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四節 研究流程

下圖為本研究流程,先透過閱讀相關文獻資料,進而確定研究主題,接著進 一步蒐集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資料與文獻進而確定研究對象,最後以訪談以及觀 察蒐集,同期間持續不斷的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以幫助蒐集與分析資料,形成以 上的研究流程,而蒐集與觀察現場的資料亦與文獻有所呼應,再以觀察記錄來蒐 集更為有力的證據。

48

圖 3-2 研究流程圖

圖 3-2 為本研究流程圖,從以閱讀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構思,直到進入現場、

藉由訪談輔以觀察研究方式蒐集資料,整個研究流程詳細說明如下:

閱 讀 文 獻 資 料

確定研究主題

蒐集全國資訊融入教學以及台北市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資料

確定研究對象

進入研究現場

訪談並輔以觀察

資料整理與分析

撰寫論文 研究結果

49

壹、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到確定主題

本研究的構思源於大學時期曾頻繁的與學習科技接觸過,因此,在 2013 年 10 月與指導教授溝通與討論後,決定以大學甚為接觸的學習科技作為主題下去做 為延續,期間經過課堂學習、個人興趣以及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之後,再與指導教 授討論問題的可行性,最後決定以學習科技影響下的師生關係研究作為研究題目 進行研究。

貳、蒐集全國教育部以及台北市教育局的相關資料

教育部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相關政策與目標計畫,進而影響每個縣市的發展與 推動。台北市為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第一城市,再詳細的了解資訊融入教學在於 台灣的發展過程後,進而詳細的了解台北市的發展與推動政策。

當決定要以質性研究輔以問卷研究方式開始著手進行研究之後,2014 年期間 斷斷續續的初訪台北市大約三間小學,發現和研究者所預期的研究需求不同,同 期間,因為詳細的蒐集全國教育部以及台北市教育局資訊融入教學相關文件之後,

發現台北市有兩所重點資訊融入教學的示範優質學校,因此,決定放棄認識的在 校朋友,自行拜訪台北市資訊融入教學示範優質學校,並在初次探訪之後,決定 了科技學校(化名)為研究現場。

參、初訪研究現場

2014 年 12 月 31 號是第一次拜訪科技小學,該校位於捷運站附近,交通方便,

學校為台北市大校,教職員與師生眾多。

在進入資訊服務組的教室之後,與相約的教資中心主任互相介紹之後,進行 了第一次的訪談,初步了解學校的情況與學習科技相關政策運作,目前學校一到 五年級包含科任共有 9 輛推車的行動載具數量,亦即 9 位教師使用。英文科 2 位

50

教師、數學科 3 位教師、自然科 2 位教師、國語、社會與音樂各 1 位教師使用,

共計 9 位教師為實驗教師,由於線上學習系統 Monkeys 的開發與推廣,其他學校 的教師不愛使用學習科技,但是科技小學恰恰相反,教師的詢問度非常高,優點 在於簡單操作且即時回饋機制強,且因為尊重教師的教學專業自主權力,因此,

教師並不感到壓力與擔憂,行動載具的使用常常供不應求。而在教師的使用頻率 上,又以科任教師和導師有些許的差異,這部分將會在之後的研究做更深入的討 論。

肆、進入與退出研究現場

2015 年 4 月 25 號為第一次正式與行動班級導師訪談,訪談過後經過協調與 討論,最後決定在隔一周的 5 月 5 號當天進入行動班級現場觀察,每週頻率以週 一、二、四三個全天進入班級,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短期密集觀察。一開始進入研 究現場時,班上的學生視我為另一教師看待,因此,感受的出來他們對我有較大 的防備心,盡量表現出良好的一面,對我甚是禮貌與尊重,不太敢主動過來攀談 與交流,只敢遠遠觀望與觀察我,在發現這樣的情況後,我會主動與坐在我附近 的學生談話,慢慢地情況在第二個禮拜開始好轉,班上同學陸陸續續開始會與我 交流,甚至是下課時便會圍繞在我身邊打轉聊天,不斷提供我班上的訊息,此外,

在學校期間,利用導師空堂時皆會進行非正式的訪談,藉由觀察的資料與每一次 的談話為根據和延伸,進行更深入的問與答以真正了解教師的想法。

2015 年 5 月 28 號是我在小學的最後一天,原本以為離開的當天不會太難過,

沒想到收到學生的卡片與禮物後,回想一個月相處的轉變與種種,從一開始對彼 此的戰戰兢兢,直到後來學生總是習慣我的出現、喜愛與我聊天、對我透露各種 想法等等,一個月下來的相處和了解還是萬般不捨,導師也不斷邀請我未來有機 會要多多回學校看他們,班上往後許多校外教學的機會也熱情的邀請我參加,我

51

想,我不會忘記行動班級的導師與可愛的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