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為了解學校新聞發言人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研究者採用三種研 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首先是採用深度訪談法,以學校 新聞發言人的角色與功能、發言人應具備之核心能力及教師研習中心 為議題,針對專家學者及具有學校新聞發言人經驗之學校校長主任進 行訪談,蒐集資料作深入的了解與分析。

其次是採用類屬分析法,參考國內外學者之理論,將資料進行文 字化、概念化、命題化、圖表化及理論化五階段步驟之整理分析,歸 納出學校新聞發言人核心能力。並且採用文件分析法,彙整臺北市教 師研習中心辦理學校新聞發言人研習班之學員建議,以及受訪者對研 習中心培訓研習班課程設計之看法,納入結論與建議。

壹、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ing),又稱質性訪談,是一種帶有目 的之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a purpose)(Burgess,1984)。訪談法是 人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此研究方法是一種不 經由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的手續而產生研究結果的方法。

深度訪談法為質性研究中甚具代表性的資料蒐集策略(吳芝儀、

李奉儒,1995)。這種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以口頭談話方式,從受訪者 蒐集第一手資料,透過雙方互相作用,共同建構「事實」和「行為」

的過程(陳向明,2003)。訪談目的在訊息的汲取,因此其內容與歷程,

均經過有意識的安排與控制;訪談過程中,訪問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並 非對等的,主要是訪問者向受訪者汲取訊息(Kadushin,1990)。

Johnson(2002)認為深度訪談中,研究者必須清楚自己的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問題,深度訪談的目標;從訪談中探求深度的訊息和深度的理解。並 認為所謂深度理解的意涵是:

1.訪談者必須有同理心,抱持和該成員相同層次的理解;

2.必須超越淺層的感受,探索其潛沉在表象下所隱含的深層意義;

3.訪談者深度理解部分出自對淺層的假設,部分出自研究者的理解;

4.可以捕捉受訪者對某些活動、事件、文化及事物所表達的多元觀點

(王仕圖、吳慧敏,2003)。

綜言之,訪談法是一種以對話為主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與研究對 象間以語言為媒介,並且是目標導向的面對面溝通。因為是目標導向 的,所以談話的內容會聚焦於特定的主題,主要的目的在瞭解研究對 象的特性、經驗、感受及想法等。

訪談方式分為結構式訪談法、非結構式訪談法及半結構式訪談 法:

結構式訪談法(structured interviews)又稱標準化訪問,多用在問 卷訪問,提問問題、順序、記錄方式都已標準化的訪談法,受訪者被要 求回答一系列事前擬好的問題。且事先界定情境,不允許研究者依現場 狀況或自己的興趣加以改變。這種訪談法的好處是可以充分掌握訪問內 容,便於進行登錄,可以輕易地整理龐大訪問資料。不過,結構式訪談 的最大缺點是太過僵化,受訪者的回答無法超出問卷所問內容,限制受 訪者的選答意見與態度表達,研究過程中也無法修改訪談內容與題目。

非結構式訪談法(non-structured interviews)在決定相關主題後,

即邀請受訪者不受拘束的自由發表意見,沒有一套按照既定順序的問題 組合也沒有設計一套問題;同時要求訪談者對受訪者不可以有任何暗示。

在訪談過程中,訪談者也可以視情況,採用任何他們所想用的方式去進 行訪談。此外,非結構式訪談要求訪談者需瞭解受訪者的語言與文化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涵,並且要用受訪者所能瞭解的語言與文化脈絡進行訪問。

半結構式訪談法(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兼採結構式訪談與非結 構式訪談方式,事先設定好主題及準備相關問題。在進行訪談前已先擬 妥訪談大綱,作為結構式訪談使用參考,原則上訪談是依順序及有系統 性的題目進行;同時在必要時訪談者也可以依據受訪者的情況,跳脫訪 談大綱,針對某個有探究價值的議題進行非結構式訪談;也鼓勵受訪者 對某些主題作更詳細的說明,以獲得更多與研究主題有關的資料。亦即,

訪談員是被期望去探究標準化問題答案之外的情況(Berg,1998 )。

本研究囿於訪談人數有限,為求採集內容的多樣性,提供受訪者 彈性作答空間,讓受訪者可以從容地表達獨到的見解,故本研究採半 結構式訪談法。

貳、類屬分析法

國外學者Carney(1990)提出分析“抽象階梯理論”(下圖右),

Carney由資料轉型(data transformation)的觀點來看分析過程,

他認為作分析即是不斷提升抽象層級的方式。第一步是資料的摘要與 包裹,包含產生一個可以分析的文本及建立登錄類屬,找到合適的類 屬體系。第二步是資料的再包裹與彙集,辨別資料整體中的主題和趨 向。第三步是發展並檢測命題,以建立一個解釋架構包含檢驗假設,

為分析資料中的趨向對資料進行濃縮及刻畫深層結構。

國內學者張芬芬(2010)則對Carney的“抽象五階梯”,認為可再 略作調整後進一步再概念化,進而提出“質性資料分析五步驟”(下 圖左):一階文字化,二階概念化,三階命題化,四階圖表化,五階 理論化。藉此進入科學研究的進程─提升抽象層級,往建立理論的目 標邁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者依據Carney的分析抽象階梯理論和張芬芬提出的質性資 料分析五步驟,繪製資料分析模式如下圖:

5.理論化 刻畫深層結構 4.圖表化 檢驗假設,為分析

資料中的趨向進行資料濃縮 3.命題化 辨別資料整體中的主題和趨向 2.概念化 建立登錄類屬,找到合適的類屬體系

1.文字化 產生一個可以分析的文本

資料來源:張芬芬調整 Carney“分析抽象五階梯”再概念化後所提 出之“質性資料分析五步驟”

圖 3-2 資料分析模式對照圖(研究者繪製)

研究者依據質性資料分析五階段理論,條列五階段具體任務如下:

表 3-1 質性資料分析五階段具體工作

文字化 ‧整理逐字稿 ‧寫下概要重點

概念化 ‧資料編碼:將概念賦予資料

‧寫分析備忘錄:尋找主旨代碼、形成合適的分類系統 命題化 ‧寫分析備忘錄:探究資料中的關係,抓住靈感

‧資料的再包裹與彙集:發現整個資料中的主旨與趨勢 ‧形成命題:將靈感與發現列為初步結果,即研究假設 圖表化 ‧就資料中的重要命題繪為圖表,驗證是否成立

‧以圖表繼續分析資料,尋找資料裡的關係、重點、缺 漏處

理論化 ‧提出/驗證理論:將資料整合在一個解釋架構中 資料來源:張芬芬,2010

備註:主旨是指分析者在一段文字資料中找到的主要意思,主要以命題型式來表達,顯 示兩個概念以上的關聯性;或說明一個概念的狀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係採用類屬分析法,並參考分析抽象階梯理論 與質性資料分析五步驟進行資料整理分析,步驟(一)文字化,整理 訪談逐字稿,寫下概要重點;步驟(二)概念化,將資料進行初級編 碼,由最小意義的單元作歸類,找出次概念及次次概念,並為該類別 加以命名,形成合適的分類系統,作成分析備忘錄;(三)命題化,

將資料不斷彙集,從已初步概念化的群聚中,進行中級編碼,找出包 含多個次概念在內的脈絡主題,形成研究假設;(四)圖表化,就資 料中的重要命題繪成類屬分析概念圖,持續尋找資料裡的關係、重點 和缺漏處;(五)理論化,將資料整合在一個解釋架構中,彙整教育 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公關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等主概念,提出驗證 理論。

參、文件分析法

在文件分析方面,研究者蒐集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十多年來陸續 辦理媒體公關與危機處理、學校新聞處理、教育新聞處理、發言人實 務研習、學校新聞發言人研習班等研習課程,學員於課後填答之改進 建議相關書面資料,進行資料分類與整理,從學員所提出之研習建議,

了解課程設計需求。

肆、研究流程與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依據研究動機、目的與主題進行文獻蒐集和整理,

擬定研究架構與方法,設計訪談大綱進行訪談,彙整分析資料,再加 以撰寫研究報告等階段。茲將研究流程圖呈現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蒐集有興趣的研究題目與資料

確定論文研究題目

確定研究主題

文獻蒐集與探討

設計訪談內容

進行訪談

建立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之主旨在探討學校新聞發言人之核心能力及臺北市教師研 習中心培訓新聞發言人之課程設計,採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質化研究,

以達成研究之目的。

一、蒐集有興趣的研究題目與資料

研究者發現學校行政處室主管對於擔任學校新聞發言人,經常懷著戒 慎恐懼的心態,擔心在媒體面前表現不好而影響學校形象,於是引起 研究者的興趣,蒐集和新聞發言人相關的題目與國內碩博士論文資料,

希望本研究能夠協助學校新聞發言人扮演其角色與發揮功能。

二、確定論文研究題目

為使研究題目能夠有價值、有意義,研究者仔細分析每個題目的可行 性進行評估,以符合興趣或本研究對未來的展望、時間上的限制等,

並與同儕及指導教授討論後,找出最合適的題目。

三、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者從文獻發現尚未有針對學校新聞發言人核心能力之研究,及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學校新聞發言人培訓課程能否學以致用,以確定 研究動機,進而以探討學校新聞發言人之角色與功能、核心能力及發 言人培訓課程為研究目的。

四、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從發現問題、產生疑問、蒐集資料、

研究者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從發現問題、產生疑問、蒐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