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部八十七年九月頒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明確 指出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目標,希望透過七大領域的學習,培養現代國民所 應有的十大基本能力(教育部,2001a),並且明示「學習領域之實施,應 掌握統整之精神」學校可以自主安排課程,教師可以自主發展課程。本研 究主要為了能對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實作做一結合。以下共分為四節來論 述:第一節主要探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本研究的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閳釋本研究重要相關名詞;第四節則對本研究的限制提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

在教育部公佈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指出「跨世紀 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 國際情勢,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教育部,2001a)

以往我國的課程在中央集權、學科本位、精英導向的體制下已「課程 標準化」!教學才是教師的專業發展重心,老師也失去課程設計的動機與 能力(黃政傑,1996),長久以來學校教師都依照食譜式的部編課程教學,

沒有充分發揮專業自主的教學。此種由上而下的課程發展也遭受許多批評:

第一,課程發展不能滿足個別學校的特殊需要。其次,在中央控制教育政 策的情況下,課程發展並不屬於教師的專業活動範圍,因此忽略教師主動 的角色地位(林佩璇,2000)。而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改變了學校教育方 式,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理念有:建立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發展課程統 整的學習領域,增加空白課程的學習空間、提升能力本位的生活學習、發

揮績效責任的評估精神等五項(陳伯璋,1999)。加上新的課程綱要也賦 予學校和教師許多彈性和自主性,教師專業自主權逐漸獲得重視,教師在 教學上有更多的揮灑空間,相對的教學責任也更重了。在這種時代的教育 潮流下,教師必須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並充分運用自己教學的專業性, 才能使學生達到有效的學習,達到培養學生具有「帶著走的能力」。 二、科學教育的趨勢

為了因應二十一世紀,資訊改變那麼快速,那麼豐富,科技變化如此

迅速,幅度又大,社會、政治、經濟種種因素都在改變,我們亟需考慮如 何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科技素養、數學素養,以至於讓他們能 應付這樣的新局面(郭重吉,1998)。從這趨勢來看,學生的學習不光只 是死記死背,而是要透過思考學會如何去學習。更要結合現今新科技的發 展,運用電腦科技、網際網路等,才能追上社會的腳步。美國科學教育規 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認為科學教育的目標在培育科學 素養的公民,在科學課程的內容上應強調:(1)理解科學概念和發展探究 能力(2)在探究、技術和社會脈絡中學習科學,並應學習科學史與本質

(3)統整所有科學內容(4)學習基本科學概念(5)試探就是教學策略、

能力和觀念來學習(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所以科學教育越來 越重視以活動導向,利用探究教學來引導學生學習科學,進一步改進傳統 的教學方式。在以往的科學教育當中,認為知識就是絕對的真理,不會改 變,教師的教學也就著重知識的傳遞與背誦,往往忽略了知識的理解與應 用。而教師的角色應該站在啟發者位置,製造學習環境並引導學生學習,

所以在科學教育的趨勢中,學生是學習的主角,用探索、理解、應用與問 題解決方式去學習。

在時代的潮流當中,教師不應該只是被動的照本宣科,而應該主動參 與課程設計,提升專業知能,改善教學品質,才能勝任教學活動,進而引

導學生探究學習。

三、科學、科技與藝術的相結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與科技日新月異、發展迅速,科學技術以直接 或間接影響到人們的思考方式及生活型態,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層面相當 大,而對於藝術與人文方面也產生重大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曾經稱繪畫是一種科學,他在科學和藝術的傑出成 就,充分展示了藝術和科學之間,具有一種緊密的聯繫(王鼎銘,1997)。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1997)曾說:「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聯 結他們的是創造力」。科學和藝術的不斷創新,讓他們不斷的結合,雖然 科學與藝術探索與表現的方式不同,但都需要想像與靈感來創造。科學的 進步,讓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使得藝術創作的材料越來越多樣化,所以 科學促進藝術的創新,藝術促進了科學的涵養,就像現代的科技運用在建 築上創造了建築之美。近代的資訊革命,電腦科技的進步,科技應用在藝 術的形式表現上越來越多,如攝影藝術、電腦繪圖…等等,讓藝術多元化。

尤其是近來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數位化的影像改變了人的視覺文化,藝 術文化活動因而不斷的推陳出新,顯現出科學、科技與藝術的再一次結合。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參與台中師院黃鴻博教授主持的「從國教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模 組之發展協助現職小學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2002)(以下稱「專 業成長計畫」),藉由開發課程的腦力激盪、試教中的反省與修正、研究成 員之間的分享與回饋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整個課程研究分為課程、師 資、教學、評量等部份。饒見維(1999)認為教師角色期望的轉變是從官 定課程的執行者轉為課程的設計者,從被動的學習者轉換成主動的研究 者,從教師進修研習轉換成教師專業發展,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成能力的 引發者。研究者希望能在「統整課程」教學模組設計過程中能有收穫與成

長。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裡,數位科技的不斷的改變視覺文化,而在自然與 科技課程裡面,常常使用相當多的攝影圖片,來提高學生的視覺印象,幫 助學生學習。研究者本身對攝影藝術上有相當大的興趣,平常也時常拍攝 一些生態照片應用在教學上。在目前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中,包 含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三種不同的藝術性質。而藝術通常與自然與 生活科技屬於分科教學,要把不同性質的課程統整在一起,實在不容易。

所以依照目前情況而言,可以從視覺藝術(攝影)與自然與科技科程統整 做起,採用教學模組的設計方式,在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利用數位相機去體 驗自然生態之美,是值得去嘗試的方向。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將課分七大領域學科,課程發展採統整課程 與學校本位的方式。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學習的內容越來越複雜,若 再以分科的方式學習,無法讓學生學到完整的知識。所以課程統整使學生 嚴肅的面對教材內容、認真的思考其深度和獨特性,將問題歸納成類型,

提高抽象化能力,提供給學生強而有力的工具,以探討、分析和了解問題,

對增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具有莫大的助益(歐用生,1999)。本研究的課程 設計是以「校園自然生態之美」為主題,發展視覺藝術融入融入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的統整課程。

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發展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主軸並融入「視 覺藝術」之統整課程。從實際的編寫教學活動設計、活動單及試教之歷程 中,反覆省思和修正,藉以提升個人專業知能。故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究「視覺藝術」和「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設計之發展途徑。

二、分析教學模組設計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與解決途徑。

三、探討視覺藝術(攝影)融入教學的成果。

四、探討統整課程中研究者的自我成長。

貳、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針對如下問題做探討:

一、如何進行「視覺藝術」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的設計?

二、教學模組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法為何?

三、「視覺藝術」(攝影)融入教學的成果為何?

四、研究者在統整課程設計中有何成長與收穫?

第三節 名詞界定

針對本研究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統整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

指教師或課程專家所指導的教學活動、以及對學習者學習內容之規劃 在這些活動與規劃中,不同科目之間會被聯繫起來,安排成許多的學習單 元或問題的情境(黃譯瑩,1998a)。本課程模組以「校園自生態之美」為 主題,發展視覺藝術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主題統整課程。

二、教學模組(Teaching Module)

本研究的教學模組係以研究者與研究伙伴發展出的「校園自然生態之 美」教學模組(module)為課程,教學模組包括研究教師自行開發的教學活 動設計、教材、學習單、學習評量等部份。教學模組使用課程統整方式,

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將視覺藝術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設計中,教學 活動以實際教學中師生的互動情形而做彈性調整。

三、合作行動研究(Co-operative Action Research)

合作行動研究係研究者與教學者經由共同合作,以反省、互惠的研究 態度,進行對話、協調、省思,不斷地透過分析現狀、發現問題、擬定方 案、綜合情況、採取行動、評估成效的歷程,以達到實踐解決問題或個人 成長的目的(甄曉蘭,1995)。本研究採合作行動研究的方式,以研究小組 互助合作進行研究、學習與實踐,並藉由討論、實做、修訂、解決問題與 心得分享。

四、藝術與人文

為「國民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規劃的學習領域之一,及藝

為「國民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規劃的學習領域之一,及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