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 - 3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 個案研究法

Yin (1994)指出個案研究是屬於一種實證研究,分成單一或多個案研究。

單一個案研究適用於對現有理論進行批判或檢驗之事件、不常見及獨特現象 的特定事件、加深類似事件與事物理解的代表性事件、先前無法進行的啟示 性事件、揭示同一個案如何隨者時間而加以變化的縱向研究;多個案研究則 透過複製性實驗、檢驗,來證明原有的實驗結果是真實、有說服力的,進而 才有繼續研究和解釋的價值。然而在多個案研究中,若所有的個案案例皆與 理論假設相符合,此結果即成為具有說服力的證明來證實理論的可信度,相 對地,若個案案例呈現相互矛盾之處,理論假設則須進行修改,並且在重新 對其進行實驗、檢驗,最後所實證出的理論框架將會是推廣相關研究的載體。

本研究欲探討企業在發展內部創業的過程中,策略、組織、創業導向、

績效四大構面於每階段的互動情形與關鍵影響因素,希望以此助於往後其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企業對於內部創業的理解與參考,因此採用多個案研究法,並且同時探討個 案之間的關聯性。

二、 系統動力學

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SD)屬於一種系統科學理論,起源於 1950 年代,由學者 Forrester, Jay W.所提出。起初主要應用於工業管理層面,

Forrester, Jay W.將難以量化的變量納入模型中的考慮因素,例如:領導素質、

創始人特質等,提供了一套往後在社會科學難於量化的情形之解決方式 (Forrester, 2007; Sterman, 2018)。

事理,是指與人們有關的事件(Event),涉及了人與社會之間的文明關係;

系統,則是人、事、物相互作用和依賴且由許多個體所組成的複雜性整體(陶 在樸, 2016)。系統動力學為認知且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學(羅世輝, 樊晉源, 張書豪, & 王瓊慧, 2014),主要是透過整體的觀點及系統分析理論來建構出 與特定事理相關之模型,並且利用模型來詳細論述各個事件、現象的潛在結 構性問題。換句話說,系統性的思考(Systems Thinking)即為整體性的思考,

利用圖像化的語言來詳述環狀互動關係及其變化形態,目的在於協助人們看 見複雜事件底下的簡單架構(羅世輝 et al., 2014)。複雜的網絡系統架構展現 出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因果性,同時,系統結構更可以隨著時間來表述訊息、

決策、行為不斷變化的動態性。Sterman (2018)提出能更好理解社會組織之動 態的四個基礎:信息反饋系統理論、了解決策過程、複雜系統的實驗模型方 法、以數字計算機作為模擬現實的數學模型手段。

(一) 基本單元與工具

系統動力學的基本單元可分為存量(Stock,亦可稱 Level)、流量(Flow,

亦可稱 Rate)、中間變量(Converters)、連結(Connector)、系統的來源(Source) 和歸去(Sink)(如圖 3-4)。存量是由流量決定,為整個動態過程中所積累和總 合起來的量;流量是指活動、運動或流動,具有方向性,表示單位時間內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量的改變量;中間變量,又可稱為輔助變量(Auxiliary)或轉換變量,連接了各 種可能的關係,它不會被累積、不存在歷史記憶性;連結是一個箭頭符號,

存量、流量、中間變量之間的信息傳送皆是通過連結而進行(陶在樸, 1999, 2016);系統的來源和歸去則表示所有流量都是有來源與歸宿。

圖 3 - 4 基本單元示意圖 資料來源:陶在樸 (1999)

Sterman (2000)列舉出系統動力學的各種圖示與用途,例如模型邊界圖

(Model boundary chart)、子系統圖(Subsystem diagram)、存量和流量圖(Stock and flow maps)以及因果循環圖(Causal loop diagrams,CLDs)。模型邊界圖和 子系統圖表達了模型的邊界和體系結構,但未顯示變量的相關性;策略結構 圖是呈現特定決策所涉及的因果結構和時間延遲性;存量和流量圖僅強調其 基礎物理結構;因果循環圖強調系統的反饋結構,以回饋環分析來呈現變量 之間的因果關係,可以建立定性或定量的系統動力學模擬模型。因果關係環 是由許多因果鏈所組成,可分為正回饋環、負回饋環。正回饋環可稱作增強 環路(Reinforcing loop),因果鏈總數為偶數,是一個不斷自我增強、數值發散 的過程(如圖 3-5);負回饋環則可稱作均衡環路(Balancing loop),因果鏈總數 為奇數,是一個抑制和均衡、數值收斂的過程(如圖 3-6)(Peter, 19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 - 5 正回饋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3 - 6 負回饋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 模型建制

模型是一種人們需要與真實系統構思相近的複製品(陶在樸, 2016),用

途在於簡化現實的複雜系統,創造一個容易理解的表現形式(Sterman, 2000)。

而系統動力學的建模程序主要分為六大步驟(Forrester, 1994),簡述如下:

(1) 描述系統(Describe the system) 描述相關系統,並生成理論假設。

(2) 將敘述轉換成方程式(Convert description to level and rate equations) 將系統的文字描述轉換為函數方程式,開始制定模擬之模型。

(3) 模擬模型(Simulate the model)

模型的模擬須揭示過往至現在的系統運作模式。直到模型足以滿足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所考慮的目的之前,研究者將會不停地重返步驟一和二來進行模型的調整。

(4) 設計可行的政策與結構(Design alternative policies and structures)

方案可能取自於前三個步驟所產生的直觀見解、分析師的經驗、系統操 作人員的建議等。

(5) 教育與辯論(Educate and debate)

此步驟的目的在於實現參與者們的共識,過程中需要重返步驟一到五來 再次進行檢視與調整。

(6) 政策與結構於執行上的改變(Implement changes in policies and structure) 舊政策將於實施的過程中進行根除,而新政策的產生將需要再次創建新 的信息來源。

Sterman (2000)的建模程序則是分成問題闡述(Problem Articulation)、制 定動態假設(Formulating a Dynamic Hypothesis)、制定模擬模型(Formulating a Simulation Model) 、 測 試 (Testing) 、 政 策 設 計 與 評 估 (Policy Design and Evaluation)五大步驟。根據陶在樸 (2016)所簡述的建模過程,建模者需要先 對其所研究的系統進行觀測,由此歸納出具有代表性的數據,並透過先前的 假設而得出模型結構上的框架,並且為了解假設所能得出的一般性結論,需 要不斷地操作模型來產生結果,最後是將被觀察系統的原型現象和模型結果 的複製現象進行比較,進而修正、調整假設與模型。

(三) 模型應用與案例

系統動力學的應用的範圍十分廣泛,供應鏈、專案管理、教育問 題、能源系統、政治、心理學、生技醫療等領域中皆有相關發展(Forrester, 2007; Sterman, 2018)。陶在樸 (2016)提出一個存貨振盪模型(如圖 3-7),目 的主要是想透過模擬預期銷售以及存貨的調整過程,利用此事物調整的波 動過程之方法論進而適用於其他解釋,例如:價格或貨幣的波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 - 7 存貨振盪模型 資料來源:陶在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