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

上述研究皆顯示出在台國際學生的交際困境及培養華語交際能力的需 求, 事實上,即便是同文化,兩個完全陌生的交際者從陌生進展至熟悉,

原本即為一複雜的歷程,若又牽涉跨文化,所要考量的層面自然更廣。

然而現今跨文化交際的文獻中,以陌生人交際語料為主題的研究仍不多 見,大多僅限於個人語感的規則性描述,或是單一語言、單一文化下的語料 分析,如丁文娟(2008)提出陌生人交際需順應禮貌原則及合作原則;婁秀 榮(2004)則整理漢語中對陌生人的稱呼語,跨文化對比層次的研究,甚或 是加入語境、社會變因的探討仍待發掘。

本研究為具體對比不同文化下之交際策略,提出異同處作為華語學習者 依循之參考,筆者首先以西語母語者及華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以語篇補全 測試蒐集與陌生人開啟話題之書面語料,對比華語及西語兩文化族群之跨文 化交際模式。而後以開放性角色扮演的方式,蒐集西班牙語母語之華語學習 者與台灣陌生對象交際之中介語口語語料,以觀察、驗證西班牙語母語之華 語學習者使用目的語與陌生人交際之實際語言應用情形,輔以問卷探析兩相 異文化下對陌生人交際之觀感。本研究盼能初步歸納兩文化面與陌生對象交 際之策略,探討其異同處,並分析西班牙語母語之華語學習者的語言表現,

最後檢視華語教材並提出教學建議。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

本節首先回顧相關研究,包括心理層面及語言層面的探討,第二部分為 研究範圍及問題的定義及說明。

一、 相關研究回顧

為能培養外語學習者與陌生人交際的能力,首先必須了解陌生人交際之 特徵,本節分為心理層面及語言層面討論。在心理層面,主要現象為焦慮感 與不確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這兩種心理狀態,便成為影響陌生人交際 效果的重要因素(Gudykunst,2005)。而在語言層面上,陌生人交際則具 有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程度低、話題制約性高、避免衝突、說話語調、

5

風格皆小心謹慎,以求符合社會規約等傾向(Morton,1978;Taylor & Altman,

1987:259)。筆者以下分別就心理及語言兩層面回顧相關研究。

在心理層面上,需考量的是不確定性及焦慮性。Gudykunst(2005)認 為,不確定性為一感知現象,交際者與文化背景相異者交際時所感知的不確 定性,通常高於與同文化對象交際。Gudykunst(2005)進一步指出,恰當 地控制不確定性程度為成功有效交際的必備條件,不但能提高交際者對陌生 交際對象的預測能力,更能降低焦慮。然而要做到控制或掌握不確定性這個 抽象概念,需要深層掌握交際對象雙方的文化背景及交際規約,進而應用合 於其文化下的具體交際策略。

Tannen(1984:109-110)則由語言層面探討陌生人交際,他提出雙方 交互篩選(mutual self-selection)的機制,他認為陌生人交際中,雙方皆須 對談話作出貢獻,除了適當自我揭露,也同時需注意談話對象是否能舒適、

無負擔地表達自我。他發現互相熟悉的談話者,能自在地透過自我揭露引入 新話題,反之陌生人的自我揭露頻率低,且話題範圍有限,難以暢所欲言。

不過 Tannen(1984:109-110)認為,如交際者面對陌生人時能有意識地主 動自我揭露,亦即於對方未主動提問的情況下,主動開啟與自身相關的新話 題,顯示其願意分享自我,並且展現對於該陌生對象的信任與接納,聽話者 無形中亦更能產生認同,減低陌生感。

對於主動的自我揭露,Brown 與 Levinson(1987:106)更進一步提出

「避免衝突策略」的反向思考模式,因陌生人交流初期,關係仍嫌薄弱,第 一階段的對話過程中,自然易將注意力放在尋求和諧、避免衝突,維護剛成 形的對話關係等面向上,以照顧雙方的積極面子,尚無暇顧及自我揭露的程 度或話題,也因此忽略自我揭露所能構成的積極貢獻。Brown 與 Levinson

(1987:106)指出透過主動自我揭露、引起話題,反而更能打破陌生人的 界線,加速關係的建立。另一方面,避免衝突、尋求和諧亦非隨時適用的通 則,因如果對話雙方對各種話題總是持有相同意見,便不須任何協商,可能 失去進一步討論的動力,對話繼續的必要也會降低,反而不利於交際互動。

6

即使文獻中強調自我揭露的重要性,在過往華語的陌生人交際研究中,

以此為主軸的研究並不多見。華語部分的陌生人交際相關研究成果為陌生人 稱呼語及陌生人會話開頭兩項。婁秀榮(2004)觀察,華人社會傾向以年齡、

輩分、性別、禮貌用語等代替稱呼語,來稱呼陌生人;瞿聰(2010)從社會 語言學角度分析陌生人稱呼語的泛化情形,包括同志、師傅、先生、小姐、

帥哥、美女、老師、你好、請問等。

在陌生人會話方面,丁文娟(2008)以語用學角度探討與陌生人打交道 的方式,提出陌生人交際應遵守禮貌原則及合作原則,以避免交際失誤;關 穎(2006)從陌生人之間會話的開頭語看對外漢語教材會話的編寫,以教材 內容作為語料,透過會話分析理論探討陌生人之間會話開頭的結構類型、功 能類型及話輪交接模式,提出教材中與陌生人會話課文在以上三方面皆不夠 多元亦不夠接近真實語境,學生只能學到有限而形式性的會話,難以應用,

建議教材應在會話結構、功能、話輪交接上的編寫多加著墨。

西方文獻中探討陌生人交際行為的面向較廣,從陌生人交談前的前置行 為、開啟話題、延續話題、談話序列等皆有研究成果。Goffman(1963:124)

觀察陌生人談話開始前需要經過特定步驟,如說話者以一些行為預示期望與 對方交流的意願,拍手、發出聲響等等,透過上述前置行為取得對方注意,

才有理由開始溝通的行為;或以發語詞、預示語等等來作為向說話者宣告「要 開始說話」的行為。Clark(1996:149)也提出,說話者會進行明確的言語 行為,例如提問,並且須得到聽話者的辨識與認可,確認是否適宜開始交談。

而在開啟話題及延續話題方面,Svennevig(1999)批評社會學家僅憑 談話內容的語言表層探討交際策略,而忽略背後的語用規約因素,於是提出 以真實語境會話語料分析的研究方法。Svennevig(1999)的研究中,在瑞 典的大學校園隨機徵求三組互不認識的學生共十名,安排兩兩到餐廳用餐,

要求其自然交談並以互相認識為目的,並將過程全程錄音,再以其自然語料 歸類交際策略,此為少有的從「接近真實語境」取得語料的陌生人交際研究。

Svennevig(1999)從語料推導出陌生人對話的基本原則,包括提問通常具

7

歸類性,例如以個人參與或所在團體有關的話題來得知對方身分類型,以便 定位其社會角色並了解對方生活圈的文化背景,進而取得延續話題的線索,

歸類性的提問焦點通常為說話對象的背景。而在自我揭露方面,說話者主動 分享與個人成長資訊有關的話題,同時期待對方分享相同的話題,如過去的 工作經驗、對未來的規劃等等,達成自我揭露同時引導聽話者就對等的話題 來分享,能使對話雙方同時成為焦點。Svennevig(1999)歸結,適當的自 我揭露反而更能提升交流的深度。

綜上所述,陌生人交際的制約性較高,且若涉及跨文化,由於交際對象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對建立人際關係過程的觀感自然各有異同之處(Klopf,

1998),因文化造成的觀感異同包括話題選擇、交際習慣及態度,都可能在 潛移默化中影響交際效果(Gass & Varonis,1984)。5

因此跨文化陌生交際者除了掌握語言知識,還得具備一定的交際文化知 識才能應對合宜,對外語學習者來說難度更高。不僅得拿捏尋求和諧及適度 表達之間的尺度,更須同時顧及提問時機、技巧,並觀察聽話者的回應形式,

判斷其交際意願,並做出適當反應以維持談話,比起與非陌生人的交際,心 理負擔及語言掌控能力皆需要關注。加上在非母語文化、不熟悉交際規約的 時空之下,如何短時間內掌握普遍的交際原則更顯重要,可見對於身處非母 語文化環境下生活者,培養陌生人交際能力有其必要性。

二、 研究範圍與問題

綜上文獻所述,陌生人交際研究之範圍涵蓋心理層面及語言層面,在語 言層面方面,本研究為補足文獻中華語相關研究之缺口,同時進行跨語言對 比分析以應用於華語教學,故將語言層面的研究範圍劃分為開啟話題策略、

話題類型兩方面,並從策略歸類中探討自我揭露在兩語言中的情形,研究語 料分為書面語料及口語語料,書面語料來源為語篇補全測試問卷,口語語料 的來源為角色扮演的錄音。此外,藉由觀察交際策略及話題類型,也能判斷

5感謝口試委員陳淑惠老師的修改建議。

8

跨語言策略、話題異同與不確定性接受度之間的關聯。除了語料分析,為能 蓋括性地綜觀跨文化交際者對於陌生人交際行為之感知,本研究另輔以問卷 調查法,以便了解雙邊文化對陌生人交際的觀感。筆者將研究問題具體條列 如下:

1. 華語母語者及西班牙語母語者對於陌生人交際行為的觀感為何?

2. 華語母語者及西班牙語母語者面對陌生人的開啟話題策略為何?

3. 華語母語者及西班牙語母語者面對陌生人,交際對象背景的掌握與 否、對象的性別、及現場有無熟識友人的變因,如何影響開啟話題 的策略?

4. 西班牙語母語之華語學習者使用華語 6面對陌生華語母語者的開啟

4. 西班牙語母語之華語學習者使用華語 6面對陌生華語母語者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