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 行動研究

對於教育行動研究的先驅 Lewin(1946,1952)而言,行動研究 是由許多迴圈組成的,迴圈裡包含了反省性螺旋,迴圈與迴圈間 相互影響,每個迴圈中都包含計畫、蒐集資料以及行動。學者 Altrichter 等人的看法為行動研究的歷程需有一個起始點(A),此 起始點可從個人平時的實務中去觀察並發展,在與研究對象的訪 談、觀察、評量或其他收集資料的方式,分析收集來的資料並釐 清情境(B),釐清情境後,使得研擬發展策略(C),再將研擬的策 略於情境中實施;在整個研究中,並非實行皆能得到預期的結 果,研究者須檢查所做過的行動,反思並研擬新的策略,重複的 循環與修正(D),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至此,研究者可將 研究結果公諸於世(夏林清譯,1997)。

48

做行動研究根源為研究者自發性的興趣。而行動研究有一些基 本的假定如下(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

(1) 教育相關人士與教師有權力做決定

(2) 教育相關人士與教師意願改善自己的教學教育 (3) 相關人士與教師有意願致力於持續的專業發展教育 (4) 相關人士與教師將會從事有系統的研究

綜上所述,行動研究為一個循環性的研究方式,從發掘問題 開始,擬定計畫,找尋相關有力的文獻來佐證,再生成解決策略 並賦予行動,從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再計畫中,研究者反 覆的觀察與反思,進而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由於研究者本身為 初任教師,在幼教現場常面臨許多問題,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

在自然的教學情境中,與教授、同班老師間的相互討論與觀察,

試圖找出在學習區環境中,幼兒數概念的能力是否能有效提升。

49

圖 3- 1 行動研究流程圖(林璧琴,2010)

2. 參與觀察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習區對三到五歲幼兒之數概念學習成效的 影響。在幼兒園中,學習區為一開放空間,所有的幼兒均可依照 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有興趣的學習區,而研究者本身為幼兒園現場 的教師,在學習區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觀察者、鷹架協助 者、衝突協調者、表揚學習者、安全及規則維護者、紀錄學習者

資料蒐集與文獻探討

界定研究問題

幼兒

探討與分析與省思 觀察

資料 整理

前測

後測 學習區

確認研究主題

50

及協助幼兒持續的投入遊戲 (何素娟等人譯,2014) 。有鑑於此,

研究者會實際參與幼兒在學習區的學習情況,透過觀察日常中的 自然情境,了解幼兒的數概念發展,故選擇質性研究的參與觀察 法做為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剛開始蒐集資料時,需假定每項資料都是可能的重

要研究資源,從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去了解研究對象並發掘自己 有興趣的事件,再針對較有興趣的部份去做紀錄,資料的蒐集在 研究後期會較具選擇性。故在初始地研究中,研究者會在徵求家 長及研究者的搭班老師的同意後,用照相、錄音、收集幼兒的相 關作品與教師的紀錄及現場錄影的方式來蒐集資料,並輔以量化 研究的方式,讓研究蒐集的資料更貼近現實。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分為一、規劃階段;二、觀察與實施階 段;三、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四、研究結果與建議。

1. 規劃階段

在此階段中,研究者依據幼兒園品質評估表和幼兒園教 保活動課程大綱,以及蒐集各種各式文獻,規劃適宜中小班 幼兒的學習區環境,將學習區的布置更具吸引力及美感,吸 引幼兒主動探索學習。接著運用學童數學成就測驗了解幼兒 的數概念發展情形,將相對應的數概念教具放入學習區中。

2. 觀察與實施階段

每天早晨皆會有學習區時間,研究者於此時間進入學習 區觀察幼兒操弄教具的情形,紀錄幼兒的學習情況,以相 機、攝影機及錄音筆為輔,蒐集幼兒在學習區中學習數概念

51

的情形,並依照幼兒的學習情況反思並調整教具。並於研究 實施後作學童數學成就測驗。

3.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將於觀察與實施階段中蒐集來的學習檔案資料、照片、

錄音錄影檔案、老師的觀察紀錄等等,作有系統的分析以及 歸納,了解幼兒於學習區中的學習脈絡。另外蒐集老師的省 思札記與教學紀錄等等資料,了解教師在規劃及觀察學習區 上,其成長進步之情形。

4. 撰寫結果

研究者將研究結果整理,並寫成報告。

表 3- 1 研究時程表

研究階段 時間

準備階段 108 年 1 月 15 日至 108 年 2 月 28 日 實施與觀察階段 108 年 3 月 1 日至 108 年 4 月 31 日 資料蒐集與分析 108 年 3 月 1 日至 108 年 5 月 15 日 研究結果彙整 108 年 4 月 01 日至 108 年 5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