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論及焦點團體法專家學者的建議,進而提出給予電子公文系統業者、政府 及後續研究者相關建議,詳述如後。

一、對電子公文系統業者之建議

依據研究調查結果與討論,對電子公文系統業者之建議,分述如下。

1. 資訊風險降低:

為提升使用者對電子公文系統的信任感,應強化資訊外洩的風險。因軍中大多文 件具機敏性,會造成電子公文系統使用者的不安,故建議系統建置者應將文件分級,

並透過多層次防護牆來降低機密外洩的可能性,另外在防毒及防火牆的功能及堅固性 亦需不斷的驗證及更新,以避免產生安全防護漏洞。

2. 人性化界面及流程順暢性:

在系統的介面設計上,建議除了人性化操作介面外,更應著重在簽核流程的順暢 性,讓電子公文系統傳遞上可更加便利即時。另外在電子公文系統視窗與公文製作版 面無法同步放大及縮小、公文查詢功能相關資訊顯示不明確、公文主旨顯示頁面未分 類不便檢視等等,應可再加以改善,以提升使用意願。

3. 即時訊息更新:

系統的規定與寫作格式有任何修訂與更動,可透過訊息彈跳視窗來提醒使用者,

以利使用者調整;另外,在電子公文系統中進行簽核時,操作者需要重新進入登錄頁 面瀏覽才能獲知簽核進度,但參謀作業往往都是同時執行多項業務及工作,仍需花費 其他時間去留意其辦理進度,若能結合國軍網路即時通訊系統,在公文完成最後簽核 後能同步出現浮動提示視窗,提醒操作者公文已完成簽核,將更能掌握公文處理進度 與精簡作業時效。

4. 檔案上傳容量應擴充:

電子公文系統在檔案保存方面,透過檔案的數位化,讓使用者能直接且快速調閱相 關檔案,但因附件檔案上傳的容量限制,使得部分圖片、掃描後的公文影本或較大容量的

檔案,無法透過上傳伺服器的方式進行備份,如因電腦主機的毀損則相關資料尌有散失的 可能,建議將上傳檔案的容量限制擴大,紙本資料轉換為數位資料的保存將更有保障。

二、對政府之建議

依據本研究調查結果與討論,歸納出對政府單位之建議,分述如下。

1. 長官的支持對系統使用的有效性提升:

透過分析結果可發現,主觀規範對電子公文系統使用意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係 因軍中屬於階級服從的領導制度,故對任何政策之推動與執行,均以上級所頒布之命 令要求為依歸,因此在電子公文系統的推動上,需由長官的支持與鼓勵,如考核電子 公文系統運用成效給予獎勵等方式,以提高使用意願。

2. 強化教育訓練:

在知覺易用性及有用性上,對於使用者需加強系統的教育訓練並製作操作手冊,

以利新進人員與不熟悉界面的使用者學習,避免因操作使用的不熟悉,降低電子公文 的品賥及效率。

3. 軟硬體設備更新:

為提升使用意願,軟硬體設備效能需不斷改善及更新購置,才可不斷擴大電子公 文系統全面電子化的可行性,讓紙本印製的需求性降低,電子資料庫依靠的是儲存設 備的容量與傳遞效率,也能讓檔案更安全有效的保存。

4. 電子公文應更加全面性無紙化:

電子公文系統尚未能全面無紙化,歸檔時仍頇將批核後的公文列印併案存檔,如 能將相關簽核文件同樣以數位化的方式認證歸檔,則達到全面公文電子化的時代必指 日可待。

5. 公文傳遞系統整合:

畢竟一套新的系統需要經過多次的改良與修正,才能臻至完善。現行電子公文系 統傳遞對象僅限於國防部所屬各單位,屬封閉系統,以司令部而言,尚有部分業務與 其他政府機關交流,因此建議由行政院等相關權責單位整合電子公文系統,使各機關 電子公文能彼此交換,以提升作業效能。

三、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依據本研究調查結果與討論,歸納出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詳述如後。

1. 研究對象可再多樣性:

增加政府單位作為訪談對象或問卷對象,以增加公文電子化的改善方向,透過不 同機關的屬性和內部文化背景等差異,瞭解電子公文系統現階段使用的情形,在不同 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或專家學者,都能貢獻不同的意見與看法。

2. 增加研究方法:

例如運用迴歸分析,瞭解影響電子公文系統使用的各種變數的相關性,在影響的 方向與強度,找尋最重要影響使用意圖的因素。除此之外,本研究僅針對使用者角度 探究電子公文系統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及使用意圖,未來研究者可進一步針對系統績效 面或工作績效上進行探究,以了解電子公文系統是否能確實帶來績效面的提升。

3. 除了科技接受模式外,可再採用其他模式作為理論比較:

除科技接受模式以外,仍有許多研究方法應用於使用意圖的研究,例如現狀偏好 理論、資訊系統持續使用模式等等,分析影響電子公文使用意圖的成因與相關變數,

使研究成果更具價值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揮雄(2004)。數位典藏內容聯合目錄服務中心構想。檔案季刊,3(1),98-107。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文書及檔案管理電腦化作業規範93年修正版。臺北市:

作者。

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2007)。電子化政府報告書(96年度)。2013年12月28日,取自 http://archive.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8520147771.pdf。

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2009)。各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2013年12月28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160385&CtNode=12901&mp=100。

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2013)。電子化政府最新評比臺灣排名進步兩名世界第8。2013 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548947&ctNode=14604&mp=100。

邱鎮台(2001)。公文管理制度之檢討與改進。研考雙月刊,25(3),14-19。

沈旭豐(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之學習滿意及購買意願。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沈郁如(2003)。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消費者對折價券的反應。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花英德(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Moodle教學帄台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資訊議題 教材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東清(2008)。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3版)。臺北市:智勝。

林俊光(2010)。公文電子化導入線上簽核之可行性探討。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酒井隆(2004)。問卷設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實務入門(7版)。新北市:博誌。

唐台生(2006)。國軍部隊內部行政公文處理流程之研究-以憲兵某單位電子公文處理系統為 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馬春媛(2009)。影響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意圖之研究-結合科技接受模型與主觀規範 http://wiki.archives.gov.tw/index.php/2009-07-20-12-42-29?id=890。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3)。先進國家檔案管理的現況-外國。2013 年 04 月 30 日,

取自 http://wiki.archives.gov.tw/index.php/2009-07-20-12-42-29?id=825。

張郁敏、高敬堯(2004)。線上拍賣之知覺風險與降低風險策略。中華傳播學會 2004 年會;

賴淑慧、蕭穎謙(2009)。創新科技使用行為之研究-以中華電信MOD 為例。環境與管理研 究,10(2),1-16。

薛理桂、林巧敏、廖彩惠(2006)。我國政府機關電子文件管理策略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

謝茂順(2005)。大學生使用數位倉儲系統的行為意圖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縣。

謝淑萍(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結合習慣領域探討物流貨運業使用ETC之行為。開南大學碩 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檔 案 樂 活 情 報 ( 2012 ) 。 電 子 公 文 交 換 e 網 通 。 2013 年 12 月 28 日 , 取 自 http://alohas.archives.gov.tw/56/hot.html。

羅傑帆(2006)。影響自然人憑證使用意願之因素探討。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桃園縣。

二、英文文獻

Agarwal, R., & Prasad, J. (1998). 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in the domai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9(2), 204-215.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and J.

Beckman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 11-39.

Bauer, R. A. (1960).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In R.S. Hancock (Ed), 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389-398,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Belanger, F., & J. S. Hiller (2006). A framework for government: Privacy implications.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12(1), 48-60.

Belanger, F., Hiller, J., & Smith, W. (2001). Trustworthiness in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role of privacy, security and site attributes.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1(3-4), 245-270.

Bhattacherjee, A., & Hikmet, N. (2008). Reconceptualizing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its effec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evidence from the healthcare sector.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48(4), 69-76.

Carter, L., & Belanger, F. (2005). The utiliza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citizen trust, innovation and acceptance.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15(1), 5-25.

Chadwick, A. (2001). The electronic face of government in the internet age: borrowing from Murray Edelma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4(3), 435-457.

Chadwick, A. (2009). Web 2.0: New Challenges for the study of e-democracy in an era of information exuberance. 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4(3), 9-42.

Chang, S. C., & Tung, F. C. (2008).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behavioural intentions to use the online learning course websit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1), 71-83.

Chang, S.H., Lu, H.K. & Lo, C.H. (2012).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web-based archive retrieval system: A case study at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In, Proceedings of 2012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xt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ril 24-26, Seoul, Korea.

Chen, L., Gillenson, M. L., & Sherrell, D. L. (2002). Enticing online consumers: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8), 705-709.

Coleman, S., & Gotze, J. (2001). Bowling Together: Online Public E gagmen in Policy Deliberation.

London: Hansard Society.

Cothran, T. (2011). Google Scholar acceptance and use among graduate students: A quantitative study.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33(4), 293-301.

Cox, D. F., & Rich, S. (1964). Perceived risk and consumer decision marking- a case of telphone shopp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4), 32-39.

Coursey, D., & Norris, D. F. (2008). Models of e-government: are they correct?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8(3), 523-536.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owling, G. R., & Staelin, R. (1994). A model of perceived risk and intended risk-handling activit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1(1), 119-134.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AO) (2001). Electronic government: Challenges must be addressed with effectiv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Gefen, D., & Straub, D.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and Use of E-Mail: An Extension 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IS Quarterly. 21(4), 389-400.

Gefen, D., Rao, V. S., & Tractinsky, N. (2002).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rust, risk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need for clarifications. Proceeding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Grant, G., & Chau, D. (2005). Developing a generic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3(1), 72-101.

Hoffman, D. L., Novak, T. P., & Peralta, M. (1999). Building consumer trust on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2(4), 80-85.

Hong, W., Thong, J., Wong, W., & Tam, K. Y. (2001). Determinants of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ystem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8(3), 97-125.

Hsu, C.-L., & Lu, H.-P. (2004). 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1(7), 853-868.

Huang, W., Schrank, H., & Dubinsky, A. (2004). Effect of brand name on consumers' risk perceptions of online shopping,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4(1), 40-50.

Huang, W., Schrank, H., & Dubinsky, A. (2004). Effect of brand name on consumers' risk perceptions of online shopping,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4(1), 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