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於研究實施中,雖遭遇許多困境,但透過研究夥伴的協助以及不斷地與文 獻對話後,危機造就了另一種重生。以下分別就課程前置設計、推動及實施後 三面向敘述。

壹、 課程前置準備

一、共同備課─新媒體素養時代,跨領域代替單打獨鬥

課程實施中,常遇到令我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學生請教飲料包裝上的 添加物名稱、新聞報導裡提及的化學知識、以及食安系列報導裡錯縱複雜的案 情解析等等。因這些專業非我所能駕馭,我擔心回應學生的答案會有偏誤,因 此於 2016 下半年度至台灣大學修習「臺灣當代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回顧」(見表 4-16),了解食安事件對臺灣的影響、政府對危機的處理與回應,甚或是對媒體 報導的評論等。透過老師於課堂的講解,以風險管理及科學實驗的角度再去檢 視食安報導,讓我看見媒體框架以外的世界。例如:媒體在新聞標題會用

「恐」這個字,但政府講求科學數據,要有精確的數字,足以對人體造成危害 的事情才能公布,不能把任何可能引發的因素都寫進去。也就是從修課開始,

讓我得以窺見食安的另一種樣貌,也讓我意識到,我能不能用另一種方式去還 原食安報導?

因此,我開始透過朋友及多方尋討下,訪問到有專屬的食品檢驗研究室的 醫生、麵粉類中游業者、食品加工的負責人等。如同新聞會去採訪這些具特別 公信力的專業人士,我將研究理念與他們溝通後,他們皆友善的回應並樂於分 享對食安報導的觀感,也協助我專業的名詞及觀念。透過逐步的解惑中,他們 運用在理論與實務上的經驗,能使這份課程更為完整。

146

表 4-16 研究者於臺灣大學修課紀錄及說明

課堂紀錄 說明

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正在講述 塑化劑事件重創臺灣食品業後,隨 之而生的法規、食品管理等調整。

以及重大食安事件發生後,政府應 對媒體及民間方面的說法有何改變

辨析 ADI 及 MRL 的異同,以及食品 添加物的劑量管控。此部分也有助 我在建構課程方案時,有較正確的 概念。

在交流過程中,的確讓我看見有別於媒體報導的事實,他們對於報導 有也諸多批評,但當我問及為何不投書於報社時,回答大致有

「你要怎麼講?檢舉這個明天還不是報新的?沒有用啦,講都講不完」

(訪饕 20160412)「我怕講了媒體會追,那些有頭有臉的廠商跟政府很 好,我惹不起啦!而且我覺得頂新政商關係好,搞不好不一定有事。」

(訪寬 20170103)。「這陣子不是在吵核災食品嗎?我看節目覺得很不以 為然,那些名嘴根本只想炒話題,如果一般民眾不懂,對政府或是食品 業就會有誤解。」(訪寬 20170224)。

147

對應於 2014 年爆發頂新集團越南進口豬油事件經媒體傳得沸揚,至 2016 年底的判決卻獲無罪讓大眾譁然,比對訪談內容大致可窺端倪。也就是說,他 們雖不相信媒體報導,也不願意做出其他舉證或是協助修正報導的作為,原因 在食安案牽涉整個臺灣的政商體制並非一人所能撼動,為求自保,只能當作閒 餘飯後的話題討論。

這也是在本研究實施中讓我最感無奈的一點。在課程實施中,我引導學童 對於不實報導要能舉證,而這些具專業能力可以辨別報導有誤的人士,卻甚少 有行動。

當然,這方面非我能控制,只是我也有所推想,或許藉由事件的發酵,大 家反而更理解媒體居中的重要性及隨之而來的「必要之惡」。當中無論是誰,更 肯定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尤其報導牽涉的專業知識,礙於一般民眾對法律、

醫學、食品檢驗等理解甚少,此方面易受到媒體誤導的部分卻正是我去架構課 程的起始點。「這種課滿好的誒!現在小學有上這種課以後他們就會知道那些該 信那些不該信」(訪饕 20160328)而他們所採訪的「有力人士」之言,也恰成 為我課程的對照;透過邀請的專業人士分享,再帶著孩子回頭檢視媒體報導,

經過一連串的辯證,使得是非更為分明,而所有參與研究的人對於媒體素養皆 有思有感,對於媒體與食安的關係也更為透徹。

回應多位學者先前的論述,當前的媒體素養教育應以合作或媒體人與教育 人跨界式實踐,能克服教師於現場上實施的困境;並利用整合性式課程與不同 領域間相互討論,提升學生以批判性的角度看待媒體(郭玉慧、葉興華,

2014;楊倍昌 2014;章明哲,2015)。而我透過此次研究,提升自身的媒體素 養外,對於未來再度實施此議題,以整合的團隊代替單打獨鬥,再次合作的機 會頗高。如同媒體的立場,是整合意見的場域而非取代專家。

二、場域文化─媒體素養的實施須考慮場域環境及設備

最初與文獻對話時方知,媒體素養與任何議題、任何學習領域皆能融入。

148

當時認為,教材取材來自生活、且在科技發達的條件下,要帶孩子完成媒體近 用應也不會過於困難……,沒想到,就因看似沒有限制,實際上卻處處受限。

從架構課程開始,至課程運作及最後的評量無不讓我感到挫折。

以媒體範圍界定而言,進入場域前,我認為多即是好,沒想到於研究實施 中發現,多樣的媒體形式,例如:電視、網路、社交軟體、手機通訊 APP 等,

反倒使課程聚焦不易。此外,食安牽涉範圍過於廣泛,當中的專業並非我一人 能夠駕馭。再者,此類重批判及辯證的教育觀點與當前的教育環境並不相容,

結果是家長未必支持、學生學習動機不足。而原先假定能使用彈性課程、晨光 時間來運作,沒想到學校既定活動過多,在練習表演、健康操時間、各式宣導 及講座下,這種屬於「班級特色」的課程只能一再的延後或短促的上;更別說 我對於課程的不熟練及研究中的挫折感……。

透過文獻閱讀,了解無論國際上或國內推動媒體素養都有類似的困境。例 如:與當前教學文化思維牴觸、師培未到位、在職教師資源過少等等

(McDougall, Berger, Fraser, & Zezulkova,2015;王世英、王石番、蔣安國,

2010;吳翠珍,2014),使得媒體素養教育不同於一般學習領域,只能採取漸 進,而不能一蹴可幾。吳翠珍(2014)也點出,為何臺灣媒體素養是以核心概 念而非能力指標來表現其內涵,原因除了在降低達成門檻,讓媒體素養的概念 易與當前學科結合外,也方便教師實施,只要能觸及概念便算實施媒體素養課 程,足見其難度非比一般。

研究過程中,我亦當深思,為何這麼重要的課程會在臺灣難以普及?經觀 察後而有以下推想:媒體素養教育畢竟是在西方國家所發展的教育學,他們的 教育環境、師培制度、評量發展等與臺灣多所不同;我們在參考他國的作法 時,常會忘記考慮自身的情境脈絡是否相容。以我自身經驗來說,就經歷一段 難以實踐的考驗。

也呼應劉慧雯(2015a)對當今的媒體素養課程的論述,她認為,數位環境

149

下所發展的新素養,有別於傳統的素養,開始以生態學的架構出現。課程多半 需依據素養的社會環境、媒體物質條件,及每個社會文化成員在特定時空背景 下所共築的目標才有意義。換句話說,這套課程因為有許多現實的考量,實際 運作的課程是囿限許多考驗的折衷。當中,我必須不斷地與學生、家長甚或是 整個大環境妥協,雖然過程備感艱辛,甚至常萌生放棄的念頭,但看見學生開 始有了成長,這些考驗都成為珍貴的試煉。

貳、 課程實施及運作

一、課程架構─訊息再製到重構

研究實施過程中,正遇上政府為管制食安而多次修訂《食品安全法》,但這 並不表示社會對食品安全的規範已有定論。事件發生時,媒體、業者、民間團 體或相關學術單位對此議題的看法都相當歧異,在究責上都有不同的解釋,這 些都使我在設計課程時遇到極大的難題。以食品添加物為例,業者宣稱所有添 加物都經檢驗合格,加上為利保存食物及豐富口感等,所有添加都是必要。但 對普羅民眾而言,卻不免有商人是否為圖利,而自圓其說的疑慮;加上當時坊 間有許多書籍將食品添加物與毒品、邪惡商人或各種病症畫上等號,這些莫衷 一是的觀念經媒體透過新聞、類科學報導的短片、談話節目等形式強力播送,

各個立場有相似也有衝突之處,但卻沒有定論。

Buckingham(1993)主張媒體素養的教育觀應是去迷思、以夥伴關係架構 教學過程,建議教師不要做「(教科書)真理」的傳遞者,使學生成為具反思能 力、自我導向溝通的公民;換句話說,媒體素養教育是讓學習者走出標準答案 與框架外的教育。我從以往的知識「再製者」轉變成「建構者」,此部分不難理 解,卻難以在我的研究場域裡實行。

過往,學生來問我的多半是有「正確解答」的題目,此次的課程,我與學 生都不習慣。當中包含食安問題的究責、食品添加物是否要放?誰講的才是對 的?在課堂所聽的與父母講得有所出入怎麼辦?這些講求論證思辯的哲學問題

150

讓我也苦惱許久,也非短時間內可以讓他們消化。

曾經,學生於課後問過我:「老師,你覺得食安是誰的錯?」為了避免學生 接受我的意識評判,我並未直接回答,只是告訴他們:「如果跟你說,而你也接 受了,那就像媒體直接告訴你對錯一樣。」並一再強調,我與他們對於此議題 都接受同樣程度的認知,並非因為我是老師,就懂得比較多。我們訊息來源都

曾經,學生於課後問過我:「老師,你覺得食安是誰的錯?」為了避免學生 接受我的意識評判,我並未直接回答,只是告訴他們:「如果跟你說,而你也接 受了,那就像媒體直接告訴你對錯一樣。」並一再強調,我與他們對於此議題 都接受同樣程度的認知,並非因為我是老師,就懂得比較多。我們訊息來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