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陌生人交際理論及定義

一、 陌生人概念定義及類型

現代社會生活中幾乎無法避免與陌生人交際,無論是否願意,人們總是 需要和各種陌生人共處共存、建立關係,甚至是相互合作(曲蓉,2009),

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跨文化的陌生人交際也已愈形普遍。

然而關於陌生人概念的界定,學者看法各異,隨著時空不同也產生跨時

8感謝口試委員曾金金老師的修改建議。

18

代的變化。追溯起源,陌生人一詞於 1908 年由德國社會學家 Simmel 首度 提出(潘一禾譯,2011;侯東陽,2001),當時的陌生人,從文化角度詮釋,

指的是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從社會學觀點,指的是一種社會體制中的局外 人。

另一位德國學者 Malctzke 將陌生概念更加詳述,他認為「陌生」是理 解跨文化交往的一個中心詞(潘亞玲譯,2001),由於其詞意上的不確切性 和多意性,帶來一種怪異不安的感覺。從空間範疇論述,陌生的即外地的,

即一定空間界線以外的人事物,指的是空間上的可及性;從認知範疇定義,

陌生的即奇怪的,包含不正常、不恰當,與自身認知形成對比的一切概念;

從經驗角度出發,指的是超越自身感官經驗的外部因素,即不熟悉的、尚未 體驗過的,因此對其缺乏辨認能力;從心理角度探討,陌生是可怕的,指的 是相對於自身所熟悉的人事物所形成的安全感的強烈對比(潘亞玲譯,

2001)。

Gudykunst 與 Kim(2005)以交際者的角度劃分陌生人的範疇,他指出,

和不認識的人或是和處於自己所不熟悉的環境的人所發生的交際都可以算 是和陌生人交際,在陌生(strange)與親密(intimate)之間相互對待的過 程,即為建構起陌生人之間人際關係的過程。

劉虹(2004,143)則是針對陌生人建立人際關係的交談形式,對陌生 人概念具體描述,進一步細分各種陌生程度的可能組合。他將陌生人定義為 從未交談過的人,而從未交談過的兩個人,又包括互相從未見過面、彼此見 過以及其中一方見過另一方共三種情況,筆者依照其陌生程度不同,整理如 表二-1:

19 決定陌生人關係的認定(劉虹,2004:143)。

上述文獻闡述陌生人一詞的概念,以及陌生人關係的定義。而在陌生人 交際語言特徵上的論述,也曾有相關研究。Schneider(1988)將陌生人交際 分為言談層次(discourse level)及話語層次(utterance level)兩方面討論,

言談層次包括(1)話題類型:如安全話題、非私人話題等之界定。(2)交際功 能:例如在交通工具或公共空間當中,陌生人無預期性的交談的,常是為了 避 免 靜 默 的 尷 尬 而 產 生 的 , 打 破 沉 默 不 自 在 的 場 面 即 為 一 交 際 功 能

(Schneider,1988)。而話語層次包括(1)指示功能:周邊所見事件、對話 者本身外在或行為。(2)言談模式(illocutionary patterns)如同意、反對或問 答等。

20

劉虹(2004)則以交際功能的觀點,具體歸納陌生人談話類型,他認為 陌生人的談話有其特殊的目的性,必須有能夠被對方認可的理由,會話目的 不同時,會話的方式也有別,其類型主要可分為:

1. 詢問式:為了得到未知信息的會話,如問時間、問路。

2. 請求式:為了尋求幫助的會話,如在郵局跟別人借筆。

3. 介紹式:為了建立人際關係。如會議期間與會者彼此介紹。

4. 提供式:為了提供幫助,如提議幫助別人拿包包。

5. 閒聊式:為了打破沉悶尷尬的局面,如在火車上旅客間的閒談。

透過上述陌生人概念的探討,可得知陌生人交際當中,上存在著各種陌 生程度的因素,各種因素對於交際過程及結果自然會造成影響。為符合本研 究的研究目的,對比華語母語者及西語母語者陌生人之間的交際策略,以作 為對外華語教學之初步參考,本研究探討的陌生人限定為劉虹(2004,143)

的分類當中陌生程度最高的一類,即雙方從未見過,互相也完全不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