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本研究在黃鴻博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合作行動研究方式,共同開發四 年級「校園自然生態之美」的教學模組,共計十三節(附錄一),期間經 過不斷的試教、反省、修正,並以「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為主軸,以探 究教學法為教學策略,是語文領域和藝術與人文領域融入自然生活科技領 域的主題統整課程,教學對象為4 年級,共有 13 節課。

壹、研究流程:

試教階段

D 教師 第一次試教 研究者 第二次試教 D 老師 第三次試教 研究者 第四次試教 研究動機

確定研究主題

形成研究目的、問題

教學模組構思

教學活動設計

分析、解釋資料

資料整理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圖3-3-1 研究流程圖

研究者省思與成長

加入研究小組

教學模組討論修正

蒐 集 各 項 資 料 文獻探討

貳、研究進度

第四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採質的研究的方式,從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中蒐集資 料。而質的研究,包括三種資料的蒐集:(一)深度(in-depth)、開放式的 訪談(open-ended interview)、(二)、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以及(三)

書面文件等(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以下就本研究歷程的資料蒐集 和資料整理分析方式,分述如下:

壹、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蒐集的資料包括訪談、教學觀察和各項相關文件的蒐集 一、訪談

「訪談是溝通,其目的在得知觀點、解釋和賦予意義以對情境有更多的瞭 解。而詢問(口頭或書面)較其他方法提供了更直接的管道去瞭解學生的 行為意義。」(夏林清譯,1997)。

本研究的訪談主要是要瞭解試教老師對教學模組課程教學中的感 受,以及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的收穫及感想。以作為研究者反思檢討 及修正課程的依據。而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和情境,採取兩種不同方式的 訪談:

(一)正式、半結構化訪談

在模組試教之後,研究者依擬好的大綱(附錄四)對擔任第一、三次 試教的教師(D 師)進行訪談,了解視覺藝術融入教學所遇到的困難、學 生的學習情形及對教學活動設計的建議。另外在試教結束後依訪談大綱

(附錄五)訪談試教班級學生,轉譯為文字稿(附錄六)對視覺藝術(攝 影)融入教學的感想、拍攝作品及製作美展作品的問題,如何去解決所遇 到的困難,也訪談青山國小二位級任教師對這次教學的看法,訪談時錄 音,再轉錄為文字稿以作為分析之用。共計訪談 D 老師二次;級任老師二

次;S 老師一次,各班試教學生則以小組(約三至四人)訪談形式,分別 在教學活動結束後,利用午休時間隨機抽學生到空教室進行訪談進行,共 計進行六次。

(二)非正式訪談:

在模組開發、試教、檢討期間,研究者會對研究夥伴、試教老師根據 特定或不特定的問題,晤談時不拘形式。所以沒有進行錄音,通常是在瞭 解當時小組成員、試教教師、學生對模組的看法,研究者在訪談後儘速將 訪談內容紀錄下來。

二、觀察

研究者在進行現場研究當中,因擔任試教工作及觀察工作雙重角色,

兼具「觀察的參與者」(observation as participant )的身分及「參與者觀察」

(participant as observer)。研究者除了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及在教學之 中所遇到的問題之外,也要擔任觀察紀錄試教現場個種情形。以便日後作 為分析教學活動情況的依據。而在試教進行中同時進行錄音和錄影,取得 實際教學情形的全貌,以便作為教學檢討、分析教學成效。

三、文件資料的蒐集與編碼

方案紀錄和文件具有雙重目的:1.他們是方案決定和背景,或者活動 和歷程的基本資訊和來源;2.他們可以使評鑑者弄清楚哪些透過更直接的 觀察和訪談所要提出的重要問題(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本研究所 蒐集的資料,包括

(一)會議記錄:全組會議記錄(附錄三)以及小組會議記錄(附錄二), 作為日後資料分析之參考。

(二)研究手札:在研究進行期間,研究者之發現、心得與感想的不定 期札記,作為日後分析的重要依據。

(三)教學觀察日誌:研究者按照格式填寫教學觀察日誌(附錄八)。

(四)教學日誌:研究者針對教學過程與內容作檢討的紀錄(附錄七)。

質性研究的資料來源相當廣泛,研究者將資料分為錄音(會議錄音、

訪談錄音)、錄影(教學錄影)、相關文件(教學日誌、觀察日誌、訪談紀 錄)等三種資料,在依序整理,摘錄重點分門別類建立資料冊,以便資料 脈絡分明,方便搜尋資料。

一 般 質 性 資 料 的 分 析 是 透 過 三 角 校 正 (triangulation)的 策 略 進 行 分 析 , Patton 指 出 三 角 校 正 有 四 種 形 式 : (1)方 法 (methods) 三 角 校 正 、 (2)來 源 (sources)三 角 校 正 、 (3)分 析 者 (analyst)三 角 校 正 , 以 及 (4)理 論 -觀 點 (theory-perspective)三 角 校 正 (引自黃鴻 博,1998)。 採 用 多 種 觀 點 去 分 析 資 料 可 以 降 低 研 究 者 的 偏 見 。 在質性的研究歷程中,為了確保研究的效度及信度,研究者在資料的 蒐集整理當中,透過三角校正、持續比較等方式來分析資料。

一、三角校正法(triangulation):

三角校正法可以提供一個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審視研究問題與個別件 的方法,而能讓研究者從其中獲得對於問題與事件更周延的看法與學習

(黃鴻博,1998)。本研究採用

(一)方法(methhods)的三角校正:

以訪談、觀察等不同的方法來檢驗研究發現的一致性。研究者透過教 師訪談、學生訪談、教學反思日誌、研究手札、教學觀察日誌和學生作品 等多種資料相互比對校正;

(二)來源(sources)的三角校正:

本教學模組在兩所學校四個班級試教,各種資料蒐集的方法都有四次 的比較校正機會,可透過教師訪談、四個教學班級的學生訪談,了解問題。

(三)分析者(analyst)的三角校正:

研究小組雖然各有不同的研究主題,在試教教學時,研究成員將觀察 紀錄,訪談資料,教學檢討資料等,透過彼此的密切合作與分享,建立共 同的資料庫,將資料相互交流,彼此分享夥伴們的想法和看法。

二、持續比較法(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

目的在於從資料的歸納發展理論和建構理論(黃瑞琴,1996)。研究 者必須在研究的過程的資料分析中,釐清研究者所處的情境、瞭解所要解 決的問題,依照研究者所秉持的理論和信念,行成行動方案,透過反思與 比較的過程,檢視問題解決的情形,建構發展理論。再接續下一步行動。

在這持續的過程中,每一次獲得的資料,都是下一次行動的參考。讓研究 者更清晰整個研究問題的脈絡與問題解決的歷程。

第五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最終目的,在於透過合作行動研究,能帶給教師專業知能的成 長。因此在研究倫理的積極面,是希望所有參與研究人員,都能在研究過 程中,獲得成長與喜樂。而在消極面則盡量減少因為研究所帶來的負面影 響(塗文忠,2003)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倫理的考量為:

一、告知原則: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前,應先徵求學校的同意,並且告知試 教班級的導師及家長有關研究目的及資料的用途。

二、同意原則:研究者有責任與義務確保每一位研究對象在研究進行過程 中,不會受到生理與心理的傷害,包括身體受傷、長期不 愉快或恐懼等(林天佑,2001),所以在訪談與教學時的 錄音錄影必須徵求教師同意,並將錄音錄影的文字轉錄 檔、研究結果分析提供給試教教師參考,並請試教教師提 供意見修正課程。

三、保護原則:進行研究時要遵守匿名及私密性原則,所以對試教學校、

班級、學生、研究夥伴與研究小組成員均採化名。

四、互惠原則:與小組成員共享文獻、資料和一起分享研究成果,並相互 協助、共同解決教學和研究的難題。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視覺藝術」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統整 課程,透過小組合作行動研究的方式共同開發教學模組,讓學生藉由視覺 藝術(攝影)的運用及學習創作中的表現,將觀察到校園自然生態之美展 現出來,除了增進學生對自然觀察的注意力之外,也期望能培養學生藝術 的人文素養,建立關懷自然環境的心。

在整個研究過程當中,研究者與小組成員經過不斷的討論與省思,以 及從實際的教學當中觀察、訪談學生的反應。作為研究者自我省思與改進 教學的參考。精進自我的教學技巧。課程發展經試驗性教學、觀察、討論、

省思,進行三次修正,才完成本教學模組統整課程設計。本章將根據觀察、

訪談與文件等資料蒐集的方式,進行整理與分析,將本研究之歷程與結果 呈現出來。全章共分四節:

第一節「視覺藝術」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設計 第二節 教學模組設計遭遇的問題與因應之探討

第三節 視覺藝術(攝影)融入教學的成果分析 第四節 研究者教師專業成長

第一節 「視覺藝術」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

統整課程設計

本節先介紹「校園自然生態之美」教學模組設計特色與成果、課程教 材分析,再探討教學模組設計精緻化的歷程,最後說明教學模組在實際教 學中實施的結果。

壹、教學模組設計特色與成果

一、課程設計的特色

(一)主題探索導向的統整模式

本研究採用主題探索導向的統整模式,以「校園自然生態之美」為主 題。結合「自然與生活科技」、「國語文」、「藝術與人文」三個領域課程,

整個教學模組以視覺藝術(攝影)為中心,以自然之美貫穿整個活動,指 導學生從每天所生活的校園當中,進行觀察與探索的活動,合作進行專題 研究,實際拍攝與發表美展作品,在這些活動之中引導學生欣賞與體會「校 園自然生態之美」,其主題與三領域之架構圖如下圖 4-1-1:

圖 4-1-1 主題探索導向統整模式架構圖

本研究結合研究小組成員的專長與興趣,共同研究主題統整的範圍,

由於研究者本身具有攝影專長,D 師與 K 師具「語文」專長與興趣,J 師

由於研究者本身具有攝影專長,D 師與 K 師具「語文」專長與興趣,J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