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心理變項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社會心理變項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關係

本節依研究對象之社會心理因素,包括蔬果攝取知覺利益與蔬果攝 取知覺障礙、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分別探討與蔬果 攝取行為之關係。

ㄧ、知覺利益與知覺障礙:

大多數研究均可發現知覺利益或結果期望以及知覺障礙,均為影響 飲食行為之重要因素,即知覺利益越高、知覺障礙越低(魏米秀與呂昌 明,2006);蔡晏儒與鄭惠美(2006)發現由前沉思期至維持期,其蔬菜 攝取知覺利益呈現由低至高之趨勢,蔬菜攝取知覺障礙則呈現由高至低 之趨勢;但行動期之知覺利益低於沉思期、準備期與維持期,而沉思期 之知覺障礙略高於無意圖期。大學生蔬果攝取的知覺障礙與食用便利性 (麻煩、需自己清洗、切……)、價格通路(價格昂貴、購買地點不夠……) 等因素有關(魏米秀與呂昌明,2006),即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果攝取 行為間成負相關,與何素梅(2007)、吳昭芳(2008)、胡惠碧(2008)

的研究結果類似。兵逸儂與鄭惠美(2010)調查發現高中生之五蔬果知 識、知覺利益、自我效能與一週達到五蔬果天數呈顯著正相關;知覺障 礙與一週達到五蔬果天數呈顯著負相關。

二、自我效能:

在 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論中,自我效能是強調在不同的情境下,

個人仍有信心實行該行為的把握程度。就飲食行為而言,國內外多項研 究也發現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顯著相關(張承晉與林湜婷,2006;何素 梅,2007;陳俐蓉,2009;許羽婷,2011;Thompson, Bachman, Baranowski,

&Cullen, 2007),即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越強者,蔬果攝取行為越佳。蔡晏 儒與鄭惠美(2006)針對職場員工進行調查發現,蔬菜攝取自我效能對 於蔬菜攝取行為階段具有顯著預測力,處於維持期者,蔬菜攝取自我效 能顯著高於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與行動期;處於準備期者,蔬菜 攝取自我效能顯著高於無意圖期者。兵逸儂與鄭惠美(2010)調查發現 高中生之自我效能與一週達到五蔬果天數呈顯著正相關,而「自我效能」

為預測五蔬果行為的主要變項。Aleong(2006)的研究顯示使學生有增 加蔬果攝取量的信心,學生更能持續這樣的行為。

三、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可能來自於家庭或同儕團體,Unal Ayranci et al., (2009)

指出社會支持對蔬果攝取行為是正向的,與家人支持及同儕支持是有關 係的。Frenn et al.,(2005)針對 127 位美國中學生之研究發現,來自家、

朋友與同學的支持是低脂飲食行為之重要影響因素。社會支持與正向飲 食行為有正相關(Bourdeaudhuij et al, 2006;Evans et al, 2006),

蘇春秀(2008)發現臨床護理人員與家人同住者,營養攝取行為比 獨自在外住者佳;陳妮婉等人(2011)發現居住型態為小家庭、三代同

堂之護理人員,其生活品質比獨居者好;魏米秀(2006)分析大專生蔬 果攝取行為研究中發現,住在家裡或住親友家中比學校住宿者或是在外 租屋者每日攝取較多水果,可見居住狀態的攝取蔬果便利性、可近性較 佳時,蔬果攝取行為較高;兵逸儂與鄭惠美(2010)調查發現高中生之 父母備餐頻率與每日五蔬果自覺障礙呈顯著負相關,與每日五蔬果自我 效能及一週達到每日五蔬果天數兩變項呈顯著正相關,即父母備餐頻率 高者,其每日五蔬果之障礙性越低,達到每日五蔬果的把握程度及一週 可達每日五蔬果的之天數越高;陳俐蓉(2009)的調查也有相同的結果,

可見社會支持對於是否能執行健康飲食行為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知覺利益、知覺障礙、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等因素,均 為蔬菜與水果攝取行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故列為本研究之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