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壹、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旨在關注學習科技影響下的師生關係,了解現今學習科技的使用現況,

以及在學習科技進入之後,師生互動與權力運作的改變。然而,礙於資源、時間 與研究者能力的限制,致使研究範疇上仍有所侷限,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後續研究 作為參考。首先,就校外而言,由於科技是整個社會的潮流與變遷,學校為一社 會體系與機構,深受整個大社會環境之影響,因此,僅是透過教師與學生的想法 定是不足,故若現實條件許可下能與學生家長進行深度訪談,必定能使研究結果 更加完備。

校內而言,影響班級的運作與學習科技的推動,不僅僅只是教師與學生兩者有 所影響,學校的政策、行政人員、以及校長皆影響著學習科技在學校中的重要因 素,但是,只有在進入研究之初時,與教資中心的主任進行面對面初步了解,之 後礙於時間限制以及行政單位的考量,致使此研究對於行政方面的影響描述甚為 薄弱,此外,關於學習科技影響下的師生互動與關係之研究,大多都是以教師與

112

學生的訪談中得知,參與觀察與記錄的時間較為短促,且並非從一開始編班或入 學時進入觀察,因此,師生間的互動皆是彼此已達到共識與穩定情況。故對於後 續的研究者,建議能在學生新入學或是學期開始的階段進入研究現場,將研究時 間拉長、加重篇幅於探究學校脈絡、行政政策、家長背景等因素,勢必能加深研 究的深度。此外,本研究選取的科技學校為台北市學習科技的指標學校之一,整 體的學校氣氛、家長的背景、學生文化以及推動學習科技的政策等方面,皆與其 他學校有相當程度的不同,此外,研究者進入的行動班級為高年級的學習科技實 驗班,與其他不是所謂的實驗班級也有所區別。因此,提供後續研究者可考量更 多選取條件,以指標學校或非指標學校作比較,能更瞭解學習科技使用的現況,

或是選擇不同的班級作為探討,以利分析學習科技對於師生互動的影響力,或呈 現更不一樣的互動方式與內容。

貳、研究者省思

質性研究最有趣特殊之處在於,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研究者的成長背景 脈絡也影響其對於研究對象所發生的事件、選取之資料理解,因此,須藉由自我 不斷反省、思考,才得以察覺自己對於研究造成的限制與可能性。

一、反省自身的偏好與認知

在進駐現場之初,不可否認的,我對於學習科技有著美好的想像與期待,期待 著能看到大學教學觀摩時,每位教師們總能夠將科技工具信手捻來地輕鬆運用,

而學生也能夠每天都在如此的教育環境下,自動自發地學習且能夠如成人般適當 的運用學習科技建構知識、判斷資料,進行自主的學習,認為學習科技便是學習 最高層次,卻未清楚的考量到每個縣市發展的不同、各個學校的政策差異、課程 恰當性等因素,直至真正與教師深談且參與觀察後,才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認 知,隨著時間的拉長,也能夠更清楚看清運用學習科技不在乎將科技工具的功能

113

發揮最大,而是如何適當的運用學習科技提升學生的學習。

除此之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與動機影響的因素也很多,教師為重要關鍵之 一,使用科技工具進行學習,與學生自身的背景也與此有關,由於進入班級中時,

常常聽教師與學生提及某幾位學生的能力非常厲害,因此,導致較容易關注於那 幾位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沒有花太多心思在班上其他幾位特殊的學生,經過再三 閱讀文獻與朋友討論後,發現自己不應該擁有偏見,更不應該套入研究對象身上,

因此,在經過反省與思考之後,調整自己的步伐與記錄方式,搜集到更完善的資 料。

二、研究心境上的轉變

研究之初,抱著期待與焦慮的心情進行了研究,在進入研究現場時,對於自己初 為「研究者」的身份進入著實緊張,與學生之間的隔閡與不熟悉感讓我可以感受 到他們對我的敬畏與尊敬。對於學生而言,研究者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教師一樣,

因此,在一開始我也是戰戰兢兢的,總想著進入研究現場不需要和學生有太大的 互動,除此之外,帶著不切實際與成見的想法進入現場,使得自己無形之中處於 篩選資料的窘境,一心想證明自己的研究假設是正確的,忽略了研究的真正目的 不在於為了要證實自己的假設,更應該是將教育現場的情況真實地記錄,期望能 將教育現場與學術研究作連結。而在與同學討論、指導教授的帶領、及觀看文獻 後,發現自己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著實需要轉變自己的心態,漸漸地我融入行動 班級中的脈絡,與學生、教師互動進而產生信賴,發現更能從中了解研究對象的 真實想法,也不再害怕研究而將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從中能夠更深入地瞭解班 級的互動與運作。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