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為適用於高年級的媒體素養課程,研究目的在解決教學實務上之問 題,有其獨特的情境脈絡,並非要建立一般通則。因而無法推論至其他情境,

若將此課程於其他不同教育場域則有些限制及建議,本節就實務教學者及後續 研究做下列建議。

壹、對實務教學者之建議

一、協同教學方面

1. 媒體素養課程可與資訊教師共同推動

我起初著手設計課程時,只就內容及實施領域的適切性而選擇健康課,並未 考慮與資訊課配合。爾後,考慮其課程有關媒體產製,講解之後讓學生實際操作 才會更加了解。而在設備支援上,資訊教室能提供的拍攝器材及影像編輯則是既 有的研究場域裡所沒有的。再者,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也將媒體 素養與科技資訊歸為同一項目,顯示新媒體時代下,其媒體素養與網路素養、資 訊素養部分內涵是可互通的。

幾經思量下,我才決定利用彈性課程時間至電腦教室實施課程。透過實際操 作及上網鍵入關鍵字搜索,學生討論上也更有收穫,教學時再針對方才的討論或 疑問立即回饋。

媒體素養無論欲融入的學習領域為何,若能與資訊教師協同創作或實施課程,

不僅能減少教師備課上的負擔,也能兼顧媒體素養教育的理論及實作層面,使之 成為跨領域、跨議題的整合課程。此外,也能透過交流,對於課堂進行有更為客 觀的評量及調整。

2. 組成跨領域小組共同備課,提升研究信實度

本研究場域是我初調任的學校,故對其他同儕教師並不熟稔,請託觀課無法 一開始就進行。此外,本研究的醫師、食品科技業者等專業人員是因我課程受阻 而受邀協助的,基於人情、他們自身工作繁忙、時間等壓力下,我們無法像一般

164

教學小組定期定時的開會,只能就學生提出的疑惑、我無法解答,以及媒體呈現 有疑慮處做澄清。

在諸多因素影響下,本研究的課程設計者、實施者、資料蒐集及分析者大多 由我獨立完成,雖已透過多方文件交叉比對,也有課程專家及同儕教師能討論,

但有些觀點難免囿限自我不夠全面。在專業人員支援上,也難免有自我觀點及辯 護之疑慮,不能完整代表其職業的立場論述。

基於課程設計原則,建議未來欲從事此研究者可事先找好食安相關人員,同 一領域找兩人以上作為互相比對的參考,組成跨領域的課程團體。此法有別本研 究的被動性,事先組成共同備課小組,多了更多自主,對學生的學習歷程也有更 為整的分析。

3. 食安課程應與媒體組織及食品安全等人員配合

本研究實施中,因我對於食品安全的暸解甚少,當時曾尋求校內營養師協助,

但營養師表示,自身所學和食品科技偏重於運用技術研究、分析食品不太相同。

為了補足「食品添加物」新聞所提及的知識,我只好向外尋找多方資源,也邀請 部分人員至教室分享對新聞報導之看法,並現場為學生解答所惑。

於研究進行當中發現,請食品安全人員現身說法,雖提升了學童對食品安全 相關知識,但卻加深與媒體的隔閡,不信任媒體所言,造成有「不看電視」的偏 誤。實際上,媒體依然有存在之必要,它為社會之公器,報導食安類新聞,有示 警、提醒效果,請民眾多留意。為此,我進而尋求曾製作食安類新聞的記者,以 訪談方式將學童及研究者自身所遇到的問題逐一請教,並在課堂上向學童公開訪 談內容。

綜合上述所言,媒體教育的取徑並不能單就以防疫、遠離的思維去處理,應 透過多重的對話與互動,使媒體組織或相關人員走進課程;畢竟,多元論述也為 媒體素養教育的本質。因此,我建議若未來從事媒體素養教育研究者,應視研究 主題需要,將食安議題相關人員視為共同夥伴,一同推動課程使臻完善。

165

二、研究者自我成長─提升媒體素養,避免成為再製的工具

我在進行此研究時,也對自身教學及課程安排進行反思。當我帶著孩子分 析新聞或其他影片時,不禁思考自身教學習慣,先前常以食安新聞作為課堂補 充,但可能無形中也「再製」影片裡所有刻意安排的情節及敘事角度。新聞裡 用各種符碼將事件重新組裝拼貼,一步步引導閱聽人走進記者或電視台的立 場;尤當閱聽人未具足夠的媒體素養去察覺時,影片則更可能帶動情感及非理 性的情緒。

媒體素養注重的理性反思,是民主社會中相當重要的涵養。它要我們面對 各式資訊時,都能有一塊濾鏡去辨析似是而非的觀念,在未直接觸及第一手資 訊及原貌前,不要輕易下判斷。食安是相當複雜的課題,又豈是短短幾分鐘、

三言兩語能評判的?可是,我也曾受媒體煽動,也曾簡單的以為去抵制也是解 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上課中談及此議題,也曾忿忿不平。

這一切在我進行研究時,讓我深刻了解,影片作為課堂補充是很常見的教 學景況,以往我認為這能符應時事,也能提高學習者的興趣;但經過這次研 究,我更深入省思,媒體科技不僅考驗資訊搜索或使用的能力,也反映教學者 的媒體素養是否足夠。使用媒體作為教材,並非代表這就是媒體素養教育,只 能算得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若缺乏媒體素養,那麼科技就可能造成另一種潛 在的危害,而非助益。

三、課程設計─媒體素養課程及評量,應兼顧認知、情意至行動轉化

此研究原先只設計八周(約兩個月),課程重點較偏向探討媒體以權力建構 知識、對潛藏的意識形態有所覺察等,行動轉化層面的媒體近用則較少。研究 進行後,透過學生的課堂互動與課後回饋,我發現學生對於分析新聞的立場及 媒體批判的深度都不足。參考文獻及與徵友討論後,著手調整課程的面向,將 知識性的講述比例降低,提高實作及媒體近用的比例。

依照臺灣媒體素養教育五大內涵做為課程編輯的骨架;知識性的課程是後

166

面實作的基礎,實作上亦時常回顧先前探討的新聞敘事及立場,從認知、情 意、行動三環層層遞進、來往反覆後,透過學生的回饋與省思,發現他們對於 食安事件有了不同以往的觀點,批判反思的面向則更廣。透過文獻閱讀也知,

的看法是,媒體素養包含著「閱讀」媒體與「書寫」媒體(Buckingham,

2003)。也就是說,強調智識層面的分析批判與產製實作是一套不可分割的課 程,課程設計須伴隨著情境,進行系統性的自省與自我評量。

在評量方面,我對於媒體素養注重反思、批判及公民行動力等內涵要如何 評量深感苦惱。探究文獻可知,臺灣媒體素養課程的評量方式,前三名分別 為:學習單、討論、問卷(黃惠萍,2016)。對於媒體素養所注重的「媒體近 用」採用較少,本研究因課程設計採認知、情意、行動三面向逐步推進,評量 方式也隨之因應。多人採用的學習單或紙本作業是我觀察學生認知及情意變化 的來源,而行動面 則透過製作影片、向政府投書表達看法等作為學習表現。

雖然,無可避免製作影片及編寫新聞稿會有耗時等問題,課程進度不若知識 性的講述還好掌握,但當中的討論也是提升素養或是情意認同的一種方式。更重 要的是,透過多元評量才能做為學生整體學習品質之判斷。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與「食」相關課程與議題

(一)運用媒體素養教育課程強化食育的推動

本研究原意在提升學童的媒體素養,以「食品添加物」為深入的主題,當中 呈現了媒體、食品科技廠、醫生、政府等多方面談論關於此主題的看法。不僅提 升了學生對此方面的了解,也開啟學生對飲食教育的重視。

我發現,於研究實施中,部分學童不僅提升媒體素養能力,對於自身的飲食 及消費習慣也有所調整;在科任老師請飲料時會主動表明不願意喝,也曾向我透 露學校午餐有炸物是否與營養午餐立意不符。家長也曾與研究者透露,學生在觀 看食安報導時會向父母分享與媒體不同的見解,或是在購買食品時對食品標示多

167

加留意等。

因此,我建議,未來欲從事食育相關的研究,可嘗試與媒體素養教育課程相 互搭配。可提升對食品資訊的關注,並與自身生活有所呼應。

(二)透過媒體素養教育課程探討其他食安議題

我於研究中發現,學童對於食安議題,不僅關注食品添加物此類別,像是核 災食品、非法添加的法律懲處都相當在意。但礙於研究時間,我無法逐一進行課 程設計及實施。

進行研究之前,也見兒童福利聯盟於 2015 年所公布的「十大兒少關注議題」

調查,報導顯示學童也相當關心食安問題。此外,食安議題來發展媒體素養教育 課程,也可作為健體領域「人與食物」主題的延伸課程,讓融入的議題與現有的 學習領域及實際生活更為貼近,可促進學童更多反思的機會。

綜合上述,建議未來從事媒體素養教育者,可考慮發展食安其他主題。除符 合學生興趣及貼近時事外,對於食安的辨析,也能就媒體給予閱聽人的觀念外有 更多的思考。

二、媒體素養教育課程與評量面向

(一)發展可量化的指標,比較學習者媒體素養之差異

本研究以觀察紀錄、學生作業、學習單等文件作為檢視學生媒體素養變

本研究以觀察紀錄、學生作業、學習單等文件作為檢視學生媒體素養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