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單元評量設計與實施

研究者的教學內容為改編自一百零一學年度康軒版第一冊輔導活動課程第 三主題「新校園新人類」的教學活動,共分兩個單元六個活動。研究者也依據 教育部於一百零一年八月推廣試辦的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學生學習成就評量 標準,轉化為自編教案的單元評分規準。

研究者將其單元教學設計內容分為基本資料、教學研究、教學準備、教學 步驟、評量規準、教學改善策略及教學省思等七大部分,詳細教案如附錄三至 四。

一、基本資料

研究者在本研究教學教案的「基本資料」中,將詳細交代此教學活動執行 者、時間和參考教科書。基本資料將有以下六種內容:教學主題、教材來源、

教學班級、教學日期、教學者及教學研究者。

二、教學研究

研究者在本研究教學教案的「教學研究」中,研究者將依課程設計所需考 量的背景因素的含括為七大項指標,依序如下:

(一)教材分析:

1 學生方面:分析學生舊知識,討論學生學習背景及學習起點。

2.教師方面:建構單元教學概念圖,形成教學圖像。

(二)多元智能活動:依 Howard Gardner 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列出八 種多元智能(語文、邏輯數學、肢體動覺、空間、人際、內省、

音樂及自然觀察),研究者將自行檢核在該教學活動中融入幾種多 元智能活動。

71

(三)多元教學方式:研究者列出八種常見的多元教學方式如:教師講解、

發表與討論、實作、角色扮演、觀察記錄、欣賞、創作及其他。研究 者將自行檢核在該教學活動中融入幾種多元教學方式。

(四)綜合活動十二項核心素養融入:綜合活動十二項核心素養為自我探索、

自我管理、尊重生命、生活管理、生活適應與創新、資源運用與開發、

人際互動、社會關懷與服務、尊重多元文化、危機處理與辨識、戶外 生活與環境保護。因研究者所執行的教學活動為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內 容,因此研究者將自行檢核在該教學活動中融入幾種綜合活動十二項 核心素養。

(五)十大基本能力:九年一貫課程裡認為學生應有能帶得走的十大基本能 力,分別為: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研究者將自行檢核在該教學活動中學生能達成幾種融入幾種十大基

(六)能力指標:許民陽、林麗詩和卓家夙(2004)提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 動時應該先解讀能力指標,再將能力指標轉化成為課程目標與設計教

72

材內容。研究者將研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相關能力指標後,再依學生 學習階段,選擇合宜的能力指標。

(七)單元目標:研究者將呈現該教學活動所欲達成的單元目標。

三、教學準備

研究者將呈現在進行此教學評量研究中,研究者將事先準備何種教學材料。

四、教學步驟

研究者將規劃在此教學評量研究的教學活動如何進行。

五、評量標準

研究者在本研究教學教案的「評量規準」中,將以教育部於一百零一學年 度開始推廣試辦的「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學生 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暫定實驗教學版如附錄一)為依據設計本單元評量標準。評 量標準將分內容標準及表現標準兩大類。前者內容標準有四大主題。第一主題 為自我發展:項下有次主題:自我探索、自我管理及尊重生命。第二主題為生 活經營:項下次主題有生活管理、生活適應與創新及資源運用與開發。第三主 題為社會參與,項下有次主題:人際互動、社會關懷與服務尊重多元文化。第 四主題為保護自我與環境,項下有次主題:危機辨識與處理、戶外生活和環境 保護。後項將依學生表現等級分為優秀(A)、良好(B)、通過(C)、不足(D)、

落後(E)五種等級。研究者將依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本單元評分規準。

六、教學改善策略

教學活動執行過後,研究者將填寫教學改善策略的辦法。俾利下次進行相 同課程,提供改善教學的策略。

73

七、教學省思

研究者在進行完本研究教學教案,將逐單元填寫「教學省思」,俾利研究者 在教學中進行學習,並提供自己在未來進行相關教學活動,避免類似情況,改 善提升教學品質,以達行動研究最大的目的。

74

第五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來討論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轉化 為實際單元評量後的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並且透過研究者實際轉化 為教學評量模式來進行。研究方法上,採質化研究方式來進行。因此,研究資 料的分析與整理,以質性資料為主。

本研究質性資料為研究者於一百零一學年度第一學期,實際進行教學後,

依據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所發展轉化的單元評量規準。研究者每次 進行單元教學後,皆會進行活動省思、教學策略改善用以檢視研究者所轉化的 單元評量規準,是否真能提供研究者在進行教學評量時,給予學生公正客觀的 評量,提供學生了解其學習狀況,並適時提出建議,且留下質化資料,供作未 來升學資訊參考。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目的有二,其一為「探討依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生學習成就評量 標準所設計的評量活動發展流程為何」;其二為「分析實施評量活動的實施過程 及實施之後發現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依上述目的,本章共二節,第一節為評量活動的發展流程;第二節為實施 評量活動的過程、結果、困難與解決策略。

第一節 評量活動的發展流程

盧雪梅(1998)提出教師在編擬評量活動的計畫時應考量以下四個重要層 面,即(一)確認所欲評量目標(二)確認所欲評量行為表現:學習內容和技 能、行為表現的性質及和極具評量關鍵性的單元評分規準。(三)設計評量作業。

及(四)設計評分計畫。

李坤崇(1999)認為「評量」是「教」與「學」的交流統整歷程中最必要 的部分,事先訂定的預期學習結果務必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學生預期的改變則 需透過事先計畫好的教學方案來促成。學生的學習歷程和學習結果則是透過學 習評量活動來定期與不定期評估。

鄒慧英(2003)認為評量活動可以協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程度、發展本質 及進步狀況。因此本行動研究所執行的兩個教學單元,皆採納鄒氏(2003)所 建議的評量程序五大原則為(一)執行評量前要測量什麼(二)選擇與所要評 量的特性或表現相關的評量程序(三)評量需要多樣化的評量(四)了解評量 程序的限制及誤差的存在及(五)評量是完成目標方法,其本身並非目標。

研究者融合盧雪梅(1998)、李坤崇(1999)及鄒慧英(2003)所提的概 念及原則擬定以下評量標準設計流程:(一)確立教學目標(二)擬定教學單元

(三)選取評量標準(四)設定單元評分規準(五)設計評量活動;流程如圖 4-1-1,並說明於圖後。

76

77

項:「協助學生認識自我」、「協助學生悅納自我」等兩點要項來設計本研究教學 單元。

劉焜輝(1997)提出國中學習輔導的重點在於協助學生了解國中與國小階 段在教學目標與學習科目的差異,使得學生能夠適應國中的學習生活。研究者 採納劉焜輝所提的重要工作項目「協助學生認識學習環境」、「協助學生了解國 中與國小的教學情境差異」作為本行動研究的教學單元設計內涵。

教育部(2012)指出生涯發展是個人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國民 義務教育階段之生涯發展教育重點任務在協助學生做好自我覺察、生涯覺察以 及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之工作,並達成適性選擇、適性準備與適性發展之生涯 目標,以充分發揮個人潛能,進而適應社會變遷。因此研究者以教育部所提的 方向為經緯,設計本研究的教學活動。期待學生剛進國一時,希望學生能進行 自我覺察,架構可能生涯發展簡易計畫,做初步的生涯覺察及生涯探索與進路 選擇的輔導工作。

研究者的教學對象為剛從各所小學畢業的七年級學生,初入國中新校園,

在不熟稔全新人事時地物的前提下,「自我探索」和「校園闖關」是最常見用來 帶領新生熟悉新環境新同學,同時也是讓老師了解新同學的教學活動。是故,

研究者在參考校本課程康軒版的教科書後,並綜合上述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及 生涯輔導的主軸想法,設計「我是國一生」和「新校園新環境」兩個單元共六 節課的活動。

第一個教學單元為「我是國一生」。此教學單元設計理念乃以學生已形塑的

「自我概念」為出發點。張春興(2007)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憑藉與身邊 的人相處及自身的舊生活經驗從中對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可分為二,前者為 個人對本身的敘述(我是什麼樣的人?),後者為旁人對本身的評論(我的優點 與缺點)。透過自我的文字與圖案的自我概念及澄清發表,讓學生有機會重新認 識自己並認識新同學。

78

在學生進行完自我探索並發表自我介紹後並作完「誰是我」及「我是誰」

等自我探索類的學習記錄後。研究者(即教師)帶領學生思考過去的學習階段 對於現在學校的生活影響,及對現今學校生活的期待,和對於未來生涯規劃的 展望。研究者透過帶領學生試著思考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差異,並期待學生去 思考現有的能力興趣,並試著規劃未來國中三年的學習計畫和生活期許。最後 透過「我是國一生」的高層次紙筆評量,了解學生是否達到預設的評量標準。

等自我探索類的學習記錄後。研究者(即教師)帶領學生思考過去的學習階段 對於現在學校的生活影響,及對現今學校生活的期待,和對於未來生涯規劃的 展望。研究者透過帶領學生試著思考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差異,並期待學生去 思考現有的能力興趣,並試著規劃未來國中三年的學習計畫和生活期許。最後 透過「我是國一生」的高層次紙筆評量,了解學生是否達到預設的評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