;以增進平衡感與協調性為目的,即歸類為神經動作運動。然而,

各種運動項目均或多或少同時涉及心肺能力、肌肉力量、或平衡感 與協調性等技能(例如老年人從事慢跑運動,可能同時包含了心肺 耐力的訓練,以及下肢肌力的訓練),因此,本研究指稱之介入類 型,並不代表「純粹」的「有氧運動」、「阻力運動」、或「神經 動作運動」,而是指相對而言,該篇文獻更強調採取此介入方式之 目的性而定。

4. 介入強度:依據 ACSM(2011)所提出之身體活動強度分類準則,將 有氧運動與阻力運動分為「非常輕度」、「輕度」、「中度」、「強 度」、「激烈」共五種。分類使用之相關指標包括保留心跳率(percent of heart rate reserve, %HRR)、保留攝氧量百分比(percent of oxygen uptake reserve, %VO2R)、最大攝氧量百分比(percent of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自覺盡力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 RPE scale)、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s)、一次最大 反覆百分比(percent of one repetition maximum, %1RM)等。以保留 心跳率為例,「非常輕度」指的是低於 30%,「輕度」指的是介 於 30-39%,中度指的是 40-59% ,強度指的是 60-89%,「激烈」

指的是大於 90%。其餘指標詳見附錄二之說明。另外,神經動作 運動為較新之概念,目前尚無明確的強度分類基準,因此若以神經 動作運動作為身體活動介入類型之研究,將不予登錄介入強度一欄,

亦不進行強度之調節變項分析。

(三) 參與者特徵

1. 參與者神經心理缺損狀況:依照該研究所描述之參與者之神經心理 狀況,編碼為「缺損」、「健康」。過去以神經心理缺損族群為研 究對象的文獻,包含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輕度認知 缺損、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自閉症…等。

2. 參與者年齡:依照該研究所描述之平均年齡進行登錄,以「年」為 單位。

(四) 實驗設計

依據該研究是否設有控制組,以及樣本有無進行隨機分派,將實驗設 計分為「真實驗設計」、「準實驗設計」、「前實驗設計」。其中,

真實驗設計設有控制組,且樣本有進行隨機分派。準實驗設計僅設有 控制組,樣本無隨機分派;前實驗設計沒有控制組,僅為前後測比較。

另 外 , 廣 為 急 性 介 入 研 究 使 用 的 對 抗 平 衡 設 計 (counter-balanced designs),被歸類為準實驗設計(張育愷、吳聰義,2011)。

(五) 成效評量

成效評量主要包含兩部分:1.執行功能測量。2.效果值計算資訊。

1. 執行功能測量:

(1) 採用工具:記錄該研究採用的工具。

(2) 該工具所屬的執行功能子成分:先依照該研究作者對於工具所 測量構念的描述,進行記錄。後續再參考下述四種文獻來源,

將該工具之測量構念分類為「抑制」、「轉移/彈性」、「計畫 /排序」、「工作記憶」。

i. 神經心理測驗教科書 (Lezak et al.,2012; McCloskey &

Perkins, 2013; Miller, 2007)

ii. 執 行 功 能 測 量 工 具 回 顧 性 文 獻 (Chan, 2008; Etnier &

Chang, 2009)

iii. 運動心理學家所介紹的作業(Lox et al., 2010)

iv. 過去回顧性文獻與後設分析研究的分類標準(Barenberg et al., 2011; Chang et al., 2012; Smith et al., 2010)

2. 效果值計算資訊:

(1) 樣本大小: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人數

(2) 平均數、標準差:擷取該研究介入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平均 數與標準差。

(3) 平均數差異檢定量數:擷取該研究所提供之 t 值、F 值、或 p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