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陌生人交際理論及定義

三、 陌生人交際之文化觀感

由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對象,對建立人際關係過程的觀感及認知 各有不同,因此觀感的差異從陌生兩人開始互動起即無形中影響每個交際步 驟,交際者本身難以覺察(Klopf,1998)。交際雙方的文化觀感差異越大,

文化距離就越遠,陌生感因此隨之增加,交際過程中產生誤解的可能性也就 越高,反之亦然(潘亞玲譯,2001)。

表達方式無法讓對方正確理解,或是交際對象自己誤解訊息內容時,交 際效果便會隨之受到負面影響。影響陌生人交際的文化因素包羅萬象,如對

22

對方母語文化不了解、話題選擇不適當、不熟悉其交際習慣、對交際語言掌 握程度有限,或其他社會因素,都可能影響交際效果(Gass & Varonis,1984), 可預測性也會大為降低(Gudykunst & Kim,2000)。

主要的誤解常是因錯誤解讀對方訊息而產生,即交際者以自身的文化框 架來解讀對方的任何交際行為(Gudykunst & Kim,2005),或以單一形式 框架解讀所有行為上的錯誤(Lakoff,1990)。

從文獻中探討各文化對於陌生人交際的相異態度,即不難理解文化距離 造成交際過程誤解的因素。以各文化對於交談的開放程度認知來說明,有些 文化習慣中的說話時間,所佔比例較其他文化高出許多(許力生,2006:58),

若交際者對此交際習慣的差距缺乏意識,則很可能形成交際障礙。

如阿拉伯人的人習於維持不斷交談,因此人際關係開始與發展的速度高 過其他文化(Klopf,1998)。某些地區的美國白人則是透過交談來消除不 確定性,談話除了可達到交際目的,甚至具備雙方處於同一空間,兩人沒有 交際,行程尷尬空白場面的功能(許力生,2006:59)。更有甚者,帝汶島 西南角的羅帝人(Roti)能夠自在享受於閒聊、吵架、爭論、賣弄說話技巧 等過程,因此他們的社交始終填滿談話(Fox,1974)9,交際的重點偏向於 情感抒發,而非訊息傳達。

法語母語者看重的則是交際的動態性,他們重視一來一往的快速互動,

並視其為評判交際能力的標準之一,因此對於交際過程中被打斷習以為常,

甚至就算提問也不期待對方回答,規律而有問有答的對話型態只在正式場合 較常出現(Carroll,1988)。

相反地,有些文化對與陌生人交談的態度則相對保守(陳國明,2003:

323-324)。如芬蘭文化不鼓勵在公共場合與陌生人交談,處於同一空間下 的兩人,不需交談也可自在共處(Tannen,1984:189-195)。北美的阿薩 巴斯可人(Athabaskan)認為與陌生人說話是不恰當、不得體的,彼此認識

9資料參考自許力生(2006:58)

23

之後再交談較為適合(Scollon,1985)10。英國人也沒有與陌生人閒談的習 慣,如果遇到陌生人主動交談,他們的回應也會盡可能簡短,如「是」或「不 是」(潘一禾,2011)。

此外,有些文化視「沉默」為交際的主體形式。如西阿爾帕切人面對尚 不確定的社會關係時,傾向選擇沉默(Basso,1990)11。日本文化中,「沉 默」甚至代表著一種與陌生人交際的正確態度,他們的觀念是視陌生人為「不 存在」最為適當,因陌生人的行為難以預測,且日本人對不確定性的接受度 低,因此他們不認為有任何與陌生人交際的必要。但美國文化背景的交際者 就對「沉默」的反應感到不適,因而降低交際動力(Gudykunst & Kim,2005)。

另外還有些文化習於有話不明講,如在波多黎各,人們習慣於在談話中 保留模糊空間,讓對方自行解讀,並將其視為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Morris,

1981)。華人文化也是習慣管彎抹角,因此見面時通常先閒聊,適當時機才 提出要討論的正事(曾仕強、劉君政,2002)。另外,華人認知中存在一種 恥感(shame)文化,他人焦點情緒常比個人觀點更容易影響其行為(張嘉 真、李美枝,2000),此態度也影響華人與陌生人交際的開放程度。莊建庭

(2007)的調查顯示,台灣男性認為對陌生人表達建立關係的意圖不宜過度 積極主動,策略性的迂迴婉轉比直接表達來的適當。

另外,陌生人之間的對話,除非有特殊的必要性,或是在某些特定的場 合,一般不被鼓勵。如果不存在必要性,會話就不容易被接受,甚至說話對 象因為被迫應答,還可能引起反感(劉虹,2004)。Ye(2004)也指出,

中國教育下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與熟人打招呼、但不與陌生人打招呼的觀 念。只有在某些特定場合,陌生人之間的會話才會顯得合理,如在火車上旅 行,或共同參加一個會議,或者同時在醫院候診等等(劉虹,2004)。

在某些文化下,與陌生人交談甚至存在性別上的限制,中國婦女傳統上 是不能與陌生人攀談的,中東回教國家,婦女與陌生人交談也是一種禁忌

(Barnlund,1989)。

10資料參考自許力生(2006:58)

11資料參考自許力生(2006:58)

24

Barnlund(1989)曾比較美國學生與日本學生對陌生人的態度之開放性 與接受性,發現美國學生可以在不同場所自然地與陌生人攀談;日本學生在 同等時間內,與陌生人攀談次數,則明顯少於美國學生。

在提問技巧上,不同文化也各有看法。陌生人交際的話題,具有表面性、

非私密性的特點,因為詢問對方資訊本身就是一個入侵對方私領域領土的行 為,但是要注意的就是不同文化中所認定的「私密」、「禁忌」話題皆有所 差異,「成長環境」及「職業」算是較符合大多數文化的一般性安全話題

(Svennevig,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