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發現,進一步提出對教師、教育主管機關與後續研究的建議 如以下幾點。

壹、給教師層面的建議

一、參與社群發展互動共好力

十二年國教的素養導向教學已不似過往教學模式僅需備完自己的課程便足 以應付,單領域培育的師培體系讓現今的教師難以轉換教學模式,但透過教師 社群的參與可幫助彼此進行跨領域的課程教學時借助彼此的專業修改課程教學 中的盲點,並以夥伴關係相互激勵發展互動共好的改革力。

二、累積新知掌握課程改革力

累積新知不僅是為了面對此波的素養導向教學,更積極的是應對大環境的 變動,教師應當隨時準備好培育學生面對未來的知能,而非只教導當前社會與 教育政策所關注的課程知識。透過累積新知的習慣,教師得以掌握課程改革力 並以積極的層面去推動改革。

三、重塑觀點提升教師影響力

實踐新課綱會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教師常因課室教學與行政業務的繁忙 抗拒改變、甚至認為改革無效無用。簡菲莉(2019)認為當教師面對改革採取 消極的態度觀望不願動身嘗試,改革就會是一個假議題,只有教師願意去嘗試 行動時,改革才能轉換成可以處理的真議題。因此,面對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改 革教師應嘗試重塑自我觀點,讓消極觀望逐漸被積極行動取代,以逐步的嘗試 緩慢提升自我於課程改革中的影響力。

108

貳、給教育主管機關的相關建議 一、檢視計劃執行並回饋未來發展

本次研究發現培力計畫第一年執行期間,核心研究教師團隊曾遭遇時間規 劃衝突、地緣因素隔閡與團隊定位不明的挑戰,前兩者團隊以透過溝通協調與 團隊分工找到初步的解決辦法,培力計劃第二年的執行若希望培力新的教師團 隊仍可能再次陷入相同困境;團隊定位未明可能影響核心研究教師未來發展與 新成員的加入意願。因此未來執行可參考第一年經驗,計劃執行初期便進行時 間調配討論以確立共識與規範、嘗試以 5-6 人為限於團隊內部結成學習行動小 組,並擬定具體辦法協助核心研究教師的學習與發展,將過往經驗轉化成未來 執行的糧食。

二、善用計劃成果重塑三級輔導培力機制

我國目前三級輔導人力的培力機制仍多屬於政策宣導、或視當前教育政策 所需規劃相關培力,並沒有一個完整脈絡的培育機制。不論是中央輔導團或縣 市輔導團都可以說是處於教育系統中的教師領導者,《彈性素養課發計畫》在本 次研究中展現了透過觀念開展、政策轉譯與課程教學專業的三大主軸的架構培 力教師領導者具體影響力的發展脈絡。是故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參考計劃執行,

發展一個制式化的輔導人力培育機制。

三、結合核心教師經驗建立跨領域小組

跨領域素養的推行是當前教師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之一,然而我國目前除 了桃園市國教輔導團於 108 學年度成立自己的跨領域小組應對挑戰之外,其他 縣市甚至中央層級似乎尚未有一個正式的跨領域輔導人力機制。核心研究教師 是《彈性素養課發計畫》的種子教師,在實質運作上結合了跨領域專長的教師

109

共同學習並推動課綱實踐,教育主管機關可參考此經驗建立中央層級的跨領域 小組,協助教育體性跨領域課程教學的推動。

四、鼓勵教師承擔領導責任並發揮教師影響力

教師領導力的建立能為國家教育體系儲備發展動力,加拿大安大略省為了 學校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以提升教師品質的方式施行了教師學習力與領導力 計劃(Teacher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Program,TLLP),藉由經費上的支持與個 別導向式的輔導讓教師提出自己的教育行動方案,並藉由實踐的過程培育一位 願意承擔領導、嘗試新的教學策略、促進團隊參與及前進的教師領導者(陳佩 英、黃郁珊,2019)。我國則可參考相關概念,擬訂具體的教師領導力打造政 策,促進我國教師課室教學以外的實踐與影響。

參、給後續研究的相關建議

一、對計劃後續執行進行培力效益追蹤研究

本次研究範圍鎖定於《彈性素養課發計畫》執行的第一年,待到研究完成 時計劃已邁入第二年的執行期間。第二年的計劃執行除了接續的一期的培力課 程外、並培力第二團的中央輔導團核心研究教師,同時也會招募了幾個縣市團 隊一起進行培力;此外,計劃第一年的核心研究教師團隊也會協助後續團隊的 培力課程。若是能對後續的執行進行追蹤研究,相信能為教師社群與領導力的 擴散提出良好的研究成果。

二、針對輔導人力對學校教學現場的影響進行研究

本次研究是以中央輔導團於教學輔導體系中的特殊性,針對《彈性素養課 發計畫》如何培力教師領導者並實踐行動進行探究,並未進一步挖掘我國教學 輔導機制如何透過輔導人力實質走進學校教學現場並影響學生學習。若能建立

110

起學生學習與教學輔導體系的連結,將可為系統性的教師領導打下有力的支 持。

11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淑麗、莊念青、丁一顧(2016)。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之教師領導發展歷程之 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12(1),39-70。

四一〇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革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改 變。臺北市:時報。

江嘉杰(2014)。臺灣地區教師領導研究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0,1-25。

吳俊憲、黃政傑(2010)。中小學課程政策改革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的回顧與 前瞻。課程研究,5(2),47-62。

吳清山(2017)。教育名詞:系統領導。教育脈動,10,i1-1。

吳清山、林天祐(2008)。教師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3,136-137。

吳惠花(2013,11 月)。12 年國教的課程與教學輔導網絡建構現況與省思:以中 央輔導團國語文領域為例。發表於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主辦之教 育行政與政策學術研討會-教育政策與學校領導的理論與實踐議程,花蓮 縣。

李文富(2007)。教學輔導體系的再概念及其議題。研習資訊,24(5),6-17。

李文富(2008)。夥伴協作課程治理機制之研究—中央-地方課程與教學輔導體 系的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李俊湖(2007)。我國教學輔導體系與建議。研習資訊,24(5),43-50。

邱昭良譯(2016)。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原作者: Donella H. Meadows)。臺北市:經濟新潮社。

建構中央與地方教學輔導網絡實施方案(2013 年 6 月 27 日)。

夏林清(譯)(2000)。Chris Agyris, Robert Putam, & Diana McLain Smith 著。行動科學(Action Science)。臺北市:遠流出版。

112

秦葆琦(2008)。從省輔導團到中央輔導團—落實「家」的感覺。研習資訊,25

(1),97-100。

高強華(1998)。創造地方教育輔導的新境界。中等教育,49 (4),46-5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2019 年 7 月 20 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19,c1179-1.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編)(2003)。傳習與轉運──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 校教師研習會紀念專書。臺北縣:作者。

張文權、范熾文(2018)。國民小學教師績效責任領導量表之發展與運用。課程 與教學季刊,21(2),169-198。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因應。教科 書研究,3(1),1-40。

張素貞(2005)。探討教育行政機關辦理地方教育輔導工作之策略與挑戰—以中 央層級為例。文輯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主編),地方教育輔導 工作回顧與展望(頁 63-82)。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素貞(2006)。國民教育輔導團對中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及其作法之研究。

發表於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辦之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台中 市。

張素貞、王文科(2007)。九年一貫課程深耕種子教師專業能力與服務效能之研 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理論與實踐學刊,16,23-60。

張素貞、吳俊傑(2011)。從「深耕」到「精進」—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機 制之推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8,101-124。

張德銳(2010)。喚醒沈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學報,42(2),81-110。

113

張德銳、李文富、丁一顧(2012)。中央及縣市課程與教學輔導人才核心能力指 標與培力課程內涵研究。載於吳清山(主編),建構臺灣課程與教學推動網 絡 2010(頁 171-205)。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德銳、林偉人(2018)。以教師領導促進素養導向教學的發展。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7(4),130-135。

張德銳、張素偵(2018)。臺北市國中教學輔導教師之教師領導成效與困境之個 案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3,1-45。

張繼寧(2011)。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輔導體系。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19。2019 年 7 月 23 日,取自 https://tted.cher.ntnu.edu.tw/?p=391

教育部(2003)。教育部 93 年度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劃。臺北市:作 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無日期)。教育大事年表。2019 年 7 月 1 日,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worldhistory.asp?YearStart=41&YearEnd=5 0&page=5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設置及運作要點

(2017 年 10 月 18 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辦理直轄市縣(市)課程與教學輔導人才培育及認證作 業要點(2014 年 8 月 4 日)。

郭騰展(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學校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陳宏彰(2019)。英國系統領導培育與專業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台灣教育,

716,45-5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

114

陳伯璋、李文富(2009)。課程與教學輔導體系的建構背景與推動現況。研習資 訊,26(3),1-4。

陳佩英(2008)。教師領導之興起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1,41-57。

陳佩英(2008)。教師領導之興起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1,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