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最初皆需由陌生關係展開(Berger & Calabrese,

1975)。現代社會中,由於全球化的趨勢,加上交通、網路的快速發展,人 們移動於城市、國際之間越趨便利而密集,與陌生人交際的機會也隨之越加 頻繁。張康之(2008)便曾提出,傳統的農業社會為一地域性明顯的熟人社 會,人們鮮少有機會與陌生人打交道,而現代的工業社會轉型為陌生社會,

國際性商務、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得陌生人交際成為常態,跨文化交際幾乎無 可避免。

由陌生至熟悉的過程中,初期階段最為關鍵,跨文化交際中的陌生人交 際,更是每一階段環環相扣,交際過程中的每一行為、策略,皆無形中影響 交際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外語學習者學習外語,除了力求語言知識的精進,運用語言知識培養交 際能力同為迫切需求。具體而言,交際能力意指交際者應用語言知識,結合 目的語國家之文化規約,以符合該國文化的形式及習慣,進而順暢交際的能 力(沈家賢,2003)。

交際成功與否,取決於語言能力及交際能力的相互運用,而交際能力又 與文化規約習習相關,因此,外語學習者於建立語言能力的同時,還必須培 養文化意識,留意文化性的語用規約,以將語用失誤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陳 薌宇,2005)。

文獻中學者曾以各角度詮釋交際文化的重要性,Hymes(1972)指出,

外語學習者除了需掌握語言知識,還需拿捏適當的說話時機、內容、對象、

場合以及方式,上述的語用規約,皆為交際行為中的核心(許力生,2006)。

近年來,語用研究愈加看重文化意識,如康兆春(2010)曾指出文化差異既 然無可避免,交際者則須學習透過正視及尊重文化差異,以使交際順利進行;

相反的,若是誤解或忽視差異,交際則窒礙難行。

2

Wolfson(1990)亦曾提出交際文化的影響力,他認為外語學習者與目 的語母語者交談時,語言知識上的不足並非主要阻力,因一般母語者多對外 國人語言形式上的錯誤容忍度高,而文化性的錯誤卻會直接影響交際效果。

Wolfson(1990)將此類因文化差異而使交際出現障礙的現象稱之為「交際 干擾」(communicative interference),意指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無 意識地展現母語文化的交際習慣,產生交際規約的負遷移,因而造成誤解。

由上述文獻中可歸結出語用規約的導入對於交際成效的重要性,然而以 華語文化圈而言,近年來隨著來台學習華語的國際學生逐年增加,華語學習 者與華語母語者交際的需求越加顯著,華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與日俱增。2001 年來台求學的國際學生僅約 6300 多人,10 年後已增至 36000 多人,其中由於多數西班牙語系國家與台灣有邦交關係,來台學生人數更是 快速成長。相對於歐美國家,台灣對於多數的西班牙語系國家資訊取得不易,

加上西班牙語在台不比英文普及,不免對其感到陌生而產生距離感。陌生程 度會加深交際困難度,西語系國家學生在台與台灣人可能因此面臨更多重的 交際障礙 3

華語學習者遠渡重洋初至陌生的第二語言環境時,首先要面對的即為全 新的文化及交際對象,並建立生活圈,「跨文化」與「陌生人」的雙重距離,

難以避免成為華語學習者的交際難題。Berger 與 Calabrese(1975)曾提出,

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最初皆始於全然陌生狀態,陌生人交際的初期階段於 關係建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關鍵,如未能在初期掌握適當的交際策略,往後 能建立穩固長久關係的可能性即隨之降低。

除了交際策略的掌握,外語學習者融入陌生文化環境順利與否的成因,

尚包含心理因素,如對其文化的態度、情感、信仰、價值觀和行為上的不確 定性(Gudykunst,2005)。為適應其文化,陌生人必須有意識地巧妙控制 焦慮感和不確定性,焦慮過低時,可能缺乏與該國文化互動的動力,而焦慮

3數據資料取自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網站http://ois.moe.gov.tw/html/B00Announcement.html

3

過高,則影響交際表現,因此必須有技巧的處理及面對焦慮情緒,將不確定 性 和 焦 慮 控 制 在 適 宜 的 範 圍 , 才 能 達 到 與 其 有 效 交 往 並 適 應 其 文 化

(Gudykunst,2005)。

綜上所述,為使不確定性和焦慮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同時減低交際干擾 發生的機率,使在台華語學習者順利與陌生人交際、融入台灣交際圈,教學 者必須有策略、系統化地協助華語學習者快速融入目的語文化,因此將跨文 化交際融入華語課程勢在必行。除了重視跨文化交際之教學,更需同時培養 學習者與「跨文化背景陌生人」交際的能力,一方面加強學習者的跨文化意 識,一方面以文化對比的角度幫助學習者降低與陌生文化交際的焦慮感,使 交際進行更為順暢。

站在處於陌生文化的交際者角度,成功控制焦慮及不確定性實為一大挑 戰,Furnhamm與Bochner(1982)4曾調查來自世界各地,在英國就學的國 際學生,發現十項他們認為最難適應的事情為:與該國同年齡的人交友、主 動向人示好以建立友誼關係、主動啟口並持續交談、和不太認識的人在一起、

與他人深交、出現在眾人面前、了解幽默語言與諷刺意涵、對待人群的眼神 接觸、對待粗魯不講理的人、公開抱怨或處理不滿意的服務。以上 10 項其 中前四項皆與「陌生人交際」有關,包括主動開啟談話、主動發展人際關係 等面向。

吳馥如(2009)的師生訪談研究中也顯示,如何向陌生人或交情淺的人 開口,被認為是開啟對話功能中最困難的一項。周祝瑛(2011)調查台灣國 際學生生活、學習狀況,發現「建立社會關係」及「解決文化鴻溝」皆被國 際學生所認為是高度挑戰,此外,該研究(周祝瑛,2011)並顯示國際學生 皆認為認識台灣朋友、甚至與其成為好朋友是在台生活中的重要課題,但因 文化差異及語言隔閡,不少學生對於融入台灣社交生活圈充滿無力感,或不 得其門而入,難以建立社會網絡。

4資料參考自陳國明(2003),文化間傳播學,台北:五南,271。

4

上述研究皆顯示出在台國際學生的交際困境及培養華語交際能力的需 求, 事實上,即便是同文化,兩個完全陌生的交際者從陌生進展至熟悉,

原本即為一複雜的歷程,若又牽涉跨文化,所要考量的層面自然更廣。

然而現今跨文化交際的文獻中,以陌生人交際語料為主題的研究仍不多 見,大多僅限於個人語感的規則性描述,或是單一語言、單一文化下的語料 分析,如丁文娟(2008)提出陌生人交際需順應禮貌原則及合作原則;婁秀 榮(2004)則整理漢語中對陌生人的稱呼語,跨文化對比層次的研究,甚或 是加入語境、社會變因的探討仍待發掘。

本研究為具體對比不同文化下之交際策略,提出異同處作為華語學習者 依循之參考,筆者首先以西語母語者及華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以語篇補全 測試蒐集與陌生人開啟話題之書面語料,對比華語及西語兩文化族群之跨文 化交際模式。而後以開放性角色扮演的方式,蒐集西班牙語母語之華語學習 者與台灣陌生對象交際之中介語口語語料,以觀察、驗證西班牙語母語之華 語學習者使用目的語與陌生人交際之實際語言應用情形,輔以問卷探析兩相 異文化下對陌生人交際之觀感。本研究盼能初步歸納兩文化面與陌生對象交 際之策略,探討其異同處,並分析西班牙語母語之華語學習者的語言表現,

最後檢視華語教材並提出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