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研究者教師專業成長

研究者在一年多的合作行動研究與小組成員共同開發教學模組的過 程當中,互相觀摩學習,透過小組成員的討論及自我的省思與檢討,經過 多次的修正之後,促進研究者在知識,專業知能及信念上有的進步。讓研 究者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增進自己的專業能力。

壹、專業知識的成長

一、增進學科知識

研究者本身雖然對生態有興趣,但多偏向於昆蟲與鳥類生態的認識,

對於植物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而在校園裡一眼望去最明顯的就是植物,

但由於校園植物缺乏標示,所以對一些常見的植物尚能夠說出植物名稱,

但對一些平常沒有注意到的植物,通常不知道它的名稱及相關知識。在這 次教學研究進行模組教學之前,為了對校園的生態系進行了解,除了查閱 相關的圖鑑說明之外,更向鄰近學校的保育中心研究員請教相關的問題:

教學設計完成了,要在學校實施試驗教學,雖然自己擔任 四年級的自然與科技課程,但校園的生態豐富,自己在植物方 面的知識比較缺乏,想到學校隔壁的保育中心有許多動植物專 家,應該事先向他們請教,避免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被問倒了。

(LC920412)

經過了研究者自己的進修與保育中心研究員的指導之後,研究在對校 園的生態環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上起課比較有信心,對學生的問題比較 能夠清晰的說明,幫助學生認識校園生態,S 老師在研究手札提到:

上課時,L 老師(研究者)介紹了好多生態。也澄清了許 多觀念,例如蝴蝶幼蟲和成蟲吃不同的食物,以蘇鐵小灰蝶為 例:幼蟲吃蘇鐵,長大就吸花蜜,樺斑蝶幼蟲的主食和蘇鐵小 灰蝶幼蟲又不同,牠們是吃馬利筋的葉子。

(SD920415)

二、體驗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

在發展教學模組的過程之中,研究者負責主導視覺藝術融入之課程設 計,製作有關自然生態上課簡報、攝影解說等,除了協助撰寫教材內容及 架構外,還完成了教學設計、學生活動學習單,到最後小組合作完成「學 習錦囊」。這些一系列課程發展,對研究者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活動,因 為以前所學得教案編寫,頂多參考教科書的教師手冊,把課程內容依樣畫 葫蘆寫在教案中,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去思考,也就沒有按照學校本位的考 量去重新設計教學內容: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教育部配發一些有關統整課程方法 的書籍,教導老師學習如何去統整課程內容,雖然裡面介紹不 少種理論與模式,但是沒有實際去設計,實在無法了解其中的 奧秘。

(LC920315)

研究者首先從蒐集文獻著手,從文獻的閱讀中去了解各種統整課程設 計模式、要點以及統整課程設計步驟,進而學習如何去編輯教材,在實際

的操作中學習,將這些相關的理論轉化為實際的課程設計。而在教授的指 導,以及全組和小組會議的討論中。研究夥伴、學長姐提供相關的課程發 展經驗與心得,讓研究者在課程發展的過程中,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減 少了許多不必要錯誤與摸索時間。

三、實施統整教學

研究者在教學模組課程設計的行動研究中,擔任兩次試驗教學,而本 教學模組的設計是一個主題統整的教學,所以在教學當中不只是要具備學 科知識,還要具備學科教學知識才能應付教學所需,所以,Shulman(1987)

指出:「學科教學知識與學科知識息息相關,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的興趣和 程度後,選擇適當的教學法,引導學生確實理解整個教學活動」。

研究者在整個探究教學當中,以校園自然生態之美為主軸,將「美」

統整在教學當中。如:觀察校園要用心觀察校園中動、植物之美及其關係、

指導學生利用數位相機拍下校園生態之美、美展作品要將自己最美的照片 結合語文表達出來等,讓學生在一個主軸下,發揮自己的能力,充分的學 習。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增進了統整教學的知識。

貳、教師能力方面

一、教學能力的成長

教學模組在設計之初,小組討論後決定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之一,雖 然自己有多年的實務經驗,但是面對剛接觸的教學模組的教學方式,還是 有點擔心,畢竟這個教學模組統整三個領域課程,加上要運用一些筆記型 電腦、單槍投影機、數位相機等教學媒體來實施教學,在教學準備及教學 策略上,必須嘗試不同的方式,才能引導學生從事探究教學。所以研究者 嘗試改變教學方法,結合科技媒體教學及探究教學方式,讓自己在試驗教 學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增進教學活動設計能力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教師不再只是教科書的執行者,應該轉換成 課程的設計者,可以針對學校週遭的環境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童從認識自 己的生活環境中,發現生活中原來也是那麼多采多姿,有那麼多的知識值 得去探究學習。本研究從「校園自然生態之美」著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 出發,對學生而言是自然又有趣的學習方式。研究者親身體驗整個課程的 設計過程,從教學活動的編寫到試教精緻化的修改過程,期間經過小組成 員多次的討論與修正,研究者在教學活動設計能力有長足的進步,對編寫 教學活動設計更具信心。

三、提升合作行動研究的能力

本教學模組設計是經由合作行動研究共同開發完成,研究者為研究小 組成員之一,而行動研究最主要目的是要解決問題,從不斷的試驗、反省 和修正中改進教學設計,因此在過程之中,必須結合眾人的力量,透過彼 此的分享與討論,建立有效的組織團隊,每個成員的任何意見都是進步的 動力,只有在大家互相激勵學習中,才能促進專業能力的成長。

在黃鴻博教授所領導的組織團隊當中,可以看見每個小組的分工精 細,有效率的進行各項研究規劃,成員之間互相分享心得,提供寶貴的經 驗,讓我們這些後輩能夠從中學習,減少摸索的時間。

黃教授:組成小組研究的目的在相互合作協助。在與他人 合作的過程中,一方面在幫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有收益,在 對別人的建議與指導時,自己的收穫才是最大。

(OA920125)

所以,在學習型組織當中,研究者身歷其境,從專業性的對話和 與成員的合作學習中,獲益良多,讓自己得到專業知識的成長。

參、信念方面

一、強化教師能力信念

研究者在還未參加教學模組發展團隊之前,教學主要還是以教科書標 準,認為教師自己編寫教學設計比較麻煩,而且的能力尚有不及之處。當 在全組的會議當中,看到其他小組成員所設計的教材,除了內容豐富實用 之外,編輯也相當美觀,不禁為之讚嘆,原來課程設計也可以自己來。

在一年多的研究設計中,經過多次的試教與討論,研究小組也完成了

「校園自生態之美」的教學設計,讓研究者建立設計教材的信心。

教師在教學之中都會遇到問題,如何行動去改變自己的教學,讓自己 的教學更進步呢?研究者在教學反省中,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及設計不斷的 檢討改進,修正教學,在這過程中體會了教師行動研究的重要,發現教學 研究可以從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做起,秉持「教師即研究者」的信念,來達 成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改變視覺藝術(攝影)融入教學的信念

研究者在小組決定以「視覺藝術」(攝影)融入教學模組的設計之後,

也思考要如何將攝影呈現在科學活動之中,在研究者的觀念裡,自然與生 活科技教科書中有很多的圖片,是不是利用一些攝影照片放在教學之中,

就可以達成融入的效果?在全組會議之中經過黃鴻博教授的指點,有了更 深的體會:

以前的科學比較不重視情意部分,你們可以朝這個方向去做

,你們還可以讓學生操作數位相機去拍攝校園生態,這樣子就可 以利用科技的部分,在讓學生把拍攝到的東西結合文學呈現出來。

(OA920104)

原本科學追求真,藝術追求美,用攝影的真實性來呈現自然 生態的美,應該可以激發學生欣賞自然之美,幫助他們體驗自己 生活的生態環境。

(LC920130)

因此研究者覺得視覺藝術(攝影)的應用,可以用科學之美當核心,

讓學生在科學的探索歷程中,注重欣賞與表達能力,產生與美感的連結,

達到情意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