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動機,第三節研究目 的與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將各節詳述如 下。

第二節 研究背景

一、 面對變革

因應時代的變革,未來人才需求的改變,教育部於 2001 年開始試行的九年 一貫課程,大刀闊斧,在課程、領域、指標、綱要、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變 革,可用『風起雲湧』來形容,甚至被認為九年一貫課程是『教育的大革命』(周 祝瑛,2003)。

Turner 在 2002 提出變革週期循環歷程(Change Cycle):否定、惱怒、接受、

支持,這四個階段和新團隊成立的歷程也很相似:形成、風暴、希望改革、開始 表現(引自劉復苓譯,2003)。這個說法可以運用在為任何改革做準備並協助管 理之時,改革的這四個歷程,可以小到思考個人搬家議題,也可以大到國家的各 項改革,當然也包含了國家的教育改革,值得注意的是,當改革之初,有些人會 熱情積極的贊成改革,但是,當發現自己也是改革對象時,這種積極支持的心態 消失,進入改革的循環之中。

變革歷程的四個階段:挫折、生氣困惑、開始探究到最終的承諾與接受,從 2001 開始的九年一貫課程,震盪了台灣的教育,歷經十餘個寒暑,到 2015 年的 現在,教師在教育改革這波浪潮中,走到了哪個階段?解構了以往的教育模式,

建構了什麼呢?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 初入職場的我

猶記初次踏入職場的樣貌……

當時『教師』的定位是『執行者』,教學目標是照著教學指引上的,教師的 備課是:熟悉教材,了解教材,思索怎樣呈現教材,讓孩子學會,教學的流程 與步驟是教師著重的面向。

雖然當時開始有教育改革的浪潮出現,但是在花蓮南區的學校關注的事 情,是明年會有多少缺?要招幾次才能補滿?教師缺額之多,教師流動率之 大,是現在很難想像的,當時研究者有 7 位同學一同前來代課抵實習,在 2 年之 中,只剩下研究者。 當時每年都有換學校的感受,因為同事來來去去,每年的 校務會議,校長總要花許多時間介紹新老師,每年的工作內容變動也非常劇 烈,因為人事不穩定,甚至還曾經發生過上下學期排了四次課表的事情。人事 不穩定,不管是學校的經營或是課程的安排都是來一個狀況,解決一個狀況 的,沒辦法做到所謂的「事先規畫」。記得當時有一本暢銷書『從 A 到 A+』,

其中的內容,找對的人做對的事相對容易,無法做到的是:飛輪效益,因為每 年人事都在改變中。

這些教學不利的情況在教育部宣布九十學年度開始進行『九年一貫課程』之 後更為加劇。為了弄清楚什麼是『九年一貫課程』,教務主任常推派當時身為註 冊組長的研究者去參加研習,原因是研究者是教務處唯一初任的正式老師。於 是吃過許多便當,聽台上許多專家的宣導,研究者帶回許多現在看來是錯誤百 出的訊息,像是:統整、多元、動態評量;就如同 Spillane 在 2004 年中提出的 電話遊戲的比喻:政策推動者在線路的開端講了一個故事,傳遞給下一位,故 事被重述到最後一位時,通常已經不同於以往的故事了(引自葉明政,2014)。

當教師努力的把很多學科串在一起,就是統整了;教師可以安排自己學年 討論出來的主題活動,所以在課程不減的情況下,多了許多活動,活動就是活 動,與課程的連結性不強,所以教師陷入趕課的情況中,教師工作的壓力頓時 增加許多(饒見維,2005)。

至於動態評量,教學現場接收的訊息是:用動態的方式來評量,所以當時 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都在做闖關評量。此外,各校必須提出願景,所以學校開了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許多會,討論可以凝聚共識,最後陷入了語文遊戲中,努力地想出響亮押韻的 口號,成為願景;最終,這些口號在換了校長之後,再度更換。

當然重頭戲就是: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課程發展會決定各領域的授課節 數,通過課程設計,討論訂定校本課程。這些在當時,學校都是趕鴨子上架,

在不清楚什麼是什麼的情形之下,擠出東西上交教育處,每年的課程計劃,似 乎也被矮化成課程進度。

課程設計的模式由『上位的』教育部要求改為『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學校 本位,教師專業自主,權力下放。『九年一貫課程』在許多年後的現在,研究者 終於明白是非常好的政策,但是,在全國大多數教育現場的教師都不明白的情 形下,被粗暴、速效的要求改變,的確造成政策嚴重被扭曲,而無法落實(周祝 瑛,2003)。

『九年一貫課程』將基層教師推往第一線改革,不管願不願意,不管為學生 帶來什麼改變,不管部長換過幾個,不管政黨二次輪替,教育不會再走回頭 路,權力下放是事實,教師專業自主的口號漫天價響,教師的確自主了,但教 師的專業呢?

第三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曾經在一個電視頻道看到海底火山爆發,噴發形成一個全新的小 島,這個沒有生命跡象孤獨的島嶼,在沈寂一段時間之後,開始有幾隻海鳥停 在上面休息,並帶來了植物的種子,隨著時間的前進,小島成為蓊鬱的島嶼,

豐富的生態也隨之形成,小島成為喧鬧的場域。這讓我想到教育現場,『九年一 貫』如同那場猛烈的火山爆發,隨著時間的推進,一些覺醒的先驅者,試驗進行 了課程的改變,這些種子在教師中發芽,互相影響著,開始成長茁壯。

身處百家爭鳴的後現代氛圍中,九年一貫權力下放,已然打破那個『獨尊一 家』的時代。天天、時時、刻刻都需面對教學現場孩子的教師,就算方法、路徑 不明,但是不得不、也勢必要走出自己的路,此為本研究動機一。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研究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參加一場二天的『課文文本閱讀理解策略研 習』,說實話,只是抱著累積研習時數,好對學校交差了事的心情參加,卻讓研 究者心情震盪不已,收穫良多。

這場研習的規劃是:專家學者先簡短報告主要內容,接著由教學現場教師 分享自己的成果,之後即由教師帶領參加的老師現場實作,讓參加研習的老師 就像班上的小朋友一樣,跟著老師的帶領,可能是兩兩討論,可能是分組討 論,學會新的方法與策略,提升閱讀所得,最後,由專家學者帶領全體老師整 理確認方法,重複審視策略,認知自己的認知歷程。這是研究者身為一個『學習 者』,因為承擔主要學習責任,而獲得成長的美好的經驗,此乃本研究動機二。

在研究所一門課程中,將課程設計中心區分為三大塊:以學習者為中心 的、以學科內容為中心、以資本主義社會為中心,這讓研究者注意到原來立足 點的不同,對於設計出來的課程是有很大的區別。另一門專業課程,以分組討 論的方式,實際體驗合作教學:提問、分工、討論、分享、質詢、澄清。那真 是一段痛苦的經歷!習慣於標準答案的我們,不常討論的我們,從一開始的茫 然到不知所措,不明白老師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們,老師要的是什麼?答案到 底是什麼?讓我們一直被質疑?到底哪裡錯了?

每次上課一次,就是一次思考的震盪,最後,卻驚覺:在這門課觀察、思 考的課程,吸收最佳,因為都是自己思考、體驗所學得的!

到了課程快結束之際,研究所還安排了一位科學專長的老師來上課,看著 那位老師準備得非常充分,本身專業能力很好,看了非常多的實驗,也讓我們 親自操作許多實驗,但是不管老師的專業多好、準備多充足、設計多順暢,這 些終究是一場『精湛的演出』。在『教』與『學』的兩個端點,竟有如此之不同。

此乃本研究動機三。

教改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秀,但是因為教改的契機,讓老師的專業有發展 的開始,現場老師關注到教學的其他可能性,並在大量的鼓勵下,開始了教學 的創新,在教學與理論間,取得印證與進步(張淑宜,2011)。而多數現場教師 讓自己的專業發展的最佳方式,除了取得學位的進修之外,最有效的莫過於參 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高博銓,2008;周淑卿,2005)。走過『拒絕』,走 過『憤怒』,來到了『試探』,為了我們服務的對象—學生,我渴望迎來的是『承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諾』,提昇專業的承諾。因此本研究即以教師藉由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得到自身教學專業成長的歷程為研究之方向。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花蓮南區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者,在備課上的困境。

二、探討花蓮南區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學者,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提升的教學能力。

三、探討花蓮南區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者,將習得的策略運用於教學現場的 省思。

二、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訪談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們,想了解 下列幾個問題。

一、花蓮南區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在備課上的困境為何?

二、花蓮南區教師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提升的教學能力為何?

三、花蓮南區教師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用習得的策略於教學現場的省思為 何?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 九年一貫課程

教育部所提的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於 2004 年全面推行的重要政策。九 年一貫課程包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面向,以十大基本能力為 主要方針: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綱要,表 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規劃、組織與

教育部所提的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於 2004 年全面推行的重要政策。九 年一貫課程包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面向,以十大基本能力為 主要方針: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綱要,表 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規劃、組織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