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變項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關係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變項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關係

一、研究對象社會心理變項與一週達到每日三份蔬菜、二份水果天數之 關係

以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法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心理變項與一 週達到三份蔬菜、兩份水果之關係。

由 4-30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菜攝取自我效能、水果攝取自我效能、

蔬菜攝取社會支持、水果攝取社會支持與一週達到每日三份蔬菜天數呈 顯著正相關(r=.528,P<.01、r=.368,P<.01、r=.239,P<.01、r=.180,

P<.01)

,即研究對象知覺利益與自我效能程度越高時,其一週達到每日

三份蔬菜之天數越高。

蔬菜攝取知覺障礙、水果攝取知覺障礙與一週達到每日三份蔬菜天 數呈顯著負相關(r=-.317,P<.01、r=.209,P<.01),即研究對象之蔬 果攝取知覺障礙程度越高時,其一週達到每日三份蔬菜之天數越低。

研究對象之蔬菜攝取知覺利益、水果攝取知覺利益、蔬攝取自我效 能、水果攝取自我效能、蔬菜攝取社會支持、水果攝取社會支持與一週 達到每日二份水果天數呈顯著正相關(r=.128,P<.01、r=.131,P<.01、

r=.390,P<.01、r=.518,P<.01、r=.189,P<.01、r=.205,P<.01、)

, 即研究對象之知覺利益、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程度越高時,其一週達到 每日二份水果之天數越高。

蔬菜攝取知覺障礙、水果攝取知覺障礙與一週達到每日二份水果天 數呈顯著負相關(r=-.248,P<.01、r=-.360,P<.01),即研究對象之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程度越高時,其一週達到每日兩份水果之天數越低。

胡惠碧(2007)的研究發現,高中學生攝取蔬果營養知識越高、社 會支持越高、攝取蔬果自我效能越佳,則攝取蔬果行為越好;若自覺攝 取蔬果障礙越高,則攝取蔬果行為越差。陳俐蓉(2009)研究發現,蔬 果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結果期望、社會支持、角色模範、蔬果可 獲性及可近性皆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正相關;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 果攝取行為間呈現負相關。李貞儀等人(2011)的研究,與蔬果攝取行 為有顯著正相關的依序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喜好及蔬果攝取社會 支持,而蔬果攝取知覺障礙則與攝取行為呈顯著負相關,即自我效能愈 高、對蔬果喜好愈佳、社會支持愈強、知覺障礙愈少者,蔬果攝取行為 愈佳。環境因素變項包括家庭蔬果可獲性及學校蔬果可獲性,皆與蔬果 攝取行為呈正相關,可獲性愈高,蔬果攝取行為愈佳。上述文獻結果,

均與本研究結果相同。

表 4-30 各變項之皮爾森積差相關矩陣表

二、研究對象社會心理變項與有無攝取達三份蔬菜、二份水果行為之關 係

本研究爲了解研究對象蔬果攝取社會心理變項與有無攝取達三份蔬 菜、二份水果行為之關係,進行點二系列相關分析。

(一)蔬果攝取知覺障礙

由表 4-31 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知覺障礙與有無攝取達三份蔬菜、

二份水果行為呈顯著負相關(rpb=-.393,P<.001)、(rpb=-.252,P

<.001)、(rpb=-.212,P<.001)、(rpb=-.361,P<.001),即研究對象之 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越高者,其攝取蔬果行動之比率越低。

(二)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與有無攝取達三份蔬菜、二份水果行 為呈顯著正相關(rpb=.580,P<.001)(rpb=.357,P<.001)(rpb=-.358,

P<.001)

、(rpb=.535,P<.001),,即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越 高者,其有攝取達三份蔬菜、二份水果行為之比率越高。

(三)蔬果攝取社會支持

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與有無攝取達三份蔬菜、二份水果行 為呈顯著正相關(rpb=.170,P<.001)(rpb=.118,P<.001)(rpb=-.165,

P<.001)

、(rpb=.206,P<.001),,即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越 高者,其有攝取達三份蔬菜、二份水果行為之比率越高。

表 4-31 社會心理因素與有無蔬果攝取行為之相關表

變項 蔬菜攝

取利益

水果攝 取利益

蔬菜攝取 障礙

水果攝取 障礙

蔬菜自 我效能

水果自 我效能

蔬菜社 會支持

水果社 會支持 有無蔬菜攝取行為 -0.082 -0.020 -0.393** -0.252** 0.580** 0.357** 0.170** 0.118**

有無水果攝取行為 0.028 0.038 -0.212** -0.361** 0.358** 0.164** 0.165** 0.206**

註:1.n=714

2.*p<0.05,**p<0.01

第五節 研究對象蔬果攝取行為之重要預測變項

一、複迴歸模式診斷及分析結果

(ㄧ)複迴歸假設診斷

1.線性診斷:在自變項間的共線性問題部份,當自變項的共線性問題嚴 重時,第一個特徵值會很大且會有許多維度的特徵值接近 0。經檢測 後,本研究複迴歸模式的第一個特徵值為 17.405,26 個維度中僅有 4 個接近於 0。此外各研究變項之變異數膨脹因子(VIF)皆不超過 5.808,遠低於標準值 10,可見迴歸模式之共線性問題屬不嚴重。

2.殘差分布診斷:本研究透過繪製殘差 pp 圖來診斷殘差是否呈現常態 分配,結果發現二個 pp 圖顯示殘差皆呈常態分配。

3.自我相關檢定:Durbin-Watson(D-W)統計量為檢定鄰近的殘差項之 間是否相關之檢定,D-W 值越接近 2 時,代表殘差項之間越無相關,

本研究之二個複迴歸之 D-W 值分別為 1.935(蔬菜攝取行為階段)、

1.956(水果攝取行為階段),皆趨近於 2,因此本研究之誤差值變項 彼此間的相關程度不高。

(二)複迴歸模式分析結果

本研究經迴歸診斷證實符合迴歸假設後,進一步探討在二個依變項

(蔬菜攝取行為階段、水果攝取行為階段),各自變項是否達到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表 4-32),其結果如下:

1.在蔬菜攝取行為階段模式中,模式解釋力(R2)為 41.8﹪,輪班(p

<0.05)、蔬菜攝取自我效能(p<0.001)達統計顯著水準,其中,蔬菜 攝取自我效能影響最大。

2.在水果攝取行為階段模式中,模式解釋力(R2)為 41.6﹪,輪班(p

<0.05)、水果攝取自我效能(p<0.001)達統計顯著水準,其中,水果 攝取自我效能影響最大。

(三)小結

1.個人背景因素方面,工作性質為輪班時,攝取蔬果行為階段均處於較 低階段。

2.在社會心理因素方面,自我效能較好者,攝取蔬果行為階段均處於較 高階段。

表 4-32 蔬果攝取行為階段之複迴歸分析

2.*表示 p<0.05;** p<0.01;*** p<0.001

二、邏輯斯迴歸模式診斷及分析結果

(一)資料處理與模式診斷

本研究之 logistic 迴歸模式主要目的爲,探討研究對象有無攝取達每 日三份蔬菜、每日二份水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因素。首先,將非連續變項 轉換成具有量性的虛擬變項,以免導入錯誤的測量訊息。

本研究二個 logistic 迴歸模式之 Omnibus 檢定結果皆為顯著(p<

0.05),表示個人背景變項與社會心理變項對於模式適合度有明顯效果。

(二)logistic 迴歸模式分析結果

進一步探討各自變項在二個 logistic 迴歸模式中是否達到統計上的顯 著水準(表 4-33),其結果如下:

1.在「有無攝取達每日三份蔬菜攝取行為」的 logistic 迴歸模式中,個人 背景變項中達統計顯著水準的變項為「輪班(p<0.05)」,勝算比為 0.355;而社會心理變項中的「自我效能(p<0.01)」達統計顯著水 準,勝算比為 1.472。

2.在「有無攝取達每日二份水果攝取行為」的 logistic 迴歸模式中,個人 背景變項中達統計顯著水準的變項為「輪班(p<0.01)」,勝算比為 0.410;而社會心理變項中達統計顯著水準的變項為「自我效能(p

<0.001)」,勝算比為 1.275。

(三)小結

1.在個人背景因素方面,工作性質為輪班時,每日攝取到三份蔬菜/二 份水果的行為較差。

2.在社會心理因素方面,自我效能較好者,每日有攝取到三份蔬菜的行 為/二份水果的行為較好。

表 4-33 蔬果攝取行為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2.* p<0.05;** p<0.01;*** 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