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背景  

關於現代漢語關聯副詞「又」和「再」的研究眾多,大致可分為探討其 核心語義和與語法結構兩大方面的研究。在語義研究方面,一般語法書對「又」

的定義為「also,  again,  transition」(Li  &  Thompson,  1982;劉月華等,1983),

而林碧華(2006)則進一步將「又」分為詞彙意義與推論意義,前者分「重 複、相繼、並存」等等五類;後者則用於否定句及反問句。另一方面,「再」

則有「again,  continuaiton,  furthurmore」的語義(Li  and  Thompson,  1982;

劉月華等,1983),陳冠婷(2012:169)亦主張「再」的核心語義為「重 複」,進而衍伸出其他六項的語義。歸納這些工具書與研究發現,可以看出

「又」和「再」的核心語義的重疊部份即「again」(表動作或事件的重複1)。

歷來研究對於「又」、「再」的文獻頗豐,然而對於兩者表相同意義時的著墨 不多,或偏頗其語義或句法單方面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即聚焦於對於「又」、

「再」同表「重複義」時的在句法及語義上的區別,並期能提出解釋框架。  

句法分析上,「又」、「再」往往被歸類於副詞,極少見討論兩者同時出 現時的分布位置。而Lin  &  Liu(2008)的研究即採用 Shen(2004)Aspect   and  light  verbs  in  Chinese 的理論,以漢語輕動詞的概念,來分析「又」和

「再」後接成份,以及兩者在句子中的順序,並藉兩者與不同 modal   verb 的排列,指出「又」的位置較「再」為高,且「又」後接 dynamic  AspP 而

「再」接 static  AspP;並用此解釋另一句法現象:「又」往往與句末助詞「了」

共現,而「再」則否。本文同意其對於「又」、「再」後接成份、「又」的位 置高於「再」的說法。然而,對於其闡述的句末助詞「了」的隱現規則,筆 者認為尚有不足之處,例如語料庫中仍可發現「再」與「了」共現的句子,

亦無法解釋「又」沒有與句末「了」搭配的句子:  

                                                                                                               

1   …to conciliate ‘addition’ with ‘repetition’ by considering the two as one and the same thing:

addition. More  specifically,  if  the  added  entity  is  the  same  as  the  given  entity,  we  will  be  dealing   with  ‘repetition’.  In  other  words,  repetition  is  a  special  case  of  addition.  (Jing-­‐Schmidt  &  Gries,

2009:41)  

例(   2   )開處方不再是醫生的特權了。  

在例(   1   )中,「又」即未與句末助詞「了」搭配,與Lin  &  Liu(2008)

所提出的規律不符;又,例(   2   )中,「再」與「了」同現在一句之內,

與Lin  &  Liu(2008)所提的「『再』不與句尾『了』共現」的規則,相互抵 觸。例(   1   )和例(   2   )皆無法為 Lin  &  Liu 發現的規律所解釋,且兩句 皆為蘊涵否定字「不」的句子。因此,延續此研究缺口,本文將由否定句中 表「重複義」的「又」、「再」著手,研究其與「了」的隱/現規律,並進一 步定位否定詞「不」及「又」、「再」的位置,找出兩者於何種語境下可以替 換、而何種語境下不可以替換的規律為何。  

由於「輕動詞」理論只適合用在單句分析,因此在複句分析上,由於「又」、

「再」的關聯性特質,筆者將採用認知理論中「基模」(image  schema)理 論來解釋「又」、「再」在「重複義」上的區別。之所以會採用「基模」進行 分析,主要想透過認知的分析角度,找出較為直觀的對比結果。由於歷來對 於漢語關聯副詞意義上的解釋往往抽象艱澀,對於義近者的區分更是長篇累 句。因此本文將以認知的「意象基模」分析出發,承襲Zhuo  Jing-­‐Schmidt  &  

Gries(2009)對於漢語副詞的「又」、「再」的語義基模研究,找出對學習 者來說較為直觀的「基模」理論,為「又」、「再」進行解釋。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範圍  

一、   研究問題  

鑒於以上的現象與觀察,本論文的研究問題有三:  

1. 探究表「重複義」的「再」、「又」,分別在否定句與肯定句時可以/

不可以和「了」共現的規律為何?  

2. 藉由 1 的研究結果,找出此情況下,「又」和「再」句法及語義區

別為何?  

3. 藉由 1、2,找出「再」、「又」與「了」共用時的教學應用為何?  

 

二、   研究範圍  

本研究僅探討表「重複義」(again)的「又」和「再」,找出並解釋兩 者再同表「重複義」時,可代換與不可代換的規律、位置關係、以及在否定 詞「不」中與「了」的共現規律。至於「再」的語氣表現(你再說?)或 是「又」在否定句(他又不是我媽!)和疑問句時(你又何必生氣?)中 的語用功能,已超出其「重複義」(again)的用法,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內。  

另外,本文探討的「了」為句後表完成時貌的「了」(見例(   3   ),而 非動詞後表動作完成貌的「了」(見例(   4   ))或具祈使情態的「了」(見 例(   5   ))。  

例(   3 ) 我吃三碗飯了。

例(   4 ) 我吃了。  

例(   5 ) 喂,吃飯了!

例(   4   )和例(   5   )的「了」之義項,語用功能高,皆超出本文「又」、

「再」與句末時貌「了」互動的研究範圍,故暫不探討之。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基模( Schema)  

關於「schema」的譯法,或譯為「圖式」、「圖形」、「範型」、「框架」、

「構架」、「基模」,國內心理與教育學界慣於將之譯為「基模」(周,2007:

82),本文亦採用之。基模是敘述性知識的整合單位,亦即有組織的知識

(Lakoff&Johnson,   1980)。Johnson(1987:28)提出,「圖像」(image)

與基模(schema)是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特色化(speaciality)且細節豐富

為了能理解經驗、並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必須依循一定模式(pattern)和 次序(order)來處理他們的行為、感知與概念。因此,基模是一種模式

(pattern),一種形狀(shape),並展現循序進行的事件中的規律性

(regilarity)。「基模」由少量的部件與關係所組成,並因其結構簡單,因此 可以成為許多概念、圖片或事件的基本結構。  

二、意象基模( Image  Schema)  

Image  Schema,譯為「意象圖式」或是「意象基模」,本文採用「意象 基模」此詞。Johnson(1987:29)進一步將「基模」與「事件」(身體在 空間中的移動、對物體的操控、以及感知的互動)結合,成為具備意義的事 件結構,即「意象基模」(image  schema)。因此,意象基模兼具「圖象」的 高度特殊具體化的特質,以及「基模」的抽象結構性,同時亦具備事件的動 態性。這樣的動態性使意象基模可以因語境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解讀,例如 out,其意象基模為「一動體(trajector)遠離一路標(landmark)」,可以由 具體的「走出家外面」(She  walks  out  of  the  house.)演變成「走出沮喪」(She   came  out  of  ger  depression.)。「意象基模」的動態性特質與本文的「又」、「再」

關聯詞分析上息息相關,解釋了同一例句中使用「又」和「再」會如何產生 不同的意義,甚至因此載某些語境中會排斥「又」或是「再」,皆為意象基 模運作的結果,請見第四章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