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飲食與蔬果攝取之評估方法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飲食與蔬果攝取之評估方法探討

蔬果種類繁多,對於沒有食物份量概念之研究對象,攝取量應如何 評估即為本研究設計之要點。本節彙整飲食與蔬果攝取相關評估研究常 使用之調查方法、各種飲食評估法與蔬菜攝取量判斷認定方式,分別進 行探討及分析。

一、飲食評估之調查方法

飲食調查相關文獻中,常見的樣本資料收集方法包括:焦點團體訪 談、面對面訪問、集中填表、通訊調查、電話調查等,分析如下:

(一)焦點團體訪談:

屬於質性的探討,魏米秀與呂昌明(2006)指出,由於食物的選擇 無法獨立於個體生活,而應從個體的生活脈絡中進行整體性的發掘,為

了避免只抓取到飲食行為的表象,焦點團體訪談法可幫助察覺研究對象 攝取食物的經驗以及對食物的價值和信念,此外可收集本土性及特有文 化的飲食行為,故以此法探討大學生攝取蔬果的行為經驗、促進因素及 障礙因素,並探討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可能影響因素及其內容意義。

(二)面對面訪談:

由研究者或受過訓練之調查員與受訪者進行面對面訪問,因可與受 試者互動,適合探討較為深入的主題,因此訪員的訓練,是影響研究結 果之重要因素,需要付出較多人力或訓練成本。

(三)集中填表:

將受訪者集中在一起填寫調查內容,研究者可適時提供說明。常見 於容易集合受試者之研究,例如學校,集中填表相較於面談較為省時、

省力、回收率高,但受訪者可能會受同伴填答的影響(魏米秀與呂昌明,

2009)。

(四)通訊調查法:

以郵寄、電子郵件等方式將研究工具送到受訪者手中,常見於大範 圍之調查。此法雖然不需訓練調查員、節省人力物力、且可輕易調查較 大區域範圍,但若研究議題不夠吸引人、沒有提供誘因或聯繫方式欠妥,

回收率可能極低(蔡晏儒與鄭惠美,2006)。

(五)電話調查法:

以人工或是預先錄製之電話訪問錄音進行調查,常見於大群體的調 查。電話調查法以電話簿為抽取對象,樣本收集較容易,但對於沒有電 話的族群則無法調查。

二、常見飲食評估法

常見的飲食評估包括:二十四小時回憶法、飲食日誌或飲食紀錄、

觀察法、食物頻率問卷(吳幸娟等人,2007)與飲食行為量表。

(一)二十四小時回憶法(24-hour recall method):

藉由單一的 24 小時飲食回憶法可以了解個人在受訪前 24 小時內的 飲食情形,其優點是省時、簡單,不會改變受訪者的飲食型態,但是一 天的飲食無法代表受訪者日常的飲食狀況,且常受受訪者記憶力、認知 及合作度的影響,因此訪員必須注意所獲得之飲食內容是否具代表性。

潘文涵等人(1999)即以此法進行國民營養調查。

(二)食物日誌(Food diary)或飲食紀錄(Diet record):

由受訪者在攝食後,記錄攝取的食物種類及量,此法需受訪者有耐 心的記錄每日所有攝取的食物,且有食物份量概念,準確性才高,因此 極受研究對象之教育程度與配合度影響。

(三)食物頻率問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

食物頻率問卷為結構性問卷,詢問多久(每天、每週或每月)吃一 次、或是一段時間內攝取幾次特定的食物,因著重於調查進食食物之「種

類」,無法得知營養素之精確攝取量。魏米秀與呂昌明(2009)的研究就 是採用此法,按照黃伯超、潘文涵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 的飲食頻率問卷,截取蔬菜類和水果類的部分,共有蔬菜項目 6 項、水 果類 3 項。填答選項部分,將食用頻率分為九等,由「從不吃或極少吃」

到「每日 3 次或更多」。

(四)飲食行為量表:

研究者依據其研究目的,自行設計相關之飲食行為量表,可搭配食 物份量界定說明,是目前飲食攝取相關研究常見的飲食評估方法,例如:

蔡晏儒與鄭惠美(2006)爲探討職場員工蔬菜攝取行為,採用包含「蔬 菜攝取行為階段」、「自我效能」、「知覺利益」、「知覺障礙」與「基本資 料」五部分之自編問卷測量,其 Cronbach’ 值均大於 0.9,具有良好之信 度。魏米秀與呂昌明(2009)爲探討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採用包含「蔬 果攝取行為階段」、「自我效能」、「知覺利益」、「知覺障礙」與「背景變 項」五部分之自編問卷測量,其 Cronbach’ 值為 0.79 至 0.88,內部一致 性信度良好。飲食行為量表因可依據研究設計及重點的不同,評估受試 者的食物製備方式、用餐習慣、認知與態度等,適用於探討各種飲食型 態及相關行為簡單方便的好方法。

三、蔬菜攝取量判斷認定方式

在評估蔬菜攝取之「量」的估算部分,行政院衛生署「每日飲食指

南」中以「碟」為蔬菜攝取單位;飲食營養宣導提供有關蔬菜量的單位 則包括:「份」、「碗」、「碟」、「公克」、「斤」、「把」等多種說法,容易使 人混淆不清,也造成飲食評估時判斷上的困難。朱瑩悅、陳麓米、陳雪 霞與韓秀珍(2006)利用日常所用的碗教導學童以體積認知觀念學習蔬 菜類的食物供應量,由學習成效得知國小五年級學童利用碗估計蔬菜類 量的正確性頗高,顯示受試者傾向於以「體積」非以「重量」估算,朱 瑩悅等人實際處理、烹煮 100 公克之各式蔬菜,約 7 分滿碗,因此,建 議將蔬菜類攝取量「半斤」轉換為「2 碗」,應較容易被非專業之民眾所 理解。筆者於平日進行飲食衛教的經驗發現,民眾很容易將 2 碗誤以為 是 2 個 7~8 分滿碗,因此,必須特別強調是 2 平碗,否則調查後的結果 會有高估蔬菜攝取量之虞。

綜上所述,本研究預計收集平日常見餐具,包括:碗、碟、餐盒及 餐盤等,實際拍攝半斤蔬菜烹調後的相片,並參考文獻自行設計蔬菜攝 取行為問卷,由研究對象自行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