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之行動場域即為教學現場,包括該班教室及電腦教室。

一、 愛心國小

我任教的學校為桃園市區的一所公立小學,化名為愛心國小(化名),採常 態編班的大型學校,目前總計 62 班,總人數兩千多人,教職員工共一百多人。

此處為桃園市中心,人口密集,鄰近有百貨公司、市場及多棟住宅大樓。

向外一公里方圓內,有 5-6 所公立中小學,相較於他校受少子化影響陸續減 班,唯獨本校班級數不減反增。顯示本校為該區具指標性大校,學校除了重視 學生的課業外,也鼓勵老師結合社區文化及資源發展特色課程。讓學生得以在 既定課程中培養關懷家鄉、對日常問題抱持求知與探索的精神。此外,愛心國 小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問題發展行動研究、或參與任何教學上的研究計畫,使 得校內呈現一種師生共同精進與成長的激勵氛圍。在媒體素養教育方面,本校 有八位教師曾參與過相關的研習,也曾在自身的課堂上實施過媒體素養教育。

當時實施的方式以融入式為主,配合社會、資訊、健體等領域。課程規劃 的媒材多用影片(例如:廣告、新聞)及報紙,談論性別、置入性行銷、政治 等議題,本次研究欲進行的食品安全資訊則尚未有人實施過。此外,本校各領 域教師常會在課堂播放網路下載的影片作為補充教材,意即無論教師是否本身 有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但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比率相當高。

而本校的家長社經背景多以從事服務業為主,經濟能力中等或以上,家長 多半有電腦及多樣 3C 產品。放學後,學生多數的娛樂為看電視、上網、打電 動或透過社群軟體與朋友聊天,代表學童對於 3C 產品並不陌生。

二、愛心班級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並擔任導師之桃園市安心國小六年級愛心班作為研究

61

對象。愛心國小為常態編班,每兩年換一個年段時會重新編班,本研究的班級 共有 30 人,當中男生 13 人,女生 17 人,相較於整學年,此班級的成績屬於中 上程度。校內曾以各學年為單位,舉辦中英文輸入法比賽、電腦軟體繪圖比 賽,此班都有獲得前三名的成績,顯示此班學生的電腦使用能力並不低。

本研究於 2016 年 9 月至 12 月於健康及彈性課實施,每周 2-3 節課,扣除 期中測驗複習周、運動會彩排、期末才藝表演等大活動以外,總計實施 10 周,

共 25 堂課。

貳、 研究參與者

我目前為國小高年級導師,除了是對研究場域之反思,也考慮批判思考能 力、媒體的操作能力、對時事議題的看法相較其他年級較為成熟,故選擇國小 六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課程則由我親自規畫及授課,以下分別說明參與 人員:

一、 研究者背景

本研究中的教學者即為研究者本人,亦為研究班級的級任老師;計含代理 教學經歷至今,已任教於國小六年。教學理念及實踐上偏向開放,喜歡嘗試新 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成效,平日與學生相處亦師亦友,除了關心課業也時常留 心學生交友狀況與生活習慣。

換句話說,我在此研究擔任的角色相當多元,一方面要構思課程方向並實 踐教學活動,時常往返於文獻與研究場域間,讓自己對於問題的視野能透過多 所交疊的智慧裡更為提升,是為研究及課程設計者;另一方面也是研究場域的 導師,進行課程方案也在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不僅能觀察課堂上的互動,也 透過下課閒聊間、學生日常活動短文等多重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轉變。

此外,對於研究不足或不了解處,借助於錄影、錄音器材的輔助,與肉眼 觀察所見互相對照與補充,或是課後的省思札記,讓所蒐集到的資料能進行系 統的整理、分析、比對與詮釋,此為資料蒐集與分析者。

62

總結而言,我不僅為研究的教學活動的實踐者,也是高度參與觀察者、資 料蒐集者、及資料分析者。在理性與感性、理論與實務操作間來回穿梭,希冀 透過上述方式,更為瞭解教學策略實施成效,藉由當中的反省與修正,提升教 學知能。

二、 學生背景

考慮本研究需發展批判思考能力、使用媒體蒐集資訊能力、背景知識都須 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因此選擇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在媒體使用習慣 面,過半的孩子有臉書帳號、將近三分之一有個人專用的手機,過半數的上網 頻率一周二至三次,四分之一則是天天都會接觸到網路世界。換句話說,若無 足夠的媒體素養,則很容易受到媒體左右。

面對食品安全的議題,我曾經數度於課堂上和學生討論,反應和一般新聞 報導的立場相差不遠,大多停留在黑心廠商、欺騙、拒買的譴責層面。闡述的 方式也較偏向情緒化,並無有較理性、或相對客觀的說法。

我希望透過此課程方案提升學童的媒體素養,並學童關心社會重大議題。

研究實施中,也會對於需要深入釐清的部分詢問有意願的學生做訪談,以及意 見回饋單,希望他們能呈現最真實的聲音,提升本研究的信實度。

三、協助課程發展之人員

1.良醫師

良醫師從醫三十多年,本身為診所負責人,亦有個人專屬的食品檢驗研究 室。有感於這十多年來受過敏及不明病症所苦的病患增多,經深入探究後,發 現和食物有諸多關聯,受訪時表示,常將病患會食用的餅乾、泡麵、甜點等加 工食品拿去檢驗,會將結果與病患分享,作為調整飲食習慣的有力建議。於本 研究中,良醫師提出食安新聞及自身醫治經驗的看法。

2.寬先生

寬先生為知名食品添加物公司負責人,海洋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畢業。在

63

食安風暴中,新聞對於食品添加物的敘事角度,讓閱聽人多視為毒蛇猛獸,政 府在此浪潮下,也不斷更改法規希望降低社會疑慮及不安。寬先生的公司為因 應社會需求,這兩年聘任數位食品衛生或相關學門的人員為員工上課,並協助 公司將商品調整成符合法規的型態。於本研究中,主要說明食安事件中,食品 添加物公司的立場並對媒體提出看法。

3.饕先生

饕先生為麵粉類中游業者,本身已接手並管理家族事業將近十年,是第二 代傳人。食安風暴後,政府稽查的方式及法規不斷改變,媒體對於政府及食品 界大多持有不信任或質疑的態度,讓饕先生頗有感觸。本研究主要請饕先生說 明媒體報導的事件與他認知的有何不同。

4.安小姐

安小姐為某報社政經組記者。實際參與過食安新聞之追蹤及報導,我針對 食安新聞的產製過程、食安報導中所遇過的特殊情況作為訪談重點,經安小姐 同意公開之內容做為課程設計來源。讓學童對於新聞產製更為了解,並對新聞 有更深的省思,進而提升媒體素養。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