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乃研究者根據此行動研究實施歷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與發現,並依研究 所獲得的結果,針對未來在教學場域及研究場域提出幾項淺見,茲分述如下:

一、教學場域的建議

(一)發展評量規準的能力向度建議以現在進行式為主

教學目標固然有情意層面的考量,但建議評量規準的設計時,應評核學生 的當下教師所能測量的能力為主,而非將評量規準架構在評量學生未來能成為 什麼樣的人?或未來能培養什麼樣的品格。

(二)檔案評量應以學期或學年的時間單位進行

檔案評量內容乃是學生在一段時間進行蒐集及整理學習記錄的方式,若是 僅用一個教學單元為評量單位,時間長度顯然不足以看出學生長時間的反思,

故檔案評量的時間建議拉長為一學期或一學年,另以檢核表呈現。

(三)生涯檔案建議另由行政單位訂定相關獎勵規範

生涯檔案資料夾的評分向度,建議除了輔導活動科教師納入評分規準外,

應另由輔導室應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建立相關評核計畫,提高生涯檔案評量的 行政層次。

(四)評分規準的設計建議應以年級團隊為主

研究者所進行的行動研究的學校乃是全校九班的小型學校,亦只有研究者 一名輔導活動科教師,故執行評量活動,沒有評分者信度的問題。但放眼其他 規模學校,輔導教師或其他領域教師應不只為一人,為避免評分規準的差異,

建議未來設計評分規準應以年級為單位,並由相同授課年段的老師協同討論評 分規準。

138

(五)小型學校的員額編制可否增修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乃是全校九班的小型學校,亦只有研究者一名輔導活動 科教師,故研究者需同時扮演兼任輔導教師、輔導兼資料組長角色,教學與行 政負擔相當沈重。

目前僅有「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第四條規 定「兼任輔導教師,由教師依下列規定兼任:學校班級數十班以下者,除依前 目置專任者一人外,置兼任者一人。2.學校班級數十一班至二十班者,除依前 目置專任者一人外,置兼任者二人。3.學校班級數二十一班至三十五班者,除 依前目置專任者二人外,置兼任者一人。4.學校班級數三十六班至五十班者,

除依前目置專任者二人外,置兼任者二人;五十一班至六十五班及六十六班以 上者之兼任輔導教師人數,以此類推增置。」

輔導室組長多以輔導專科背景為主,所以對於小型學校的輔導人力的行政 支援和教學人力配置說明顯人力不足,望請有關單位及立法人員看見小型學校 的人力弱勢,以利日後修法改善,協助教育品質提升

二、研究場域的建議

(一)評分規準應用於分科教學與合科教學的異同

本行動研究評量的教學方式係屬綜合活動領域的分科教學,建議未來研 究可以了解合科教學評分規準的設計方式,再比較兩者的差異。

(二)評分規準應用於家政及童軍科的設計方式

本行動研究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應用於輔 導活動的教學評量之評分規準設計。建議未來研究可以了解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應用於家政科或童軍科的教學評量評分規準之 設計方式。

139

(三)評分規準應用於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的異同

本行動研究評量採用課程為九年一貫課程,未來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後,勢必將有新的課程綱要及新的評量規準產生,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以比較 九年一貫與十二年國教的能力指標與評分規準的異同比較。

(四)評分規準與教學者多寡的影響及異同

本行動研究的研究場閾為小型學校,僅研究者擔任授課教師。建議未來研 究場閾可以擴大為一位以上的教學者,了解授課教師的多寡對於其評分規準的 設計的影響。

(五)評分規準應用於校本課程或彈性課程的方式

本行動研究的教學內容為研究者改編坊間課本後的應用研究。研究者建議 未來研究內容可以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應用於 校本課程或彈性課程的教學評量之評分規準設計或評量活動方式。

140

第三節 研究者的 成長 收穫

本節乃記錄研究者於進行此行動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成長收穫,茲分述如 下:

一、在專業自主方面

李坤崇(2004)提出教師將分階段的能力指標解讀與概念分析到實施學習 評量的歷程,乃教師充分發揮專業自主的程度。

研究者在進行本行動研究期間,先行依據學生學習背景,擬定教學單元,

再依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選取評量標準,進而設計執行 及考核評量活動。整個行動研究過程,可視為教師專業自主的精神展現。

二、在結合新知方面

教育部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研擬修正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 量準則,亦推出「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推廣暨試辦計畫。研究者 順應此教育風潮,進行此行動研究,乃是呼應時代風潮,結合教育新知的展現。

三、在評量方面

目前的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缺乏各學習領域的學習評量標準,亦 缺乏合適的分級方式。研究者進行此行動研究,透過研讀相關評量文獻,及結 合最新教育政策,並將相關評量知識納入此行動研究。研究者依序分析學生背 景、設計教學活動、研擬評量準則及執行評量活動,增進不少教學評量的專業 能力。

141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臺北市:揚智文 化。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和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 習觀點。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12)。標準本位評量。教育研究月刊。221 期,133-134。

吳毓瑩(2001)。九年一貫課程之基本能力與學習領域的關係交會合一或相互對 話。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1,4(3),頁 103 ~ 124。

吳毓瑩、陳彥名、張郁雯、陳淑惠、何東憲、林俊吉(2009)。以常態混組模型討 論書籤標準設定法對英語聽讀基本能力標準設定之輻合效度。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裡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1(1),69-90。

吳鼎(1983)。輔導活動之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宋文菊、黃秀霜( 1998)。篇章閱讀理解之實作評量研究。載於臺南師院測驗 發展中心(彙編),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頁 107-121 )。臺南巿:臺南 師院。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與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2012)。實作評量的編制步驟及實例。教育研究月刊。214 期,92-109。

李坤崇(2012)。實作評量的編製步驟及實例。教育研究月刊,214,92-109。

林玫君(2010)。國小戲劇課程之實作評量研究-建立「戲劇基本能力」之評分規 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010 ,34,179-222。

142

林玫君(2011)國小中年級戲劇賞析評分規範與實作評量任務之發展研究。藝 術教育研究,2010,21,1-31。

林清文(2007)。學校輔導。台北:雙葉。

邱淵、王銅、夏孝川、洪邦裕、龔偉民和李亞玲(譯)(1989)。教學評量(原 作者:B.S.Bloom, G.F. Madaus and J.T.Hastings)。臺北市:五南。

凃金堂(2010)。是檔案評量或是檔案堆積?談實施檔案評量時教師應注意的事 項。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7,2,23-34。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民國 101 年 8 月。

國民教育法(民 68 年 5 月 23 日)。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東華。

張景媛(2012)。評量標準試辦教師知能研習(評量作業設計說明)。「101 年國 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試辦教師研習」之研習資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麗麗(2002a)。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 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86。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01 年 3 月 29 日修 訂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07 年 5 月 1 日修訂 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08 年 5 月 23 日發布。

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2008 年 5 目 23 日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101年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101學年度北區五專聯合免試入學招生簡章。2011年12目20日 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教基本說帖(詳版)。臺北市:作者。

143

教育部(2012)。101 年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試辦教師研習手冊。臺 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學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工作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試行版)研討會手冊。臺北 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基北區101學年度高中高職免試入學招生簡章。2012年2目20 日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年度研討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許民陽、林麗詩、卓家夙(2004)。轉化能力指標教學設計模組及多元評量實務 探討。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研討會論文集,369-397。台北:自然與生活科技 學習領域教學資源中心。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國立台北師院:九年一貫課 程系列研討會。

陳英豪、吳裕益(1996)。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陳煜清(2002)。從「國小教師」的觀點談「多元化評量」的意涵及其啟示。學 校行政雙月刊,39-43 頁。

游進年(2000)。小班教學與多元評量。教師天地,99,11-17。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2,157-182。

黃淑苓(2002)。「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評量。教育科學期刊,1(2),3-241。

楊思偉、葉天喜、張淑芳、丘愛鈴、楊思偉、劉碧賢、田耐青、楊銀興、林麗

楊思偉、葉天喜、張淑芳、丘愛鈴、楊思偉、劉碧賢、田耐青、楊銀興、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