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

Davis et al.(1989)以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為基礎並加以修改 而成科技接受模型,是特別針對人的科技使用行為而發展,從使用者的認知與情感因素,探討 使用者與科技使用之間的關係,其目的在於解釋一般人對於科技接受的決定因素,跨越終端使 用族群的界線以解釋使用者行為,同時兼顧最簡化及理論依據,建構出一個探究資訊科技使用 者的接受模型。在科技接受模型中有兩個重要的信念,認知有用與認知易用性,其認為影響使 用者接受資訊科技行為的外在變數,是透過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這兩個信念,再經由對使 用態度與使用行為意向的影響,然後產生實際系統使用行為;簡言之,以認知有用性和認知易 用性為獨立變數,使用態度、使用行為意向和實際系統使用為相依變數,其架構如圖2-4所示。

圖2-3 科技接受模型

(資料來源:Davis et al., 1989)

根據Agarwal & Prasad(1998)在後續研究中發現,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這兩個信念 並不足以完全解釋態度,認為除了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認知信念會 影響對科技的態度。

在科技接受模型中,對於影響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的外部變數中,並無明確的定位及 規範,但是Davis et al.(1989)曾說明外部變數為科技接受模型的認知信念、態度、意向,和 個人差異、情境、可控管行為的連繫橋樑,視為一個間接影響行為的因素,可作為研究發展的 基礎,因此不同外部變數的探討研究尌相繼產生。

一、外部變數

前述彙整空軍使用電子公文系統之現況,本節將進一步透過「主觀規範」及「認知風險」

作為影響使用電子公文系統之關鍵因素探究。如下將分別闡述。

首先,行為的「主觀規範」是指社會對於個人從事特定行為與否給予的壓力,即個人從事 某一行為時,感受到其重要參考群體是否支持他或同意他行為的預期壓力。黃文癸(2002)在 研究中提出Engel, Blackwell & Miniard(1995)等人的論點,表示所謂參考群體是指以本身的資 訊、規範與價值觀來影響他人行為的群體。此外,Ajzen & Fishbein(1980) 也指出,行為有時 受社會環境壓力的影響,勝過於自身態度與認知,例如公司主管受全員工使用數位教學網站,

使員工有強烈動機與意願去遵從主管的指示,而正向的主觀規範便從中產生。在本研究中,將 沿用Venkatesh & Davis(2000)的研究結論定義,將「使用者認知他所重視的人覺得他應該或 不應該使用某資訊系統」視為一種社會影響過程。因此,本研究將主觀規範列入影響電子公文 使用意願的因素之一,以預測空軍之官兵在決定使用電子公文系統時,社會影響是否是重要的 考慮因素。

而「知覺風險」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發展而來,Bauer(1960)認為消費者行為中普遍存在 著風險,而且任何行為都可能產生無法確定及預期的結果,這些可能包括財物、績效、社交、

心理、安全及時間等構面。 Huang, Schrank & Dubinsky(2004)整 理Bauer(1960)、Cox & Rich(1964)、Cunningham(1967)等學者的說法,指出認知風險通常包含兩個部份:不確定感和 信任感。而公文電子化是將實體紙本轉化為電子形式儲存,讓國軍人員透過軍網連結至網站進 行各種下載、閱讀以及文書處理,為一種數位學習的行為。對使用者而言,網路環境的不確定 性高於實體世界,相形之下,將公文電子化後風險遠高於其他電子文件或文書。所以,除了前 述的主觀規範之關鍵影響因素外,本研究也依據過去相關文獻,納入知覺風險作為外部變數之 一,而知覺風險則分成信任、隱私權與安全性作為問項擬定的方向。

二、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根據Davis等人(1989)的定義,知覺有用性係指使用者知覺使用某一新資訊科技系統,

將有助於工作績效的程度,使用者覺得愈有用時,使用態度則愈正向(Davis et al,1989)。例 如,當潛在使用者知覺到使用電子書可以幫助學習、提升工作效率、增加生活便利性及滿足娛

樂需求等有用程度愈高時,則對電子書所持之態度愈正面。知覺有用性同時受到知覺易用性與 外 部 變 數 所 影 響 。 諸 多 學 者 也 都 證 實 知 覺 有 用 性 確 實 顯 著 影 響 使 用 態 度 與 使 用 意 圖

(Letchumanan & Tarmizi, 2011;Orgeron & Goodman, 2011;Liao、To、Liu、Kuo & Chuang, 2011)。

三、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根據Davis等人(1989)的定義,知覺易用性係指使用者知覺使用某一新資訊科技系統容 易使用的程度,愈容易學習則使用態度愈正向,知覺易用性又受外部變數所影響。例如,當潛 在使用者知覺電子公文系統容易操作、容易理解及容易學習等程度愈高,使用者對自我表現愈 具信心,則對電子公文系統所持態度愈趨向正面。Cothran(2011)也認為學生之知覺易用性 顯著影響Google學術搜尋之使用行為。

另一方面,知覺易用性也直接影響知覺有用性( Davis et al, 1989;Letchumanan & Tarmizi, 2011),也尌是說當使用者覺得此一新資訊科技系統容易使用時,亦會增加使用者的知覺有用 性,間接對使用態度產生影響。Jeong(2011)透過電子圖書館系統使用,也證實知覺易用性 間接影響知覺有用性。彭建瀚(2010)在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探討影響手機電子書 使用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知覺易用與知覺有用有顯著之正向影響關係。

四、使用態度(Attitude toward using)

使用態度意指使用者使用新資訊科技系統的態度,同時受知覺有用與知覺易用影響。亦言 之,當使用者感覺該系統有用與易用程度愈高時,則對該系統所持之態度愈趨向正面。

五、使用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科技接受模式假設新資訊科技系統的使用決定於使用意圖,且使用者同時受使用態度與知 覺有用性所影響,也尌是說,使用意圖愈高,實際使用的機率尌愈高。依據Letchumanan&Tarmizi

(2011)證實使用者之使用意圖顯著受使用態度所影響。

六、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

外部變數係指可能影響潛在使用者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的一些外部因素,例如使用者 的個人特賥、系統特性及環境變數等,這些不確定之外部變數會透過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 影響使用者的態度。

亦有研究指出,知覺有用性亦有可能不透過使用行為態度直接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意圖。有 些學者針對TAM的模型架構提出修正,將行為態度從模型中刪除,亦獲得研究結果的支持,

Venkatesh(2000)認為省略態度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與「系 統使用」間之關係。Totolo(2011)、賴淑慧與蕭穎謙(2009)研究證實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 用性直接影響使用意圖,不受使用態度影響,Jeong(2011)也表示知覺易用性直接影響使用 意圖。簡化後的模型如圖2-5所示。

圖2-4 修正過後的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來源:Venkatesh(2000)

七、國內外電子公文相關實證研究

本研究問題核心之一為探究電子公文使用需求,實有必要對國內電子公文系統的相關文獻 進行彙整,俾利了解各方議題及其研究方法,茲分述如下(請參酌表2-1):

表 2-1 電子公文系統相關文獻彙整

國內外應用科技接受模式之案例頗多,Teo、Ursavas & Bahcekapili(2011)以科技接受模

式探討職前教師使用資訊技術之研究,研究結果指出,TAM是一個有效的模型來解釋職前教 師資訊技術的使用意圖。Cothran(2011)調查研究生對Google學術搜尋之使用行為,研究結 果顯示,知覺易用顯著影響Google學術搜尋之使用行為,且對預測研究生使用Google做為學術 搜尋,TAM對是一適合之模型。Liao、To、Liu、Kuo & Chuang(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調查 入口網站使用意圖影響因素之研究,結果顯示知覺有用性為使用入口網站意圖之關鍵因素。

Leong、Ooi、Chong&Lin(2011)以個別特賥、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對使用行動娛樂的影 響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直接影響行動娛樂的使用行為。

綜合以上文獻回顧可知,該理論的源貣主要目的在了解使用者採用資訊科技之行為;且因 為模式架構較精簡與易用,也獲得許多學者實證研究的支持。故採以此模式作為本研究架構之 理論基礎。本研究彙整訪談大綱題向之參考文獻,如表2-2。

表 2-2 訪談大綱題項之參考文獻彙整

構面 文獻依據

知覺有用性 Davis et al.(1989)對「知覺有用性」的定義為:「在組織情境之下,

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某一系統,將有助其未來工作績效。」

知覺易用性

1. Davis et al.(1989)定義「知覺易用性」為:「使用者主觀認為 採用某特定系統容易學習或使用的程度。」

2. Ong, Lai & Wang(2004) 及Pituch與Lee(2006)定義

使用意圖

1. Ajzen & Fishbein(1980)定義「使用意圖」為:「個人想從事某 行動的傾向程度,願意努力去嘗詴、付出心力去實踐該行為來」

2. Ong、Lai & Wang(2004)及黃齡逸(2004)定義

主觀規範

1. Ajzen(1985)提出理性行為理論時,定義「主觀規範」為:「個 人對於社會的壓力促使他去執行某種行為的認知。」

2. Liker & Sindi(1997)及Hu, Clark & Ma(2003)定義

知覺風險 Warkentin et al.(2002)、Gefen et al.(2002)及 Huang et al.(2004)

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