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根據瑞士信貸《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全球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自 2008 年 金融危機以來更加嚴重,本研究從該報告中擷取包含本國共 8 個國家與全球數值 做為參考比較,指出臺灣的財富分配居中等,臺灣的均富比率高,顯示臺灣成年 人口的財富有較高的中位數。

本研究主要貢獻在於:

一、國內自 1997 年後並無再有針對臺灣財富實際分配狀況的探討,而僅以所得 分配來分析貧富不均的問題,再經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比較後,可知所得分配並 無法明確顯示貧富問題。

二、不同於舊有文獻使用國富調查或是家庭收支調查來衡量家庭財富,而以遺產 申報資料取代對家庭的金融與非金融資產的抽樣,較有利於實證研究的進行。

第二節 研究建議

雖然所得與財富分別是流量與存量的概念,不過所得分配的不均度衡量同樣 可用在財富上。本研究因缺少年齡資料無法以被繼承人財產數額推算現存人口的 財富分配,最終僅以被繼承人作為研究樣本。此外存在大量樣本的遺產總額屬於 未顯示資料之情況,在資料處理時予以刪除下,將可能產生與實際情形略有出入,

亦為研究的限制。

根據《天下雜誌》549 期 (2014) 所提到,在所得分配上,多位研究所得分 配的專家都認為,家庭收支調查採用抽樣方式,容易因高所得受訪戶拒訪而調查 失真。國際目前的趨勢,已改用相對更具公信力的稅賦資料進行研究。然財政部 財政資訊中心在公布課稅所得分配時,卻註明由於未納入受政府移轉支出之各戶 所得、免稅所得及分離課稅所得等資料,因此申報核定資料並無法完整呈現所得 狀況,僅可供學術研究及租稅政策分析參考,不宜作為衡量所得差距之參考。在 兩者在比較基準不同及皆有其疏漏之處下,應以兩種方法進行估計後,同作為政 策參考之用。同樣地在財富分配上,一是針對家庭的房地產、金融資產負債與汽 機車資料進行抽樣調查,二是利用稅賦資料來推估財富分配。不過金融資產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取得之困難度高,甚至古董、字畫與土地等價格是難以評估。因此本研究建議政 府部門利用稅賦來探討貧富差距是較可行的。

各國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吹起了資產價格泡沫出現,不動產價格飆升,高所 得者以錢賺錢,加速財富分配不均程度的惡化。與他國比較下,臺灣財富分配不 均度屬中等,然看不見的隱藏財富究竟有多少?雖曾辦理了一次國富調查,但之 後關於調查的估算方式未獲共識,因此後續並未再公布財富分配統計,而無從知 曉臺灣近年的財富分配集中的情況。雖然本研究以政府的賦稅資料進行研究得知 財富分配不均度比所得分配不均度更高,尚無法一窺臺灣現存人口之財富分配不 均度的全貌。未來研究可進行的方向有:

一、本研究結果與瑞士信貸使用臺灣資產之估計值相似下,顯現稅賦資料有其參 考性,然遺產總額可能因生前財產規劃之逃稅與避稅行為而下降,因此對於被繼 承人在生前進行之贈與也須納入探討,以提高估計的準確性。

二、在最富者所持有財富比例上,臺灣前 1%、5%、10%與 20%的富人所持有總 財富的比例,在 2009 年遺產稅制上改採單一稅率後,並未使得最富有者擁有總 財富的比例提高,其原因是否是由於贈與稅之免稅額提高,有待後續研究者來探 究。

三、臺灣的所得分配狀況已在政府輔導就業、辦理各項福利措施以及強化租稅移 轉效果後獲得改善,而財富分配在本研究之結果發現近年的不均度雖有下降趨勢 但仍高,因此該如何改善仍必須探討。

四、在大家批評只增加受薪階級的所得稅下,行政院也在 2016 年 10 月宣布遺產 與贈與稅由單一稅率 10%,調整為 10%、15%與 20%的級距,且在 2017 年 5 月 12 日正式生效。此新稅制是否能夠增加稅收,並對於財富分配不均度與最富者 之財富持有比例能否降低而達到社會公平正義,將是未來需持續觀察的課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俊傑 (2012),「無尺度網路特性於財富分配之模擬─網路結構變化對財富分配 的影響」,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維凌 (1994),「國民財富累積、移轉與分配」,《主計月報》,78(4),38-47。

方竟曉 (201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公平的代價》讀後感」,《T&D 飛訊》,

186。

史迪格里茲 (2013),《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羅耀宗譯) ,

臺北:天下雜誌。(原著出版於 2012)

石曜合、陸怡蕙、黃芳玫、江文基 (2013),「解析臺灣農業家戶之所得不均度:

兼論非農業所得與農業家戶所得不均之關連」,《農業與經濟》,51,27-64。

李心慧 (2004),「由吉尼係數探討臺北市所得分配問題」,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 士論文。

李振宏 (200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解說」,《二十一世紀》,89,109-118。

李太龍、潘士遠(2014),「財富分配、社會階層結構和經濟績效-一個政治經濟學 模型」,《經濟論文叢刊》,43(3),405-451。

托瑪.皮凱提 (2014),《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詹文碩、陳以禮譯),臺北:衛城 出版。(原著出版於 2013)

安東尼‧阿特金森 (2015),《扭轉貧富不均》(吳書榆譯),臺北:天下文化。(原 著出版於 2015)

宋欽增 (1993),「從國富調查衡量家庭財富分配」,《主計月報》,75(3),6-14。

吳慧瑛 (1998),「家戶人口規模與所得分配 1976-1995」,《經濟論文》 ,26(1),19-50。

林秋發、黃美玲 (1994),「臺灣省所得收入者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屏東商專 學報》,2,19-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林建甫、彭思遠 (2014),「所得分配改善,也幫助財富分配調整」,國政評論。

洪偉倫 (2007),「婚姻地位對於財富不平等的影響與趨勢分析(1988~2005),國立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明皇、鄭文輝 (2009),「所得定義與均等值設定對經濟福利不均的測量影響」,

《經濟研究》,45(1),11-63。

陳芷苓 (2008),「臺灣各縣市所得分配不均對社會福利支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 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森隆 (2013),「臺灣各縣市所得稅有效稅率及其對所得分配的影響」,政治大學 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圈 (1997),「影響臺灣所得分配之因素的探討-兼論臺灣的財富分配」,中正 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寬 (2003),「基尼係數的研究文獻在過去八十年是如何拓展的」,《經濟學季刊》, 2(4)。

徐偉初 (2014),「臺灣租稅制度所得重分配之研究:2001-2011 之個體模擬分析」,

《財稅研究》,43(1),1-66。

唐正道、徐士勛、李紹瑋 (2012),「中國沿海及內陸城市的家戶特性變化對所得 分配與不均度之影響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季刊》,56(2),45-78。

曹添旺 (1996),「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試析─1980-1993」,《人文及 社會科學集刊》,8(2),181-219。

黃旭明 (1994),「防止貧富差距擴大之研究(上)」,《主計月報》,77(1),3-10。

黃建中 (1994),「十年來臺北市家庭所得、財富與生活品質變動之研究」,《主計 月報》,77(2),21-24。

傑佛瑞‧薩克斯 (2013),《文明的代價》(廖月娟譯),臺北:天下文化。(原著出 版於 2012)

鍾學義 (2005),「質疑《一種改進的 Gini 係數》」,《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鍾穎 (2010),「探究我國所得不均度對私人慈善均贈的影響」,政治大學財政研究 所碩士論文。

許聖章 (2007),「臺灣農業家戶所得分配與貿易自由化」,《農業經濟半年刊》,81,

93-119。

楊國濤 (2009),《中國西部農村貧困演進與分布研究》。

蔡鈺泰 (2001),「家庭收支調查制度、技術、分析方法及所得分配衡量方式」,行 政院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蔡文松 (2004),「財富分配之理論研析與實際-以臺灣國富調查為例」,政治大學 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懿慧 (2017),「遺產稅申報 留心五個錯誤」,聯合財經網。

謝博明 (2006),「臺灣家庭所得與住宅消費之分配與變動」,《住宅學報》,15(1),

59-78。

謝逸芝 (2010),「臺灣受雇者所得分配變動趨勢─相對分配法的初探」,臺北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雅惠 (2007),「臺灣社會保險所得重分配效果於不同城鄉間之影響」,國立政治 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邊裕淵 (1979),「臺灣所得分配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戴毓燕 (2000),「臺灣有偶婦女勞動供給對家庭勞動所得分配的影響」,淡江大學 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年國富統計報告》,行政院主計總處。

《泰爾指數與基尼係數的比較》,中國指數網。

《104 年度施政計畫》,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016 年國民幸福指數年報》,行政院主計總處。

《社論-行政院應支持辦理財富分配統計》,中時電子報。

《公共經濟學的先驅阿特金森去世》,壹讀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遺產贈與稅新制上路,累進三級制最高 20%》,HiNet 新聞網。

貳、西文部分

Atkinson, A. and A. J. Harrison (1978), “Distribution of Personal Wealth in Britain, 1923–197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Bauer, J. and Andrew Mason (1992),“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wealth in Japan,”

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38(4), 403-428.

Bouchaud, J. P. and Mezard, M. (2000), “Wealth condensation in a simple model of economy,”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82(3), 536-545.

Dickey, Heather (2001), “Regional Earnings Inequality in Great Britain: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Regional Studies, 35(7), 605-612.

Fei, J.C., G. Ranis and S.W.Y.Kuo (1979). “Growth with equity: the Taiwan ca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Gokhale, Jagadeesh, Laurence Kotlikoff, James Sefton, and Martin Weale (2001),

“Simula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wealth inequality via bequest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9(1), 93-128.

Global Wealth Report (2015), Credit Suisse.

Global Wealth Report (2016), Credit Suisse.

Heer, Burkhard (2001), “Wealth Distribution and Optimal Inheritance Taxation in Life-cycle Economies with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Journal of Economics, 103(3), 445-465.

Johnson, Barry W. and R. Louise Woodburn (1994), “The Estate Multiplier Technique:

Recent Improvements for 1989,” In Compendium of Federal Estate Tax and

Personal Wealth Studies, edited by Barry W. Johnso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reasury,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391-400.

Johnson, Barry W. (1998),“Updating Techniques for Estimating Wealth From Federa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Estate Tax Returns,”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Johnson, Barry, and Kevin Moore (2009), “Using the Tax Data to Estimate Wealth for Key Segments of the U.S. Population,” 2(6), Survey Practice.

Jao, Chih Chien (2000), “The Impact of Tax Revenue and Social Welfare Expenditur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5(1/2), 73-90.

James, B. Davies, and Anthony F. Shorrocks (2000),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1(11), 605-675.

Jacobs, Didier (2015), “Extreme Wealth is Not Merited,” Oxfam International.

Kim, Euijune (2003),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Korea,” 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33(3), 313-327.

Kopczuk, Wojciech (2015),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op Wealth Sha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9(1), 47-66.

Kopczuk, W. and E. Saez (2004), “Top Wealth Sha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6–2000:

Evidence from Estate Tax Returns,” National Tax Journal, 57(2), 445– 487.

Lampman, R. J. (1959), “Changes in the Share of Wealth Held by Top Wealth-Holders, 1922-1956,”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1(4), 379–392.

────── (1962), “The Share of Top Wealth-holders in National Wealth 1922–

1956,”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Lerman, D. L. and J. J. Mikesell (1988), “Rural and urban poverty: An income/net worth approach,”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7(4), 765–781.

Mallet, B. (1908), “A Method of Estimating Capital wealth from the Estate Duty Statistic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71(1), 65–101.

Mallet, B. and H. C. Strutt (1915), “The Multiplier and Capital Wealth,” Journal of th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78(4), 555–599.

McKinley, Terry, and Li Na Wang (1992), “Housing and wealth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3(2), 195–211.

Orton, Michael (2005), “Inequality and the Reform of a Regressive Local Tax: The Debate in the UK,” Social Policy and Society, 4(3), 251-258.

Piketty, Thomas and Emmanuel Saez (2006), “The Evolution of Top Incomes: A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2), 200-205.

Piketty, Thomas, Gilles Postel-Vinay and Jean-Laurent Rosenthal (2006), “Wealth Concentra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Paris and France, 1807-1994,”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1), 236-256.

Piketty T. and G. Zucman (2015), “Wealth and Inheritance in the Long Run.” Chap. 15 of 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Volume 2B, Atkinson, A. and F.

Bourguignon eds., Elsevier Publication.

Wealth Accumulation Life Cycle, Downing Street.

Stamp, J. C. (1919), “The Wealth and Income of the Chief Power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82(4), 441–507.

Smith, James D. and Stephen D. Franklin (1974), “The Concentration of Personal Wealth, 1922-1969,”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2), 162-167.

Silver, Jonathan, Eric Slud and Keiji Takamoto (2002), “Statistical Equilibrium Wealth Distributions in an Exchange Economy with Stochastic Preferenc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06(2), 417-435.

Stiglitz, Joseph E. & Illustrations by Stephen Doyle (2011), “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 Vanity Fair’s Hive.

Saez, Emmanuel, Gabriel Zucman (2016), “Wealth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1913: Evidence from Capitalized Income Tax Data,”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31(2), 519-578.

Turner, John D. (2010), “Wealth concentration in the European periphery: Ireland, 1858-2001,” Oxford Economic Papers, 62(4), 625-646.

Wolff, Edward N. (1994), “Trends in Household W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2-83 and 1983-89,”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40, 143-1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附錄一:財產乘數法

計算財富分配的方法共有三種:一是使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對消費者財務

計算財富分配的方法共有三種:一是使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對消費者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