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透過七位主動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的深度 訪談,了解教師透過專業學習社群提升專業發展,進而在職場上展現教學專 業,提升教師自信的歷程及省思。本章節將透過『研究方法』、『研究架構及流 程』、『研究參與者』、『資料蒐集』、『資料整理與分析』、『研究倫理』等 部分來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 質性研究

研究者為了深入探討某個問題,在自然情境下,透過訪談、觀察、文件分 析等方式,搜集研究對象的各種資料,經過整理、歸納、分析之後,以文字描 寫研究對象的想法、價值觀等,這樣的研究方法就稱為質性研究,重視研究者在 自然情境下與被研究者產生的互動關係,經由被研究者的觀點,了解被研究者 的經驗及內在世界,歸納整理,詮釋整合,賦予意義(葉重新,2001;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者以文字敘述來呈現資料,研究者依據研究參與者所提供的資 料,詳細描述提供者的觀點,詮釋現象,進而塑造複雜而整體的關係,這些經 過密集、緊密編輯過的觀點,所要傳遞的是研究參與者有代表性的、真正的觀 點,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極為重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自身除了要保有

『受過學科訓練的主體性(disciplined subjectivity)』外,最重要的是『反省性』

(reflexivity),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必須不斷的做批判性的自我檢查,來維 持研究的中立(王文科、王智弘,2002)。

Bogdan 與 Biklen 在 1982 年將質性研究的特質,歸納為以下六項: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在自然情境下蒐集資料;研究者本身就是最主要的研究工具;重視研究現象的描 述;重視的是研究過程中的時間及社會脈絡,而不是研究成果;運用歸納法進行 資料分析;研究者關心行為對研究對象的意義為何,Neuman 在 1997 年則是將 質性研究的特性歸為以下六項:重視社會脈絡;重視個別研究的價值;信任研究 者的誠實;理論是透過歸納、比較、分類而被建構出來的;重視時間、事件的先 後次序;意義的詮釋(引自潘淑滿,2003)。

由這些論點中,可以看出質性研究重視的被研究對象經驗的特殊性,所以 研究結果無法被複製或推論。質性研究重視現象以及事件之間關聯性,除此之 外,質性研究最在意的應該就是這些現象或是事件對研究對象而言『意義是什 麼』(葉重新,2001;潘淑滿,2003)。

綜合以上所述,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必須盡力保持客觀,最好放空,只 是觀察、記錄,將自己視為一個容器般,將發生的現象收納記錄,而不作主觀 評論。

二、 研究的真實性

研究的真實性是每個研究在乎的環節,相對於量化研究的明確數據,質性 研究,在乎的真實,不是外在事件的真實,而是內在感受的真實性,對於研究 者來說,內容的真實性,意義的真實性遠遠重於事件的真實性。記得研究者大 學時,所學習的『史學概論』一門課中,研究者的老師給這些未滿二十歲的學生 最大的解構就是:事件相同,立場不同,解釋就會不同。同樣的事件,可以有 完全不同的解讀,在詮釋、賦予意義之際,保持絕對的客觀是不盡可能之事,

研究者既是最主要的研究工具,只能竭盡所能地提醒自己相對客觀,因此,在 研究的過程中,一個相對客觀的評論者是相當重要的,而這件辛苦的差事,煩 勞研究者的指導老師,指引提點偏差所在,讓研究者能盡力保持『醒覺』,避免 踏上敘說危險、濫用的漩渦,造成自戀、為我、過於簡化的情節和場景、單一 面向的角色的風險(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

Guba 在 1990 年發展出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比較基礎,量化研究關注的 是:內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和客觀;而這些轉化為質性研究的語言時,就 成為了:可信性、遷移性、可靠性以及可確認性(引自潘淑滿,200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依據此定義,本研究之具體作法為:

(一) 可信性:研究者蒐集資料的真實程度。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透過影 像工具的協助,真實紀錄訪談內容,在文件蒐集過程中,如果無法取 得原稿,也盡量由研究者親眼所見,再以電子檔案資料相輔,呈現蒐 集資料的真實程度,提高本研究的可信度。

(二) 遷移性:將現場轉譯為現場文本,將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有效 的轉換為文字陳述。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透過公正第三人,將訪談內 容的音檔,繕打為逐字稿,將現場文本,轉譯為文字陳述,提高本研 究的遷移性及可信度。

(三) 可靠性:研究者運用有效的策略蒐集到可靠的資料。研究者透過 立意取樣,尋找符合研究目的的研究參與者,並以滾雪球的方式,尋 找符合條件且願意配合的研究參與者,所蒐集的資料除了訪談內容,

另有照片、札記、教學設計原稿、作業等相關文件佐證,提高資料及 訪談內容的可靠性。

(四) 可確認性:研究過程中的重心在於研究倫理,從研究過程獲得值 得信賴的資料。研究者於訪談前會告知研究參與者,本研究的研究目 的,訪談之逐字稿繕打完畢,再由研究參與者確認逐字稿與己意是否 相符,因此在訪談之前,會由研究參與者依自由意願,簽署訪談同意 書,訪談同意書可見於附錄一,並以保護原則,將研究參與者提供資 料化名處理,提高本研究的可確認性。

基於這些論述,研究者理解到書寫現場文本是一種詮釋的過程,是將研究 參與者的感受與經驗,透過文字達到經驗再現的目標,因此本研究採用低推論 描述,以建立對事件的描述。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研究流程

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利用訪談、相關文件、省思札記蒐集資料,在研究過 程中持續進行文獻探討,保持研究的醒覺,尋找事件的脈絡,賦予經驗意義,

經過詮釋、整合,提出觀點,完成論文的寫作,下圖 1 為本研究流程圖。

圖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