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之目的為利用群際威脅理論,以環境領域群體與商管領域群體為例,探討 跨領域互動時,不同領域群體的成員面對外群體時的威脅感來源及程度,並歸納面對 威脅感時的情緒反應、對外群體的態度及行為意圖,故本研究依據統計結果來回答研 究問題和驗證研究假設。

目前學界主要仍以受測者的感知威脅感之得分平均數作為威脅程度之判斷依據,

將感知的威脅程度依分數由低至高劃分為低、中、高程度(Sinkkonen & Elovainio, 2019;

Stephan et al., 2000; Stephan et al., 2002),以李克特 7 點量表為例,感知的威脅程度之平 均分數介於1.00 至 3.00,代表受測者感知到低程度的威脅感;平均分數介於 3.01 至 5.00,代表受測者感知到中程度的威脅感;平均分數介於 5.01 至 7.00,代表受測者感 知到高程度的威脅感。回應本研究問題,經統計分析結果,商管領域群體與環境領域 群體的三種威脅來源之平均分數皆達3 分以上,代表兩方感知到來自對方的威脅感程 度為中等,故本研究推論商管領域群體與環境領域群體彼此之間的確存在威脅感。將 兩群體進行獨立樣本t 檢定,發現現實威脅、象徵威脅、群際焦慮之變項其平均得分數 有顯著差異,其中又以環境領域群體的得分較高,代表環境領域群體相較商管領域群 體對威脅較為敏感。

分別對兩群體施行皮爾森相關分析,在商管領域群體中,發現消極刻板印象與現 實威脅呈顯著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1(H1);消極刻板印象與象徵威脅呈顯著正相關,

支持研究假設2(H2);現實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 4(H4);象徵 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5(H5);社會認同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 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6(H6);群際焦慮與外群體態度 呈顯著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 7(H7)。但是,消極刻板印象與社會認同威脅無顯著相關,不支持研究假設 3(H3),代 表商管領域的人無論對環境領域的人有正面或負面印象,也不會因此覺得會危害到自 己在內群體中的身份與位置;群際焦慮與群際行為無顯著相關,不支持研究假設 8(H8),代表即便商管領域的人與環境領域的人關係緊張也不會有特別的行為反應(表 5-1)。

在環境領域群體中,發現消極刻板印象與象徵威脅呈顯著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 2(H2);現實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 4(H4);象徵威脅與群際焦 慮呈顯著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5(H5);社會認同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支持 研究假設6(H6);群際焦慮與外群體態度呈顯著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 7(H7)。但是,

消極刻板印象與現實威脅無顯著相關,不支持研究假設1(H1),代表環境領域的人無論

81

對商管領域的人有正面或負面印象,也不會覺得會危害到自己的現實利益;消極刻板 印象與社會認同威脅無顯著相關,不支持研究假設3(H3),代表環境領域的人無論對商 管領域的人有正面或負面印象,也不會因此覺得會危害到自己在內群體中的身份與位 置;群際焦慮與群際行為無顯著相關,不支持研究假設8(H8),代表即便環境領域的人 與商管領域的人關係緊張也不會有特別的行為反應(表5-2)。

表5-1 商管領域受測者的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研究假設 驗證結果 結果說明

H1 支持 消極刻板印象與現實威脅呈顯著正相關 H2 支持 消極刻板印象與象徵威脅呈顯著正相關 H3 不支持 消極刻板印象與社會認同威脅無顯著相關 H4 支持 現實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

H5 支持 象徵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 H6 支持 社會認同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 H7 支持 群際焦慮與外群體態度呈顯著正相關 H8 不支持 群際焦慮與群際行為無顯著相關 表5-2 環境領域受測者的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研究假設 驗證結果 結果說明

H1 不支持 消極刻板印象與現實威脅無顯著相關 H2 支持 消極刻板印象與象徵威脅呈顯著正相關 H3 不支持 消極刻板印象與社會認同威脅無顯著相關 H4 支持 現實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

H5 支持 象徵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 H6 支持 社會認同威脅與群際焦慮呈顯著正相關 H7 支持 群際焦慮與外群體態度呈顯著正相關 H8 不支持 群際焦慮與群際行為無顯著相關

進一步分別對兩群體進行迴歸分析,探討本研究模型的各變項之解釋力(如表 5-3、圖 5-1)。在商管領域受測者中,發現若商管領域群體對環境領域群體持有較負面的 刻板印象,會增強其現實威脅和象徵威脅的威脅程度,但是主要造成商管領域群體的 情緒表現的威脅感來源是現實威脅和社會認同威脅。當商管領域群體感受到威脅時,

其情緒反應對其態度與行為有顯著影響,當商管領域群體的情緒反應較為負面時,對 環境領域的態度也會較為負面,但不會試圖脫離原本的群體,並以消極的態度接受彼 此的關係,其中商管領域群體的情緒反應以「緊張」的平均得分最高,故商管領域群 體面對威脅時的主要情緒反應是感到緊張;商管領域群體的對外群體的態度以「同 情」的平均得分最高,故商管領域群體感到威脅時主要對環境領域群體的態度是同 情。簡而言之,商管領域群體與環境領域群體互動時,在雙方不了解彼此的狀況中,

商管領域群體主要的威脅感來源是現實威脅和社會認同威脅,在面對威脅時是非常緊

82

張的,同時對環境領域群體是感到同情,大多行為反應是傾向留在原本群體。

在環境領域受測者中,發現若環境領域群體對商管領域群體持有較負面的刻板印 象,會增強其象徵威脅的威脅程度,但是主要造成環境領域群體的情緒表現的威脅感 來源是象徵威脅和社會認同威脅。當環境領域群體感受到威脅時,其情緒反應只有對 其態度有顯著影響,當環境領域群體的情緒反應較為負面時,對商管領域的態度也會 較為負面,其中環境領域群體的情緒反應以「緊張」的平均得分最高,故環境領域群 體面對威脅時的主要情緒反應是感到緊張;環境領域群體的對外群體的態度以「不喜 歡」的平均得分最高,故環境領域群體感到威脅時主要對商管領域群體的態度表現是 不喜歡。簡而言之,環境領域群體與商管領域群體互動時,在雙方不了解彼此的狀況 中,環境領域群體主要的威脅感來源是象徵威脅和社會認同威脅,在面對威脅時是非 常緊張,同時表示是不喜歡商管領域群體,但無特別採取的行動。

表5-3 商管領域與環境領域兩群體的迴歸分析結果之統整表

組別 主要威脅感來源 情緒反應 對外群體態度 行為反應 商管領域 現實威脅

社會認同威脅

緊張 同情 留在群體,

消極的態度接受彼此的 關係

環境領域 象徵威脅 社會認同威脅

緊張 不喜歡 無顯著行為傾向

圖5-1 整合商管領域與環境領域兩群體的各變項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代表商管領域群體的迴歸分析結果;○代表環境領域群體的迴歸分析結果 除此之外,本研究進一步將受測者以兩種方式分組,第一,將受測者依所屬領域 之學門分為管理領域、財經領域、基礎環境科學領域、環境工程領域及環境綜合領 域,共五組,探討不同學門的群體其感受到的威脅來源及程度、情緒反應、態度表現 與行為反應的差異性;第二,分別將兩群體依學生與非學生進一部分組,更深入地探 討受測者是學生或非學生的身份不同,其感受到的威脅來源及程度、情緒反應、態度 表現與行為反應也有差異。

83

在商管領域的受測者中,以領域涵蓋的學門分組,管理領域的人與財經領域的人 的主要威脅感來源的種類及主要情緒反應相同,但對環境領域群體的態度及行為不 同。當感到威脅時,管理領域的人表示對環境領域的人是同情的,無特別的行為傾 向;財經領域的人表示覺得自己優越於環境領域的人,消極的接受彼此的關係。以職 業分組,分為學生與非學生,發現當兩組商管領域的人面對來自環境領域的人之威脅 時,其感受到的威脅種類並無差異。面對威脅時,學生的情緒反應為不知所措,表示 同情環境領域的人,但面對雙方的關係則無特定採取的行為傾向;非學生的情緒反應 則為緊張,並有優越感,即認為自己比環境領域的人還要厲害,但面對雙方的關係 時,表示願意積極改善雙方的關係(如表5-4)。

在環境領域受測者中,以領域涵蓋的學門分組,發現與基礎環境科學領域與環境 綜合領域兩群人相比,環境工程領域的人感受到的主要威脅種類較多,且發現另外兩 領域的人對商管領域的人之態度皆表示不喜歡,但環境工程領域的人認為自己優越於 商管領域的人,推測與三領域的職場平均薪資有關,即環境工程領域的人年平均薪資 較另外兩領域的人高,則感受到的主要威脅種類也較多。以職業分組,分為學生與非 學生,學生的主要威脅來源為社會認同威脅與象徵威脅,面對威脅時的情緒反應為不 知所措,並表示不喜歡商管領域群體;非學生的主要威脅感來源為社會認同威脅,面 對威脅時的情緒反應為緊張,同樣也表示不喜歡商管領域群體(如表5-4)。

若進一步詮釋本研究統計結果(見表5-4),本研究依學門將受測者分組,使用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時,發現管理領域與財經領域之各變項的平均數大多無顯著差異;基

若進一步詮釋本研究統計結果(見表5-4),本研究依學門將受測者分組,使用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時,發現管理領域與財經領域之各變項的平均數大多無顯著差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