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三種研究工具,分別為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深度訪談法。首 先,藉由相關文獻探討編擬本研究問卷,通過問卷預試,確立正式問卷;再者,進行 統計分析,整理出客觀的數據結果;最後,搭配深度訪談法以利釐清問卷統計分析結 果的形成原因。

26

一、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欲以問卷調查法作為主要研究執行方法,問卷設計步驟包含「決定問卷型 態」、「編擬及修正問卷初稿」、「問卷信效度分析與題目刪除」及「確立正式量表」,共 四個步驟。

(一) 決定問卷型態

問卷題目設計採結構式問卷(structured questionnaire),考量本研究的受試者類型多 元,包含社會人士及學生,故採用結構式問卷可避免受測者因不熟悉題目而不願意或 拒絕花費時間思考及回答開放式的問題,降低受測者不願填答及失去耐心的機會。另 外,結構式問卷所蒐集的資料可進行數據標準化,利於後續的統計分析。

(二) 編擬及修正問卷初稿

本研究主要探討研究對象的威脅感來源與程度,依循群際威脅理論及探討的對 象,須將研究對象進行群體「分類」,故將受測對象依從事職業、就讀學系或生活重心 所涉及的領域歸類為環境領域群體及商管領域群體。

問卷題目設計主要參考本研究發展的模型,依據受測者所屬領域,在問卷中的外群 體和內群體代表不同群體,例如若受測者為環境領域的人,外群體是指商管領域的 人、內群體是指環境領域的人;反之,若受測者為商管領域的人,外群體是指環境領 域的人、內群體是指商管領域的人。問卷內容包含八部分,分別為背景資料、對外群 體的印象、對外群體的態度、與外群體互動時的感受程度、現實層面的感受、象徵層 面的感受、認同層面的感受、未來行為意向,問卷設計內容說明如下,表3-1 為問卷 題目設計架構。

1. 第一部分:背景資料

本部分為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調查,主要目的是將受測者分類成商管領域、環境領 域或其他領域,其中將商管領域細分為管理領域、財經領域;環境領域則細分為基礎 環境科學領域、環境工程領域和環境綜合領域。若受測者屬於商管領域群體或環境領 域群體,則為本研究之探討對象;倘若受測者為其他領域群體的成員,本研究將排除 其問卷資料。本部分的問題包含性別、年齡、就讀或最高學歷、職業、職位、所屬領 域和涉及該領域的年資。

2. 第二部分:對外群體的印象

本部分為調查研究對象對外群體的印象,目的為測量本研究模型的消極刻板印象之 變項,該變項測量受測者對外群體成員的消極或負面的期望,進而產生威脅程度,並 以刻板印象指數作為衡量依據(Stephan et al., 2000)。

刻板印象指數的創建,首先需要一份形容詞確認清單(adjective check list)作為該領 域者的特徵種類之參考字庫,因尚未有研究對環境領域與商管領域的人的特徵進行形 容詞確認清單的創建,故本研究參考Katz 與 Braly(1933)整理的多國國家人民的刻板印

27

象形容詞清單為本研究形容詞清單的參考基礎,共60 個形容詞。

刻板印象指數的計算方式是「刻板印象指數=該國擁有此特徵的人所占比例(%)*受 測者對此特徵的好感程度」(Stephan & Cookie, 2000),對應至本研究,刻板印象指數公 式中的「該國擁有此特徵的人所占比例」指臺灣民眾有多少比例的人擁有此特徵;「受 測者對此特徵的好感程度」指受測者認為環境或商管領域的人擁有該特徵會對他們的 形象產生正面或負面之影響程度。由公式得知需測量該國擁有此特徵的人所占比例與 受測者對此特徵的好感程度兩部分,才能夠創建刻板印象指數,描述如下。

(1) 該國擁有此特徵的人所占比例

該國擁有此特徵的人所占比例的題目為「您認為在臺灣的環境領域者(或商管領域 者)擁有『某特徵』的人約有多少人?」,將60 個形容詞對應至「某特徵」進行替 換,以1 至 10 分作為評比方式,並以 10%增量的百分比對應到 1 至 10 分,即 0%至 10%代表該國極少人擁有此特徵,填寫 1 分;反之,90%至 100%代表該國極多人擁有 此特徵,則填寫10 分。

(2) 受測者對此特徵的好感程度

受測者對此特徵的好感程度的題目為「如果一位環境領域(或商管領域)的人具有

『某特徵』,您認為這對他們的形象有何程度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將60 個形容詞 對應至「某特徵」進行替換,以1 至 9 分作為評比方式,若受測者認為若環境領域

(或商管領域)的人擁有該特徵對他們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填寫9 分;反之,若會有 非常負面的影響,則填1 分。

3. 第三部分:對外群體的態度

本部分是調查受測者對外群體的態度,目的為測量本研究模型的對外群體的態度之 變項。題目參考Stephan & Stephan (1985)提出的態度種類,共 12 種,分別為不喜歡 (disliking)、欽佩(admiration)、敵意(hostility)、接受(acceptance)、優越(superiority)、喜 愛(affection)、藐視(disdain)、認同(approval)、仇視(hatred)、同情(sympathy)、排斥 (rejection)及溫暖(warmth)。題目為「我『某態度』環境領域(或商管領域)的人」,將 12 種態度對題目中「某態度」進行替換,以適當的句型撰寫題目,並以 7 點量表作為 評比方式,若與受測者的狀況非常符合,填寫7 分;反之,若非常不符合,則填寫 1 分。

4. 第四部分:與外群體互動時的感受程度

本部分是調查受測者與對外群體互動時的感受,目的為測量本研究模型的群際焦慮 之變項。題目參考Stephan & Stephan (1985)提出的感受種類,共 12 種,分別為焦慮 (anxious)、擔憂(apprehensive)、舒適(comfortable)、安心(secure)、擔心(worried)、平靜 (calm)、自信(confident)、不知所措(awkward)、自在(carefree)、無憂無慮(at ease)、神經 質的(tense)及緊張(nervous)。題目為「我與環境領域(或商管領域)的人互動時感到

28

『某感受』」,將12 種態度對題目中「某感受」進行替換,並以 7 點量表作為評比方 式,若與受測者的狀況非常符合,填寫7 分;反之,若非常不符合,則填寫 1 分。

5. 第五部分:現實層面的感受

本部分是調查受測者認為外群體會對內群體的經濟、安全、政策、健康等層面的影 響程度,目的為測量本研究模型的現實威脅之變項。最初的現實威脅問卷是由Stephan et al.(2000)所開發,然而 Griffin(2014)發展的現實威脅問卷之敘述更為完整,並已證實 該問卷題目的可行性,故本題項主要參考Griffin(2014)所設計的問卷題目,並依研究目 的進行適度改編,共12 題,題目包含「環境領域(或商管領域)的人在這個國家擁有 太多的權力和責任」、「稅收制度有利於環境領域(或商管領域)的人」等。受測者以7 點量表作為評比方式,若與受測者的狀況非常符合,填寫7 分;反之,若非常不符 合,則填寫1 分。

6. 第六部分:象徵層面的感受

本部分是調查受測者認為外群體會對內群體的道德、價值、準則、態度、信仰等層 面的影響程度,目的為測量本研究模型的象徵威脅之變項。最初的象徵威脅問卷也是 由Stephan et al.(2000)所開發,然而 Griffin(2014)發展的象徵威脅問卷之敘述更為完 整,並已證實該問卷題目的可行性,故本題項主要參考Griffin(2014)所設計的問卷題 目,並依研究目的進行適度改編,共9 題。題目包含「環境領域者與商管領域者的價 值觀截然不同」、「環境領域(或商管領域)者不了解商管領域(或環境領域)者對世 界的看法」等。受測者以7 點量表作為評比方式,若與受測者的狀況非常符合,填寫 7 分;反之,若非常不符合,則填寫1 分。

7. 第七部分:認同層面的感受

本部分是調查受測者對自己所歸屬的群體的認同程度進行調查,目的為測量本研究 模型的社會認同威脅之變項。群體的社會認同威脅與集體自尊是有相關性的,例如鄒 珉玥、孫永健、趙玉芳(2016)的研究證實集體自尊量表可以有效的反應群體之社會 認同威脅程度,因此,本研究的社會認同威脅問卷設計也參照Luhtanen &

Crocker(1992)發展的集體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量表,並依研究目的進行適度改編,共 16 題,題目包含「我經常後悔自己是商管領域(或環境領域)的人」、「我覺得我對商 管領域群體(或環境領域群體)沒有多大的貢獻」等。受測者以7 點量表作為評比方 式,若與受測者的狀況非常符合,填寫7 分;反之,若非常不符合,則填寫 1 分。

8. 第八部分:未來行為意向

本部分是調查受測者面對外群體威脅時的未來行為意向,目的為測量本研究模型的 群際行為之變項。群際行為的產生來自群體成員間的認同感、內群體偏私及外群體貶 抑,以上皆源自於社會認同理論(王沛、劉峰,2007),故在探討群際行為從此理論著 手。在社會認同理論下,面對威脅時群體成員的行為反應為三種,分別為脫離原本的

29

群體、積極改變內群體與外群體的關係及接受內外群體消極的關係(Hennessy & West, 1999;王沛、劉峰,2007)。故本部分共 3 題,題目為「未來我會脫離商管領域(或環 境領域)群體」、「未來我會留在商管領域(或環境領域)群體,並嘗試改變環境領域 的人與商管領域的人之間的關係」及「未來即便不滿意商管領域(或環境領域)群 體,仍願意留在該群體中」。受測者以7 點量表作為評比方式,若與受測者的狀況非常 符合,填寫7 分;反之,若非常不符合,則填寫 1 分。

表3-1 問卷題目設計架構

主要架構 對應本研究模型之變項 參考來源

1 背景資料 無 無,主要目的是將受測者進行「分群」

2 對外群體的印象 消極刻板印象 Katz & Braly(1933)提出的刻板印象形容 詞確認清單、

Stephan & Cookie(2000)提出的刻板印象 指數公式

3 對外群體態度 對外群體態度 Stephan & Stephan (1985)提出的對外群 體態度之種類

4 與外群體互動時 的感受程度

群際焦慮 Stephan & Stephan (1985)提出的群際焦 慮之感受種類

5 現實層面的感受 現實威脅 Stephan et al.(2000)與 Griffin(2014)的現 實威脅量表

6 象徵層面的感受 象徵威脅 Stephan et al.(2000)與 Griffin(2014)的象 徵威脅量表

6 象徵層面的感受 象徵威脅 Stephan et al.(2000)與 Griffin(2014)的象 徵威脅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