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故事的設計:如何說「我」的故事?

第二章 行動:說「我」故事的方法

第一節 研究/故事的設計:如何說「我」的故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行動:說「我」故事的方法

王增勇(2005):「故事雖然溫柔,影響卻是深遠,因為它不僅改變我們的認 知,更改變我們認識世界的感性結構,而且這個改變是會從我們自己開始,

改變自己其實才是最困難的。說故事是危險的,因為你無法預知開始說之後,

你會說出的內容是否你原先所期待的,但也因為危險,所以才讓說故事具有 創造自我的可能。說故事是有致命吸引力的,因為他會召喚其他人現身。問 題是,我們準備好要一同冒險了嗎?」

行文至此,我已非常確定我要說一則「我」寫不出論文的故事。但,我究竟 該如何有條有理的連續開展、梳爬「我」寫不出論文的斷裂摺皺?又能透過書寫 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個人的問題與社會體制連結在一起,鋪陳出具備「深描詮釋」

的書寫架構,完成兼具歷史、人類學及批判想像的文本(鄒川雄,2005),簡明 扼要、不拖泥帶水的把故事說通、說透,以及符合說故事於學術研究層次上的規 範與倫理,避免內文僅流於個人自戀的呢喃囈語,從而讓我的故事對於社會工作 知識、學理的累積也能有所貢獻呢?對此,我接下來將依序交代我的研究/故事 的設計(研究/說故事的架構、研究/說故事的方法取向)、資料收集和記錄、

分析的方式,清楚說明說我將如何敘說、書寫「我」寫不出論文的故事。

第一節 研究/故事的設計:如何說「我」的故事?

由於這是一篇以「我」為主角的研究,所以「我」毫無疑問的是本研究的研 究工具和最重要文本素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於「我」的探尋和追問,加 拿大社會工作學者 Chambon 就曾援引 Foucault 的哲學思想,指出社會工作對於

「我」的定義不應是問題的起點,相反的,「我」是必須藉由探索才能到達的終 點,因為「我」並非無中生有的自然產物,而是在一連串事件、環境流變得動態 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結晶,所以我們應把「我」和歷史流變、建構的過程聯繫在一 起(官晨怡譯,2005)。因此,我的故事內容將不是僅只交代「我是誰?」,而是 還需要清楚交代「我,何以為我?」的生成經過。而這也就如女性主義者的名言:

「個人的都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Dominelli,2002),或如 Foucaul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和 Bakhtin 等解構主義者也都曾指出人們外顯的身體形貌和日常的生活經驗,無 疑都是經由社會、文化、歷史、父權……等諸多霸權一連串交織共構的故事文本

(黃心雅,2009)。換言之,人的身體,即是人們體現、發生一系列復雜關係的 社會場域(Turner,1980),這使得個人的身體和日常生活必然是人們破除、解 放自我的虛假意識,體現自我存在過程中必經的殺戮戰場,更揭示了「自我現身 的形式」和「生成自我的生活環境與社會/歷史脈絡」皆是我接下來不得不仔細 探查、處理的重要議題。

承上所述,為能不斷重新認識、理解、詮釋及超越「我」寫不出論文的問題 全貌,我後續敘說、書寫的範疇都將不免俗的先以「我是誰?」(我所扮演的社 會角色)為故事的發端,接著再循序以「我,何以為我?」(形塑社會角色的田 野)為故事的經緯,交互構築出我描繪故事和進行詮釋循環的基調。是故,我對 於研究/說故事的架構、研究/說故事的方法取向之構思,茲敘述如下:

壹、 研究/說故事的架構:「我,何以是寫不出論文的我」的詮釋循環

就如蔡培元(2008)說「胖子」是他這輩子最勾勾纏的對象,反觀在「我」

寫不出論文的故事裡,我最先連想到跟我有最密切、直接關係的社會角色,除了 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大概不外乎是午夜時分裡諸多有關於「獨生子」和「科 大社工」的纏身惡夢。然而,考慮到上述的命名可能無法讓讀者立即感受到故事 的特殊性、豐富性及其相對應的田野位置。於是,為了改善這個問題,讓角色的 命名能更貼近真實世界的「我」一些,我因而決定實際依據我原生家庭的階級位 置和我投入社會工作專業的歷程,重新為角色名稱標示出相對應的田野位置,以 及安排後續的論文章節,還有著手收集有關於以上幾個社會角色的他者回應(如 家人、師長、同學、朋友、對於我研究/故事有興趣的關係人)和相關的文獻資 料,同時也開始試著描繪我研究/說故事的詮釋循環圖(如下頁圖 2-1)。

基於以上的種種想法,我的研究場域最後係定調由:我是「勞動家庭的獨生 子」、我大學時是「科大社工/轉學生」、我現在是「政大社工所研究生/科大社 工」等三個主要的社會角色來共構編織出「我」寫不出論文的生命故事和社會/

歷史脈絡。其中,我之所以會特別選用「科大社工/轉學生」、「政大社工所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科大社工」呈現的用意是希望能夠傳達給讀者們某種身處於「少數、邊緣」

的矛盾主體位置/意象,只因我一直自認是個「不太一樣」的社工人。例如,若 以我「專業社會化」的親身經驗來看,我算是一位半路出家的社工,更是一名同 時擁有多重、矛盾血統的「雜種社工」,因為我是社會替代役退伍後才以五專電 子科的學歷,透過插大轉學考進入台中霧峰的私立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成 為技職體系的科大社工裡極少數的轉學生;大學畢業後,我接著來到了台北文山 貓空的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成為高教體系知名系所的社會工作研究生,

但這時候我卻又一次發現,除了非本科系的同學之外,在同是本科系的同學裡,

僅有我是來自技職體系的科大社工。

總結上述,「我」故事的發生背景即是我勞動家庭的出身,以及特殊的專業 社會化歷程,再加上社群、學界迄今依然缺乏貼近於我個人經驗解釋性文獻的交 界處,這讓我研究/說故事的架構重點和問題核心,接下來將有很大一部分會刻 意著重在持續不斷的交待、呈現及重新觀看、釐清、回應「我」投入社會工作專 業後一直和別人「不太一樣」的「少數、邊緣」狀態,以及處理「我」因為和別

「不太一樣」而生的差異、緊張、矛盾及衝突的相關議題。為此,我敘說、書寫 多重自我(multiple selves)的故事之目的,即是期待能在研究/說故事的過程 中辨識、釐清上述問題成因的系譜軌跡,並同步指出其所對應的社會/歷史脈絡

-社會工作專業的結構性問題-藉此完整構築出一個能讓我同步對内反思自我、

對外參照社群和社會整體,清楚說明「我,何以是寫不出論文的我」的詮釋循環,

協助自己逐步超克(overcoming)被各式社會關係層層建構、包裹的虛假意識,

如願通達另一種「我,何以為現在的我」生命實相的解放路徑。

貳、 研究/說故事的方法取向:自我民族誌9

當我擬定好我的研究/說故事架構後,我便開始思索我該採取何種「方法」

來敘說、書寫「我」的故事。而先前在翻閱一系列有關於說故事方法的期刊論文 時,我注意到何粵東(2005)日前曾整理出目前投身說故事行列的各家學者在說

9 國內目前將自我民族誌相關資料整理最詳細的應該是何粵東(2009)的博士論文;另外若要對 於自我民族誌整體的歷史發展系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我認為除 Reed-Danahay (1997)

之外,也可參閱 Smith-Sullivan(2008)的《The autoethnographic call: Current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futures》,其清楚呈現了自我民族誌發展至今的演變與傳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故事研究的方法取向大致可分為:個人經驗法(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自 傳(autobiography)、自我民族誌(autoethnography)、書寫(writing)等幾種方 法類型。於是,我簡單比對各路學者的介紹和我研究/說故事的架構後,我認為 最適合我的說故事方法取向是自我民族誌。

一、自我民族誌的歷史與定義:起源、分歧及初步共識

自我民族誌,係源自於 1980 年代社會科學在後現代(postmodern)思潮衝擊 下引發「再現的危機」(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期間,經由傳統民族誌衍生而 來的一支質性/說故事研究方法(Ellis & Bochner, 2000;Wall, 2006),其通常同 時指涉「自我」於民族誌和自傳的敘說、書寫研究,是「自我於社會脈絡下的自 我敘事,它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文本」(Reed-Danahay, 1997:9),亦時常被人 們視為一種挑戰既有的人我界線和研究常規(Spry, 2001),企圖促進政治、社會 正義及社會意識行動變革的研究方法(Adams & Jones, 2008)。

通常而言,自我民族誌鼓勵研究者實際依據個人經歷和現實處境的變化,隨 時變動、調整及挪移研究/說故事的位置,自行決定研究是針對何人(who)、

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研究者不一定要全盤接受既有研究 體制(學術規範)、資源(金錢)、個人所在環境的限制(Ellis & Bochner, 2011),

以求能夠形塑出更具彈性、積極及營造與社會環境互為主體的研究氛圍;不過,

這卻也造就了自我民族誌即使發展至今已近乎三十餘年,目前眾多學者對於自我 民族誌的操作定義卻仍存有諸多歧異的現況。

如 Ellis & Bochner(2000:742)認為自我民族誌是:「自我有意識的探索、

反思內在的影響,讓人可以參與文化描述的自傳式研究,而此描述是經由語言、

歷史及民族誌調交互和而成的」,而 Eills(2004)後來也更進一步明確指出自我 民族誌的書寫內容必須同時兼備「『自我』(auto)是指個人的經驗;『民族』(ethno)

則是為了瞭解文化的體驗;『誌』(graphy)是一描述和系統的分析」,否則就無 法被視為是自我民族誌;相對於前者,Heewon(2007)指出自我民族誌是「民 族誌」與「個人自傳」的融合體,是一以民族誌為主,自傳為輔,勘查、連繫個 體與他者社會文化關係的研究方法,因而略為有別於其他說故事的著作,如一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的自傳、回憶錄、期刊,其定義明顯較強調「民族誌」,而非前者所說的「自

性的自傳、回憶錄、期刊,其定義明顯較強調「民族誌」,而非前者所說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