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過程

教育行動研究步驟相似於 John Dewey 問題解決的五步驟(Dewey,1910):一、

產生問題;二、確定問題性質;三、提出可能的行動計畫與假設策略;四、檢 驗選擇合理假設;五、進行研究假設驗證並提出結論與報告。Kurt Lewin 認為 行動研究應該持循環螺的概念即計畫、實施與反省循環計畫。

教師若以教室教學問題作為行動研究的原始起點,將有以下步驟(Taba &

Noel,1992,67-73):一、問題的確定;二、問題的分析;三、形成研究假設;

四、進行實驗與行動;五、評鑑。

教室行動研究可以藉下述五步驟成為一完整行動螺旋圖(McNiff,1995):第 一步驟是關注問題:當教育理論價值理想在教室實際場域中產生哪些實際困 難?關心討論哪些議題?所希望追求的是?第二步驟是研擬策略:構想具發展 性「解決教室問題的行動方案策略」。第三步驟是採取行動:依據所思方案於所 處情境中採取實際行動。第四步驟是反省評鑑:「評估」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策 略的實際執行結果。第五步驟是再度關注:評估原先問題是否改善?若已解決 則可評估其他問題,若尚未解決,則另行研擬其他策略,再度採取行動及評鑑,

已解決原先問題 (蔡清田,2000) 。

融合各家所見,研究者擬出一套行動研究,細分為八項流程,分述如下:

研究者所設計的研究步驟為以下:

一、發現問題

截至一百學年度為止,研究者於教學場域實際服務滿四年,在教學過 程中發現目前評量範疇是在尊重教師專業及教學自主性的前提下,尚無統 一規範。

然而,隨時代改變及升學制度的改變,倘若同一年級內授課教師不一 時,學生成績或多或少會呈現教師自主差異性的評分差距,為避免此情況,

67

又恰逢十二年國教政策上路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教學實驗版 於一百零一學年度試辦實施,研究者擬設定標準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既 順應外在時代所趨,亦解決內在教學困惑。

二、蒐集文獻

研究者研讀國內外諸位學術前輩在綜合活動輔導領域、教學評量、及 行動研究等著作,深入了綜合活動輔導領域及教學評量理論發展始末、概 念意涵、未來流變及實施行動研究的方法,做為研究者在轉化國中學生學 習成就標準於實際教學評量的龜鑑。

三、研擬策略

研究者將以服務學校指定的七上綜合活動輔導活動課程為文本教材 依據,教學評量標準緊扣綜合活動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評量設計內容 以四大核心主題(自我發展、生活經營、社會參與及保護自我與環境)為 表現主題、十二項核心素養(自我探索、自我管理、尊重生命、生活管理、

生活適應與創新、資源運用與開發、人際互動、社會關懷與服務、尊重多 元文化、危機辨識與處理、戶外生活及環境保護)為內容主題,將學生表 現區分為優秀(A)、良好(B)、通過(C)、不足(D)、落後(E)五種 等級,提供一般性描述及檢核方式,使得教學者能夠更合理客觀的執行教 學評量過程。

四、發展單元評量

本行動研究所用的教學教材改編自康軒版一百零一學年度七年級上 學期輔導活動課程第三主題「新校園新人類」,共分兩單元六個活動。第 三主題「新校園新人類」依序為第一單元「國中新風貌」活動一「誰是我」、 活動二「我是誰」及活動三「我是國一生」。第二單元「學習領航員」活

68

動一「森林新鮮『室』」、活動二「森林國中大進擊」及活動三「校園導航 趴趴 GO」。

上述六個活動課程將依校內行事曆進行實際教學活動,並依教師手冊 內容所提標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為阡、將頒佈的國中學生學習 成就標準為陌、內容標準為縱、表現標準為橫,轉化發展為發展評估能判 斷學生學習情況的教學評量,並作量化質化記錄供日後生涯進路參考。

五、實施教學

研究者每週安排一個單元教學活動,每次四十五分鐘,其中第一個 教學單元進行三堂課,第二個教學單元進行三堂課,合計六堂課,共計 六週。

六、成效評估檢討

研究者於進行教學活動進行中及進行後,對學生作教學評量的質量化 記錄。並針對此記錄作成效評估檢討。

七、調整原設計評量內容

研究者根據課堂紀錄及觀察學生反應及評量後的成績作教學反省 檢討,並據此調整原設計評量內容。

八、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者根據教學後所實際進行的教學評量結果及反思心得,撰寫研 究報告。

根據研究的流程及研究的方向及整體研究規劃的方向,研究者將本次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課程評量設計之行動研究的研究流程,整理成 研究架構圖 3-3-1。

69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發現問題

發展單元評量

實施教學

成效評估檢討

調整原設計評量內容 蒐集文獻

研擬策略

撰寫研究報告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