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陌生人交際歷程及話題

四、 話題類型

由於彼此認識有限,加上禮貌考量,陌生人所能採用的話題類型並不多 元。文獻中陌生人話題類型研究的代表,為 Svennevig(1999)的研究,他 調查瑞典大學生與陌生人交談之話題類型選擇,隨機安排五組互不認識的瑞 典學生共十名,兩兩於餐廳用餐,任其自然交談、認識,蒐集共 3 小時 32 分鐘的對話,發現話題類型之分布,出現比例由高至低如表二-3 所示:

表二-3:陌生人談話話題類型

話題類型 總次數 比例

聽者類 69 47%

說者類 40 27%

百科類 20 14%

場域類 15 10%

交集類 3 2%

總計 147 100%

該研究結果將陌生人談話話題類型分為五大類,包括與聽說者雙方直接 相關的說者類(self-oriented)、聽者類(other-oriented)以及同時包括雙方 的交集類(we-oriented)。其餘兩類為脫離談話者主體之第三方訊息,包括 場域類(setting topics)及百科類(encyclopedic topics)(Svennevig,1999)。

各類的談話主題有其特定範疇,說者類以說話者本身為焦點,即說者主 動揭露自身資訊;聽者類以聽話者為焦點,及交際者主動尋求交際對象的任

32

何資訊,交集類則是說話者及聽話者皆為焦點,即交際者尋求兩人之間的交 集、共通之處(Svennevig,1999),上述三類內容皆可能涵蓋個人經驗、

未來計畫、雙方個性等等。

第三方非人訊息的場域類,焦點則為談話現場所見之實體景物,或當下 發生的事件。百科類為與談話者雙方本身無關的知識性話題,如新聞、某種 領域的專業、某國家文化等等(Svennevig,1999)。

Svennevig(1999)對於各類話題的出現比例提出闡釋,他發現聽者類 話題的出現比例最高,原因是其較低的制約性。對方面向話題多數是希望誘 發對方自我表述的提問,如詢問對方的職業、興趣,開啟此類話題不需要等 待適當時機,對話中任何時間點皆可提出,且具有擴展性,對方若願意自我 揭露,便可從中獲取更多對方可能有興趣的話題線索。

而聽者類的話題當中,又大多以兩種目的為主,第一為歸類性目的話題

(categorization),即希望在對話後能將對方歸於某一類型的對象,以將其 身份做一定位,並判斷適合話題;二為共通性目的話題,即為了尋求自身與 對方的共通性,如類似生活經驗、工作環境等等而開啟的話題。在 Maynard 與 Zimmerman(1984)的研究中,陌生人對話時,歸類性話題占大多數,

但是在 Svennevig(1999)的研究中發現比例明顯較少,他的語料顯示尋求 共通性之提問可以代替歸類性目的的提問,當兩人經過試探卻仍找不到共通 點而缺乏話題的情況下,便會引入歸類性的提問。即便如此,以分類為目的

(如學歷、工作)的提問,在以他人為導向這個項目中,所占比例仍為最高,

少數為尋求共通點的提問或評述。

出現比例次之的是說者類的話題,即為自我揭露,如主動分享自己的生 活經驗、成長背景、私人資訊等等(Svennevig,1999)。Svennevig(1999)

分析,自我面向話題的比例較低,是因為其制約性較高,此類話題通常必須 與先前談論過的話題有關,可能是為了解釋先前出現過話題的某個部分,或 是說明某事件的背景,需要有適當時機時出現,說話者才能夠主動開啟此類 話題,無法想提就提。且陌生人因為不清楚對方是否有興趣,因此傾向不傳 達與私人有關的新訊息(Maynard & Zimmerman,1984)。

33

排序第三的是百科類,此類話題也存在時機上的限制,交際者不宜在毫 無鋪陳的情況下忽然提出某一百科話題,通常是對話中談到某相關主題,再 以銜接的形式出現,且還須帶有價值性、趣味性或新聞性,抑或是說話者的 個人經驗、態度與該百科主題有關聯。百科類話題的優點是具有延展性,且 可能成為後續對話的主題,說話者也可利用百科主題找出雙方共通點,進而 建立關係(Svennevig,1999)。

百科類話題能將對話者的話題由寒暄帶入具體而深入的層次,但又不須 透露說話者的私人訊息。在談話的過程中,說話者可以視情況決定在哪個時 間點將話題帶入與雙方有關的私領域,如過程中發現有可能威脅到面子,再 見機將話題拉回百科類即可,此為一種保全雙方面子的策略。相反地,若一 切進行順暢,話題可以逐漸由百科知識發展到對話者雙方身上,就有希望找 出共通點,以建立關係(Svennevig,1999)。

場域類是與現場所見實體景物或事件有關的話題,為制約性最低的一種 類型,通常不需與先前話題銜接,Bergmann(1991:123)將場域類稱之為

「啟動機關」,可以隨時獨立出現。場域類可為談話建構一個參考指標,例 如語境在餐廳,餐廳相關的話題就是一個隨手可得的參考指標(Svennevig,

1999)。如 Svennevig(1999)的語料收集情境皆於餐廳或咖啡館,場域類 的內容就圍繞著食物和飲料,也有受試者以身邊經過的人或談話被錄音的情 況為場域類話題。Sacks(1992)指出,場域類的功能多為填充談話中的空 白,Maaynard 與 Zimmerman(1984)也認為,場域類只是將某話題結束過 度至下一個話題,並無實質意義,例如「天氣」即為常見的場域類。場域類 可隨時出現,也可以輕易中斷,因此通常短暫而不深入(Jefferson,1972)。

出現比率最低的是交集類,陌生人從全然陌生的狀態到找出交集,必定 需要歷經長時間試探、磨合的過程,難度自然提高,不著痕跡地找出共通點,

又得顧慮不威脅面子,是交際過程的一大挑戰。雙方相異處越多,交際中所 受的面子威脅就會越多,尋求交集是為了更清楚瞭解雙方是否有延續關係的 可能(Bellah、Madsen、Sullivan、Swidler & Tipton,1985)。Svennevig(1999)

指出,展現自身的專業知識,並同時觀察對方是否有相類似的專業背景,是

34

尋求交集的策略之一,分享私人資訊並非必要。過程中可能發現雙方類似的 身分背景或所屬群體有雷同處,此相似性便能使對話持續、建立好感,雙方 能對某話題深入交流,但不涉入對方的私領域(Svennevig,1999)。

五、 小結

本章探討前人研究中,陌生人交際的基本框架及話題特性,並探討其時 序性,包括預備機制及開啟步驟,最後探討陌生人交際常出現之話題類型。

從上述文獻的討論可知,目前針對陌生人交際的研究發展,在話題分析 的討論上已有架構,文化因素的討論也頗豐富,但仍存在缺口,包括跨語言 對比、社會變因探討,使用中介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分析亦仍待發掘,因此 本研究將以文獻中的陌生人話題分類架構為基礎,進行華語及西語的語言對 比,並加入性別、說話對象、是否有熟識友人在場等變因,透過問卷及角色 扮演的研究方法蒐集書面及口語語料,探討其交際策略的分布和異同。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