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3-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模式建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模式建構

是一種資訊回饋的環路(information feedback loops);環路是由現況、目標以及 現況(積量)與目標間差距所產生的調節行動(率量)所構成的。環路行為的特性在 消弭目標與現況間的差距,例如存貨的調節環路。除了目標追尋的負環外,還 有一種具有自我增強(self-reinforced)的正回饋環路,即因果彼此相互增強的影 響關係,系統的行為則是環路間彼此力量消長的過程。除此之外,結構還須包 括時間滯延(time delay)的過程,如組織中不論是實體的過程例如生產、運輸、

傳遞等,或是無形的過程例如決策過程,以及認知的過程等都存在著或長或短 的時間延遲。系統動態學的建模過程,主要就是透過觀察系統內流的交互運作 過程,討論不同流裡,其積量的變化與影響積量的各種率量行為。通常一個組 織的系統分析,須包含結構和政策對行為產生什麼影響的研究,而往往組織賴 以解決問題的政策,卻是產生困境的原因。所以如果只對現象做表面的暸解與 處理,其內在原因卻未被明白或掌握,這樣的政策最後必然以失敗告終,反之,

則情況將大為不同。

由於大多數定性研究方法,較為偏向或著重於問題導向的解決方式,此類 研究方式通常先對問題採取了解分析,提出相對的解決策略或方法,但卻未能 再深入觀察變項間彼此互動的關係;此外,傳統的定量數學研究模式雖可區分 為解析模式(Analytical model)與模擬模式(Simulation model),但仍有不盡理想之 處;由於研究方式多為運用歷史資料,採迴歸的方式進行演繹,但對外在環境 變數所充滿的不可控制性,無法了解整體的影響過程,且通常在輸入問題的目 標與限制後,透過不同形式的計算後,產出一組最佳化的決策參數,其中最典 型的線性規劃模式,試圖在資源有限的系統中求取最大值或最小值,然而因為 解析模式必須嚴格定義各變數間的關係,例如在生產規劃模式中假定成本與生 產量間的關係是呈線性或指數變化的型態,且在整體規劃時程中不允許改變假 定,因此在解析模式中通常是儘量簡化模式的複雜度;而若採嚴謹的假設又對 所能解決的問題範圍產生侷限,不能與真實狀況相結合;過度簡化實際情況結 果又會令人對其模式所求得的最佳解存疑。因此,對於複雜的動態、回饋且具 時間滯延的問題,需要一種可以提供實驗與定量分析的方法,而系統動態學在 處理訊息回饋系統之動態行為上,能提供整體、長期且較週延的解決方式,且 此種研究方法的優點在於透過模擬據以驗證各變數之間關係,有效協助策略規

劃,可針對新的策略、情境和投資等情境做實驗,以了解決策可能造成的結果,

再依結果來選擇可行性的策略,也正好可以補充相關研究的不足。

系統動態學是一種模擬模式,模擬(Simulation)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模 仿真實世界過程或系統中的行為,構建一個以電腦為基礎的數學邏輯模式,透 過電腦快速運算的能力,觀察該模式在時間推移下內各組成份子在某假定條件 或特定範圍下所產生的交互影響用以推論該系統行為的績效與特質。就模式本 質而言,模擬基本上是一種評估式的作法,只有靠改變不同組合的決策參數比 較,所得的系統績效決定何種組合為較佳解,並非一般所稱尋求最佳解的解析 模式(鄧翠玲,2004)。因此,模擬模式具有「如果…則…」的特質,允許使用 者嘗試不同的決策水準觀察系統的變化。

二、模型建構方法

系統模型係以研究目為基礎,將真實世界的特徵與變化規律之抽象化事務 予以具像化而產出之代替物,透過研究模型,進行實驗揭示系統的本質、進一 步改變系統。建模者在自訂附加的限制條件下,運用數學及邏輯的關聯性表達 之。如果模型是有效的,就能夠在受控制的條件下提供研究系統現象的機會。

系統動態學建模的方法,依 Wolstenholme(1990)的分類可分為兩種:回饋 環法(the feedback loop approach)和單元式法(the modular approach)。林哲充(2000) 更進一步剖析回饋環法由問題隨時間變化的行為型態著手,稱之為參考行為 (reference mode)。由參考行為推測隱藏在問題背後的結構是由那些型態的因果 回饋環路所組成,每個因果回饋環路被辨識出來之後,分辨該變數為積量、率 量或輔助變數,再將因果回饋圖轉譯成系統動態學模型。單元式法則是從建模 者認為代表問題的一、二個關鍵變數開始,經由思考真實系統的運作情形,找 出與關鍵變數相關的系統資源,再分辨其運作流程中的不同狀態,建構資訊流 的結構。二者的差異在於,回饋環法是以參考行為作為起點,去推測問題背後 的因果結構 ,並以系統基模來探討問題背後的結構,最後再以此結構進行建 模。而單元式法則是從問題的造成因素作為關鍵變數,由這些關鍵變數來進行 建模及資訊流的關係形成模擬程式。

本研究使用單元式法進行模型建構模,從問題的造成因素設為關鍵變數,

由變數與變數間建構系統的結構來進行建模,並經由調整關鍵變數來進行模擬

實驗找出各因素之影響程度。依據系統動態學建模方法論,使用 Vensim DSS v5.0 電腦模擬工具,對航機妥善率維持進行系統動態行為模式設計與建構。在 執行建模作業前,先參照前述現況分依與研究範圍,藉助系統動態學之因果環 路圖說明機隊妥善維持有關因子之關聯,其中箭號方向標示各主/次要現象變 數間的因果關係,箭頭旁的加號表示該相連實體間以相同方向變動,存在正向 的因果環路,減號表示相連實體間以相反方向變動,存在負向的因果環路。

首先,妥善率係用以支援飛行時數,而伴隨飛行時數增加後,機體累積時 數也會相對成長,為能持續確保裝備性能與飛行安全,諸如清潔、擦拭、潤滑、

檢查、旋緊、調整等之一般保養勤務,以及飛機飛操、動力、傳動、液壓、旋 翼等主件的定期性更換或翻修等預防性保養,均需嚴密管控執行。而要推動定 期性保養作業,相關料件需求必須要能充分支援,因而在機體累積時數增加後,

定期性保養料件的需求也會相繼提出籌補,在定期保養屆期後,即可辦理進廠 檢修。而飛機進廠後,機隊妥善率當然會調降,檢修完工出廠後也相對提高妥 善率(如圖 3)。

妥善率 飛行時數

進廠檢修架數

機體累積時數 + + 定期性保養

料件需求

定期保養屆期 +

+ -+

-檢修出廠架數 +

+

3 飛機定期保養與機隊妥善維持因果環路圖

囿於機隊管理者必須維繫部頒妥善率的限制因素,當機體累機時數即將屆 滿定期更換或翻修之預防性保養時數前(通常為 10 小時),即查對所需用料是否 皆已全數獲撥,並且先行比對目前機隊妥善率狀況,盱衡安排飛機進廠檢修是

否會造成妥善率偏低情形;若前述供料未能全數獲得,或進廠後會造成妥善率 偏低,則採取管制派遣架數,暫時停止飛機時數之累計,待管制情況獲得解決 後,再行安排進廠檢修,所以管制派遣架數會造成延遲進廠檢修的情形(如圖 4 )。

妥善率

飛行時數 進廠檢修架數

機體累積時數 +

+

-管制派遣架數+ +

檢修出廠架數+

+

4 飛機管制派遣與機隊妥善維持因果環路圖

此外,伴隨機體時數之累機,故障率也必然相對成長,飛機的故障可區分 為主要系統故障與一般組件失效兩種類型;當飛機之飛操、動力、傳動、液壓、

旋翼、導航、光電或武器等主要系統發生失效,因已無法擔任戰備任務,且對 飛安會造成一定之危害程度,飛機必須立即停飛,此時即造成妥善率調降,且 應即辦理進廠檢驗及執行檢修用料申請,送交相關專業修護工廠執行故障排 除,然若庫儲存量無法支應,除由補給部門實施籌補外,修管單位亦應考量執 行飛機保養封存作業,儘量避免飛機無法執行定期運轉而造成其他組件故障之 可能性發生;但若屬一般組件失效,因飛機仍可執行任務,除執行料件申補外,

可以視全機隊妥善與階段任務運用狀況,彈性調整進廠時間或配合定期保養屆 期時一併執行檢修,所以也會有延遲進廠的情形(如圖 5)。

妥善率

飛行時數 進廠檢修架數

機體累積時數 主要系統故障

+

+

故障率 臨機性檢修料件需求

+ + +

一般組件失效 + +

-+

+

-封存機架數

+ +

檢修出廠架數 +

+

5 飛機系統故障與機隊妥善維持因果環路圖

綜合前述討論,以修護排程而言,機隊因飛行任務致使機體時數持續累積,

即會加速定期保養屆期而產生料件需求,此時,若檢修料件能夠足以滿足定期 保養所需,則當飛機時數屆點後,就可辦理進廠檢修,飛機進廠後也必然會造 成妥善率下降;然而,當飛機時數屆點後若有檢修料件未齊備,致無法支應定 期保養之情況,或者為期維繫妥善率要求而必須延後進廠,此時則必須採取管 制派遣的作法,待料件齊備或妥善率狀況改善後再辦理進廠。此外,隨著機體 時數增加,故障率也會相對提升,若屬一般組件失效,由於飛機仍可派遣執行 飛行任務,且基於考量妥善率、檢修人力與料件獲撥等限制因素,可配合翌次 定期性保養屆期後再進廠修復,然故障若發生於飛機主要系統,則飛機應立即 停飛,如料件可供支應即安排進廠檢修,若欠撥則暫時執行封存,亦均會造成 妥善率下滑的情形;而對於飛行時數而言,妥善率的提升也必然可以提供較高 的飛行時數,而形成封閉式的迴路關係(如圖 6)

妥善率

飛行時數 進廠檢修架數

機體累積時數 主要系統故障

+

故障率 +

臨機性檢修料件需求 +

+ +

定期性保養 料件需求 一般組件失效 +

定期保養屆期

+

+ +

-+

+

-封存機架數

+ +

管制派遣架數 + ++

-檢修出廠架數 +

+

6 修護排程與機隊妥善率管理之因果環路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