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能增進三至五歲幼兒數概念能力之學習區須不斷地依照幼兒的學 習狀況進行審視與調整。

規劃能增進幼兒數概念能力之學習區須先針對幼兒現有的能 力做評測,再依據幼兒的能力現況去規劃學習區。由於班級中的 幼兒年齡橫跨三到五歲,因此學習區需擺放適合三到五歲幼兒能 力的教具,若同個教具具備不同難易程度的玩法,可讓不同數概 念能力程度的幼兒學習,比起只有單一程度的教具,變化性更 大,能培養幼兒的數概念能力更多。

規劃學習區的同時,對照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育部,

2016)中要培養幼兒的數概念,以及學前兒童數學實測評量中的分

128

測驗,去檢視學習區的教具是否具備多元的概念。在幼兒遊戲的 過程中,教師須適時觀察幼兒的遊戲狀況,若教具的程度已不符 合幼兒的數概念能力、教具有破損或者幼兒較不感興趣,則須適 時的汰換。能引起幼兒興趣的教具,才能有效具備教學的功能。

(二) 益智區與積木區的規劃能提升幼兒的數概念發展與學習成效。

觀察幼兒於益智區與積木區操作教具的情形與幼兒進入學習

區的次數表發現,幼兒於研究初期與研究後期在同樣的教具中展 現不一樣的能力。在點數與數字符號意義的概念上,可以看見幼 兒在點數上的穩定度增加,基數概念的發展越往前推進,在認讀 數字與數量對應方面,也藉由遊戲中學習而對數字的意義有較清 楚的掌握。

在外型與形狀方面,益智區有替換過教具,新放入的形狀尋 寶遊戲成功引起幼兒的興趣,從一個形狀開始練習認識,到後面 嘗試尋找兩個形狀,困難度增加,除了考驗幼兒的耐心與觀察 力,更考驗他們對形狀的認識,從後測結果可以發現,班上的幼 兒對於形狀的認識有明顯的進步。而積木區各種形狀的積木,讓 幼兒在排列組合時,就已經在練習形狀與外型的概念了。

在序列與型式方面,班上的幼兒在前測時都已具備序列概 念。在型式方面,透過彩虹積木與疊疊杯的任務卡,讓幼兒嘗試 用積木去對照任務卡的內容把它排出來,從看著任務卡排列,到 後面可以自己嘗試去排出不同的型式,可以看見幼兒概念的成 長。積木區擺放的軟積木、硬積木與梯形積木,讓幼兒在組合時 就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型式的編排,讓積木做出來的成品呈 現不同的效果。

129

在特徵方面,益智區與積木區都有擺放不同種類的積木,幼 兒會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特徵記在腦海中,並運用積木的搭建表 徵出來。從幼兒的作品中讓人非常驚奇,從一開始搭建的房子只 有兩層樓,到後面依照幼兒對房屋特徵的印象,還做出椅子、電 視、屋頂等細節,可以看見幼兒在特徵方面能力的進步。

在歸類與分類方面,格子積木與彩虹積木在遊戲過後的收 拾,會需要幼兒去分類顏色與形狀,當有幼兒分類時,幫忙收拾 的幼兒就會練習到歸類的能力,由此可以提升幼兒分類與歸類的 能力。

(三) 在混齡導向的學習區中,幼兒能適齡適性的發展,並互相搭鷹 架,模仿學習,由此能提升幼兒的數概念發展與學習成效。

在混齡導向的學習區中,學習區的教具有難易之分,能力較 佳的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具備示範的效果,讓能力落後的幼兒能藉 由模仿學習來提升數概念的能力。有些規則性較高的遊戲,能力 較佳的幼兒會擔任能力落後幼兒的協助者與鷹架者,讓能力較弱 的幼兒能順利加入遊戲,並有效學習。在混齡的學習區中,每位 幼兒都能找到適合其能力的教具,在遊戲的過程中,幼兒可能是 示範者、引導者,將自己已習得的數概念藉由口與表徵或者動作 示範,教導給其他幼兒。而在另一個遊戲中,同一位幼兒可能是 學習者、被鷹架者,由其他幼兒去引導他學習。幼兒的身分變得 多元,交叉身分的過程對幼兒來說也是一種數概念能力的提升。

130

(四) 透過學習區之行動研究,教師之專業知能獲得提升。

在學習區的行動研究中教師藉由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 育部,2016)與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教育部,2012)重新 去審視自己的學習區規劃,運用學前兒童數學實測評量(林月仙,

2014)的前測結果去了解幼兒的實際數概念發展狀況,對照幼兒的 實際能力與學習區的規劃去調整學習區的內容,並從實際的觀察 中去了解幼兒的能力發展到哪裡,以及對那些教具較不感興趣,

從中提供遊戲的示範、引導,協助處理幼兒在遊戲中遇到的困 難,並針對幼兒較不感興趣的教具進行調整,從研究的過程中,

教師更明確的看見幼兒的數概念成長情形,並且養成在觀察的過 程中時時省思的習慣。除了觀察與省思,蒐集幼兒數概念相關的 文獻資料,也提升教師在幼兒發展專業上的知能。

在研究過後,研究者對於學習區的環境規畫以及幼兒數概念 的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從研究中發現透過擺放多樣性玩法 的教具以及更換教具,能讓學習區的遊戲更符合幼兒的能力與興 趣,並解決學習區教具擺放太少的問題。在整個研究中,研究者 藉由觀察與前後測的結果,更能掌握幼兒的數概念發展,也養成 時時觀察幼兒,思考如何調整學習區的習慣。整個行動研究的過 程中,教師的專業得以提升。

131

第二節 未來研究與教學上的建議

本節依照研究的結果給予未來研究與教學上的建議。

(一) 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增加研究對象與針對不同年齡的混齡班級進行探究

在研究對象的方面,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 任教之班級,樣本數較少,不具代表性。未來可以再增加樣 本數,針對三至五歲混齡班的幼兒數概念能力進行探究。幼 兒園混齡班的型態多元,有大中小班混齡,大中班混齡與中 小班混齡,之後也可以針對不同的混齡班級去做幼兒數概念 的比較。

2. 比較不同學習區進行方式對幼兒數概念的影響

幼兒園有很多種學習區進行的方式,本研究是主題式教 學,輔以學習區的學習,有的學校則是以講授式教學搭配學 習區活動,也有從學習區發想的數概念課程,可以針對不同 種類的學習區進行方式,去探究學習區對幼兒的影響。

3. 針對其他幼兒的數概念進行探討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幼兒數與計算、量與實測、圖形與空 間的數學概念進行探究,之後可以探討如:邏輯概念等幼兒 數學概念,延伸其他數學領域的探究。

132

(二) 教學上的建議

1. 設計或經營有趣的數學活動吸引幼兒注意

學習區是讓幼兒依照自身的興趣與能力,自由探索的學 習方式。從學習區次數統計表可以發現,有些幼兒對於益智 區與積木區的教具缺乏興趣,因此進入的頻率低,也間接影 響幼兒數概念的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在益智區與積木區適時 舉辦有趣的活動或者替換不同的教具去吸引幼兒的興趣,引 發幼兒的學習。

2. 教師透過各種管道提升數學方面的知能

教師欲提升幼兒的數概念能力,本身也須對幼兒數概念 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教學上,建議教師可以多方面吸 收幼兒數概念相關的知識與活動,看相關書籍、參加數概念 相關研習,或者組成教師共備課程小組。當教師具備相關知 識時,在學習區的設計上會更得心應手,並貼合幼兒的實際 能力與經驗,設計出的學習區就更能有效的幫助幼兒,提升 幼兒的數概念。

3. 相信幼兒,放手讓幼兒去做

在學習區的活動中,有些對年齡層較低的幼兒來說困難 度較高的教具,會讓教師擔心幼兒的學習而一直介入,但適 時的放手讓幼兒自行操作,並由身旁能力較好的幼兒去協 助,更能提升能力較弱的幼兒的數概念能力。且在遊戲的過 程中,幼兒也許又會發展出其他不一樣的玩法,讓幼兒的遊 戲更深更廣。

133

4. 將主題與學習區結合

在本研究中,主題與學習區結合的部分較少,若能將主 題所討論到的概念放入學習區中,讓幼兒能在學習區中學 習,使學習區與主題概念相輔相成,讓幼兒的學習產生連 結,

134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田育芬(1986)。幼稚園活動室的空間安排與幼兒社會互動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著:L. E.

Berk & A.Winsler)。臺北:心理。

何素娟等人譯(2014)。0~8 歲學習環境設計與規劃。臺北市:華騰文 化。

余安邦(2001)。那株紅杏不出牆?開放教育的誘惑與陷阱(1)。應用心理 研究,11,175-212。

李明芳 (2009)。 幼稚園混齡班級中的同儕鷹架歷程。 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臺北市。

吳瓊洳、蔡明昌譯(1999)。幼兒數的教育。原作者:Constance Ka-mii。臺北市;五南。

吳德邦. (2004)。 van Hiele 的近況及其理論的簡介. 國教輔導, 44(1), 21-25.

周淑惠(1999)。幼兒數學新論-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陳志如(1998)。幼兒園室內學習環境簡介~學習區。國教世紀 191,15-20。

周淑惠 (2008)。 幼兒學習環境規劃:以幼兒園為例。 新學林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

林佩蓉、 張斯寧(2012) 。 教育部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臺 北市: 教育部。

135

林璧琴(2010)。幼兒數能力與數感之探究:以學習區為例。國立臺東 大學,臺東市。

林碧珍、 蔡文煥 (1998) 。數學、文化和認知整合教學研究:兒童文 化活動類型與結構, 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林艷君(2008)。 混齡幼童參與同儕師徒制閱讀活動之研究。國立臺東 大學,臺東市。

林書伶、 蕭夏玉、 萊素珠(2010) 。 混齡編班幼兒教師運作課程之研 究。 醫護科技期刊, 12(3), 212-222。

林瑩惠(2011)。幼兒教師實施數學遊戲活動之歷程探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臺中市。

林素連(2012)。幼兒園數學概念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新竹市。

林易青(2006)。圖畫書融入數學教學對幼兒學習數概念效應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佩蓉、張斯寧(2012)。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

林月仙(2014)。學前兒童數學實測評量。國科會成果報告。

邱志鵬、魏淑君(1996)。學習區之類型及運作。成長幼教季刊,7(3),

24-28。

邱志鵬、謝友文(1985)。混合年齡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家政教育。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 手作研究。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 年)

胡倩瑜、 臧瑩卓 (2008) 。協助一位幼兒園在職進修教師課程轉型之 行動研究。 幼兒保育學刊, 6,25-45。

姚雯文、王智惠、 楊嘉惠、 鍾梅華 (2017) 。 繪本教學對幼兒數量保 留概念之影響。幼兒教保研究,19, 7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