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模型與研究假設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模型與研究假設

一、 研究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以Stephan & Cookie(2000)提出的整合威脅模型(ITT)為本研究模型建立的基 礎,並汲取Riek、Mania & Gaertner(2006)的群際威脅潛在模型與 Mackie, Devos, &

Smith(2000)的群際情緒理論之思考脈絡及優點,而發展出本研究模型。

過去群際威脅理論研究,大多採用 Stephan & Cookie(2000)的整合威脅模型(ITT)作 為研究模型,包含現實威脅、象徵威脅、群際焦慮、消極刻板印象、對外群體態度,

共5 個變項。然而隨著時代的推進,不同學者對此模型提出不同的修正模型,其中,

Riek et al.(2006)提出群際威脅潛在模型最為具體,該模型與 ITT 模型最大的不同之處 有兩點,第一,將威脅種類重新分類,且分為三種威脅,分別為現實威脅、象徵威 脅、群體自尊威脅,其中群體自尊威脅的概念來自於社會認同理論,且常以集體自尊 量表衡量社會認同威脅,故有學者認為群體自尊威脅即為社會認同威脅(張婍等人,

2009),因此本研究將威脅種類修正為現實威脅、象徵威脅及社會認同威脅;第二,當 群體覺得受到威脅時,Riek et al.(2006)認為該威脅感除了會影響群體對外群體的態度,

也會影響群體的行為,故將行為變項納入模型中。本研究模型的建立採用以上兩點。

另外,ITT 模型中的群際焦慮屬於群際情緒的一種,群際情緒理論由認知、情 緒、行為三元素所組成,其認為個體依循自己的想像或經驗對內群體與外群體進行認 知評估(congnitive appraisals)而影響個體情緒與行為,即個體以自我的認知來比較內群 體與外群體的權利、地位等項目,並認為外群體的行為與信念等表現會威脅到內群體 的權利、地位等項目,而喚起該群體情緒,包含害怕、憤怒等表現,進而影響內群體 的行為傾向,像是躲避等行為。本研究採用群際情緒理論的思考脈絡,即個體會對內 外群體進行認知評價,而影響群體情緒,進而激發群體行為傾向。

在整合威脅模型中,消極刻板印象對個體的認知歷程有重大影響,且認為當內群 體對外群體有極高的負面刻板印象會增強該群體的威脅感知(張婍等人,2009)。刻板 印象是指人們認為屬於某一特定群體的人都共同擁有某些特性,常以「錯覺」來強化

個人的認知,即人們高估某一群體的成員真實擁有的特性,像是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或過度簡化對特定群體的看法(Kassin, Fein, & Markus, 2007),因此,刻板 印象是一種人類的「簡化」認知的過程,且大多是因為人類對該群體的成員無足夠地 了解並先入為主地認為該群體成員的特性,通常人們對外群體是持負面的刻板印象。

除此之外,在Riek et al.(2006)的群際威脅潛在模型中,已經將刻板印象變項修正為引 起威脅的前因變量。

綜合以上敘述,本研究主張因每個人對外群體的認知不完全,而產生不同的刻板 印象,使個體認為自己所屬的群體將會受到威脅,進而產生情緒反應、態度表現及行 為意圖。故依循認知、情緒、行為的框架,以整合威脅模型中的消極刻板印象變項訂 定為個體的認知偏向;現實威脅、象徵威脅、社會認同威脅變項為個體認知評價的結 果;群際焦慮變項為個體的情緒反應;對外群體態度、群際行為變項為態度與行為的 表現,以圖3-2 呈現本研究模型所有變項之間的關聯性。

23

圖3-2 本研究模型各變項之間的關聯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 研究假設(research hypotheses)

本研究共8 個研究假設,主要目的是探討環境領域與商管領域兩群體間的群際威 脅,利用問卷調查法蒐集樣本數據,以SPSS 23 統計軟體分析並驗證研究假設,下方 將依序說明研究假設。

刻板印象形成的理論來源之一為認知論,主要將人類進行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利用知覺的顯著性,像是性別、膚色、種族等特徵,將人類簡化地分 類,即擁有同屬性的個體歸類為同一群體。此外,將群體進一步分類,可分為內群體 與外群體(Summer, 1906),其邊界決定於個體之間是否有相似的特徵、相同的命運和共 同的威脅(Triandis, 2018),簡單來說,內群體成員皆與自己擁有類似屬性,且成員之間 擁有極高的歸屬感及認同感;外群體則相反,該個體與自己具有相似屬性,且我們無 法接納甚至是排斥的個體。

內群體與外群體的形成,容易產生內群體偏私與外群體貶抑,意即我們會給予內 群體有較好與正面的評價,同時卻給予外群體較不好與負面的評價,甚至貶低或排斥 他們(Aronson et al., 2010),且內群體對外群體有極高的負面刻板印象會增強該群體的 威脅感知(張婍等人,2009)。因此,本研究假設當內群體對外群體持有極高的消極刻 板印象,內群體感受到的威脅程度也會較為強烈(Stephan & Renfro, 2002),即消極刻板 印象變項與現實威脅(H1)、象徵威脅(H2)呈正相關;消極刻板印象變項與社會認同威脅 (H3)變項呈負相關。

早期群際威脅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單一威脅種類討論,但近年有學者提出威脅種類 之間並非互相排斥而是互補的關係,即當個體感受不同的威脅種類可以同時解釋群體 的情緒反應及對外群體態度(McLaren, 2003; Wilson, 2001)。

此外,Neuberg & Cottrell(2002)認為個體感受來自外群體的各類威脅種類會導致其 不同的情緒反應,進而影響個體的對外群體的態度與行為。其研究將威脅種類分為群 體資源威脅(threats to group-level resources)與群體誠信威脅(threats to group integrity),

前者的威脅內容包含人身安全、領土資源等,類似現實威脅的概念;而後者的威脅內 容包含信任、社會福祉、價值觀等,概念類似象徵威脅與社會認同威脅(Brambilla &

24

Butz, 2013),該研究證實個體感知來自外群體的威脅越強烈,情緒表現越負面且對外群 體的態度也會越負面,但個體的行為反應卻受其主要威脅感來源的影響,若群體資源 威脅較為強烈,會留在群體並積極的爭取及維持群體的經濟安全;反之,若群體誠信 威脅較為強烈,則常以消極的方式處理威脅,例如接受現況且不改變與外群體的關 係,甚至是脫離群體。對應至本研究模型的變項,即認為現實威脅、象徵威脅、社會 認同威脅的威脅程度與群際焦慮程度、對外群體態度之程度呈正相關(H4、H5、H6、

H7),若研究對象的現實威脅程度得分較高,群際焦慮與群際行為呈負向關(H8);反 之,若研究對象的象徵威脅或社會認同威脅程度得分較高,群際焦慮與群際行為呈正 向關(H8)。故本研究假設,如下方條列所示,並以圖 3-3 呈現假設關係圖。

(一) 研究假設1(H1):消極刻板印象與現實威脅呈正相關

(二) 研究假設2(H2):消極刻板印象與象徵威脅呈正相關

(三) 研究假設3(H3):消極刻板印象與社會認同威脅呈負相關

(四) 研究假設4(H4):現實威脅與群際焦慮呈正相關

(五) 研究假設5(H5):象徵威脅與群際焦慮呈正相關

(六) 研究假設6(H6):社會認同威脅與群際焦慮呈正相關

(七) 研究假設7(H7):群際焦慮與外群體態度呈正相關

(八) 研究假設8(H8):群際焦慮與群際行為有相關性

圖3-3 研究模型與研究假設之對應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