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第一節   研究工具:輕動詞

  根據Lin  and  Liu(2009)所提出的「又」、「再」結構圖(見圖   三-­‐1):  

圖   三-­‐1   「又」和「再」的語法結構圖(Lin  &  Liu,  2009:1202)(同圖   二-­‐2)   可以總結出 Lin  &  Liu(2009)給「又」、「再」歸納出的幾條總則:「又」

末助詞「了」共現。然而,語料庫中發現,許多與否定詞「不」搭配的「又」、

「再」句子卻不符合Lin  &  Liu(2009)所提出的後兩條規則:  

例(   1   )望著他的背影,可不又是一隻老鷹?  

例(   2   )開處方不再是醫生的特權了。  

究竟否定句帶有什麼特質,能讓「又」、「再」的 dlv 與 slv 的輕動詞特 質產生變化進而排斥/接受句末助詞「了」呢?  

對於漢語中否定句和「了」之間的互動,Huang(1988)提出兩個「不」

在位置上的特性:第一,「不」是後接詞的前導附著詞。(bu  is  proclitic  on  the   following  word)。第二,「不」一定會出現在副詞性述詞前(bu  comes  before   the  adverbial  predicate),這兩個特性可以由如何否定下句看出:  

例(   37   )他講得很清楚。  

若要否定例(   37   )15,無法單純只由主動詞(main  verb)前加上「不」

(如例(   38   )),而需置於複詞性述詞前(如例(   39   )):  

例(   38   )*他不講得(很)清楚16。   例(   39   )他講得不(很)清楚。  

那麼,「不」和「了」的關係為何呢?  

Wang(1965)曾用衍生語法(generative   framework)的框架來看,

使用「顯性中心語移位」(Overt  Head  Movement)的方式進行分析。「顯性 中心語移位」(Overt   Head   Movement)有兩種可能情形,一者是「中心語 降階」(Head  Lowering),一者是「中心語提升」(Head  Raising)。Wang(1965)

根據Pollock(1989)的理論,也就是副詞的位置在表面結構決定之前已經 固定(見圖   三-­‐2),那麼,Head  Raising 在中文將是不可能的:  

                                                                                                               

15   此處排除了複句的例外狀況,如:「你不講得清楚,我就生氣。」  

16   Ernst(1995:667)指出「*他不講得(很)清楚」之所以不合法,是由於狀態副詞(manner  adverb)

僅出現在「不」與動詞之間,因此必須移到動後位置。完成時貌(perfective  aspect)的句子具有

「有界性」(bounded),且「不」無法與任何有界事件相連,也因此,該移動阻礙了「不」的「附

著詞化」(cliticization)。  

 

 三-­‐2  否定詞和「了」在HEAD  RAISING的結構(ERNST,  1995:687)  

圖   三-­‐2 顯示了,「不」與「沒有」之間的關係轉換。此結構認為,如果 Infl(也就是 AspP)由「有」所佔據時,「不」將會變成「沒」;而若是出現

「了」,動詞將會提升到Infl(AspP)。  

除此之外,如果副詞的位置在表面結構決定之前已經固定,中心語提升

(Head-­‐raising)亦將不為中文的 adjunct  distribution 支持,見例(   40   ):  

例(   40   )他們認真討論了這個問題。  

例(   41   )*他們討論了認真這個問題。  

若動詞被提升到 Infl(AspP)的層次,副詞如「認真」會出現在動詞組

(VP)的層次中(根據圖   三-­‐2)。那麼例(   41   )將會是正確的,但很顯 然地,例(   41   )是不符合語感的句子。  

綜上所述,Wang(1965)認為中文不適用 Head-­‐Raising 來解釋,而較 符合Head-­‐lowering 模式17,也就是說,否定詞組(NegP)可以放在時貌組

(Infl)和動詞(the  V)之間(見圖   三-­‐3)。  

   

 

                                                                                                               

17   他們(沒有)認真討論這個問題。  

 三-­‐3  否定詞與「了」在HEAD-­‐LOWERING模式中的結構圖(ERNST,  1995:688)  

Wang(1965)所認為的 Head-­‐lowering 模式,當時貌下降移動時,根 據「中心語移動制約」(Head  Movement  Constraint)(Chomsky,  1986,  1991), 一中心語不得越過另一中心語(Head  Movement  Constraint  (HMC): a  head   may  not  move  past  another  head.),當否定詞『不』下降到動詞層次,『了』

無法超過它的轄域。這造成時貌下降過程將會受到否定詞組的阻擋。也就是 說,「中心語下降」模式的失敗,正好符合了Chomsky(1995)生成語法理 論中「最簡方案」(minimalist   program,   MP)的預測。在 MP 中,「光桿短 語結構」(Bare   phrase   structure,   BPS),其「先結合後移動」(merge   and   move),乃為一往前融合、向上提昇(raising)的移動模式,即 Merge  (γ,   {α,  {α,   β}})   →   {γ,  {γ,  {α,  {α,   β}}}}(如圖   三-­‐4):  

圖   三-­‐4   結合(merge)與移動(move)模式(Chomsky,  1995)  

因此,Ernst(1995)主張,在表面結構用 Head  Raising 無法進行解釋,

但若在邏輯形式(LF,  Logic  Form)的層次裡使用 Head  Raising 進行解釋卻 是可行的,這樣的說法也由Frampton(1991)、   Chomsky(1992)所支持,

認為中文的時貌詞綴(aspectual  suffixes)是由動詞基底衍生而來,然後提 升到邏輯形式(LF,  Logical  Form)的「時貌節點」(the  (empty)  c-­‐commanding   Asp(ect)  node  at  LF)來確定語義。時貌的真實語義存在於時貌節點,其對 應的詞綴表現形式出現在動詞上,兩者皆需在邏輯形式(LF,  Logical  Form)

上互相正確配合。兩者的深層結構和表面結構的語音表現形式可見圖   三-­‐5:  

圖   三-­‐5   時貌詞綴(在、了、著、過、(沒)有)    

在深層和表層結構的搭配(Ernst,  1995:693)  

由圖   三-­‐5 可以看出,「了」表達了「完成貌」、「非經驗貌」([+PRF,-­‐EXP]), 在語音形式表現上為「V 了」,如「走了」。與否定詞「不」後須加無終止點

(unbounded)是件無法搭配,與「再」後接靜態性事件的特質亦不相容。

Ernst(1995)指出,在邏輯形式上,動詞提升到情態(Asp)的高度,

詞綴也在此處獲得相對應情態的符合。由圖   三-­‐5 可看出,「不」為一個可 置於 Spec,AspP 或 Spec,VP 的副詞,並往往綴於後接詞之前。據此,Ernst

(1995:703)對於「不」和句末時貌標記18「了」的關係作出兩個結論:

「不」後接時空上無界的事件狀態(unbounded   aspectual   situations),且

                                                                                                               

18   aspect  marker  

針對Ernst 所說的「不」後接「無界事件」(unbounded)、以及不能與

19   “…provided  the  evidence  to  take  Neg  as  a  Spec  of  AspP  or  VP  in  Mandarin,  rather  than  head  of  a   Neg.”  (Ernst,  1995:  703)  

20   即[+PERFECTIVE]

動詞類別   靜態 持續 完成 例舉

在Lin  &  Liu(2009)對於輕動詞和「又」、「再」的研究中,僅僅考慮到肯 定句,且所舉例的事件皆為活動類的事件25。也因此造成其最終提出的語法 結構在否定句方面的解釋力不足的缺憾。  

那麼,「不」與「再」結合後的情況呢?本文根據 Ernst(1995)提出 的發現,即「不」具有附著後方詞的能力(cliticization),因此本文假設「不」

與「再」將會合併為一個獨立詞,且因「不再」語義的關係,表示「某個狀 態產生改變」,造成動態輕動詞的產生,使之在結構上能與句尾的完成時貌

「了」共現(見例(   48   ))。  

例(   46   )他的朋友惠施跑來弔喪。  

例(   48   )他的朋友惠施不再跑來弔喪了。  

 

例(   48   )的動詞「跑來」為複變類動詞事件,應為不能與「不」或是

「再」搭配。然而,當「不再」合在一起,卻變得能搭配複變類動詞,顯見

「不再」已脫離「不」和「再」個別的靜態性質,而另衍生新義(某個狀態 產生改變),成為新詞了。  

那麼,「不再」在句子中的位置會是如何呢?先由否定詞「不」來分析。

Ernst(1995)指出,否定詞在句中的位置有兩種可能性:一為整個否定詞 組的中心詞(head)(如圖三-­‐6   a),一則為位居 Spec 位置的否定副詞(如 圖三-­‐6   b),並提出,由於「不」為後接結構的前導附著詞(proclitic),且 往往出現在「事件沒有明確中止點的時貌」(aspectual  unbounded  situation)

的句子中,因此「不」屬於圖三-­‐6  a 的結構。  

                                                                                                               

25   例如討論在「又再」出現在同一單句的結構時,所用的例句是:「小明又能夠再去學校了。」。

討論「又」的例句則是:「小明又能夠騎腳踏車了」、「小明又買了三本書」;討論「再」的例句則 有:「小明明天會再來」、「天氣會再熱」等等。多為動作類的動詞。  

圖三-­‐6  a   否定詞在漢語中的位置       圖三-­‐6  b   否定詞在漢語中的位置    

根據不的這個特質,Hsieh(2001)進一步提出「不」的位置出現在 Pred’

和 V’之間,有兩種可能性:  

 三-­‐7  「不」的樹枝語法圖(HSIEH,  2001:60)  

 

因此,根據Lin  &  Liu(2009)的圖(見圖   三-­‐1),參照圖三-­‐6  a 與圖   三-­‐7,

經修改如下:  

 三-­‐8  「不」、「再」和「又」的樹枝結構圖  

本章將以此圖   三-­‐8 及圖三-­‐6a 為研究工具,進行下節的分析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