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方東美針對《華嚴經》評曰:「對於這麼一種最高價值的領域上看起來,佛 學是亦宗教、亦哲學,尤其是我們現在所討論的華嚴宗的佛教思想,更可充份的 表現出這種特色。」110是故,本論文之研究方法,須能同時彰顯佛學之最高境界;

以下分二科詳述:一、研究方法;二、論文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文獻學、哲學研究、實踐哲學為研究方法;其理論主要根源於釋印 順、方東美、傅偉勳、吳汝鈞四位近代學者之相關佛學研究著作。

(一)文獻與哲學併行

吳汝鈞發表於《佛學研究方法論》書中之論文〈佛學研究與方法論──對現 代佛學研究之省察〉一文,其中建議以文獻學與哲學併行的佛學研究方法。吳汝 鈞透析反省歐美、日本、印度的現代學者們對佛學研究的表現,針對有志研究佛 學者,提出建議的方法,他說道:

對于現代佛學研究的方法,筆者在〈日本及歐美之佛學研究點滴〉一文中 曾有討論過,而將之大體歸為兩種:哲學的與文獻的;前者又分為純粹思 想型的與學術型的。111

作者將佛學研究的方法歸為哲學與文獻二類。文獻學涵蓋語言文字、訓詁、聲韻,

版本校勘、考據、作者生平、背景……,基本上就是以可靠、純粹,又不可推翻 的客觀資料為研究基礎;彼以疏通文字、釐清語意乃至依文解義為主,這尚屬於 第一階段的工具功能。然而,文字詮釋雖屬基礎工作,但仍需具備相當的文字功 力,方不致做了錯誤的詮釋。方東美於〈從研究學問的方法看三論宗哲學論理之 曲折與最後歸宿〉提醒學生,他說道:

凡夫大眾與佛菩薩中間所形成的這一道橋樑,可以透過思想的溝通與修養 上的實踐給連結起來。因此,如果我們單憑實相般若是不夠的,憑藉觀照

110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下冊,頁 37。

111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年,頁 95。

21

般若也是不夠的,一定要依藉文字般若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不過,這些語 言文字的應用僅能視為一種方便善巧,倘若我們沒有獲得適當的文字修養,

或者說對於文字的應用一竅不通,甚至於只通了半竅,無法給予靈活的應 用,反而都會陷入錯誤的深淵,所以要想真正善用文字而不沈執於文字相,

那絕不是件容易的事。112

因為佛學的著作,有彰顯最高境界的實相般若;其次,是有路徑可依照次第修行 之觀照般若,第三才是基礎文字般若。文字的應用,雖然是一種善巧方便,而單 單以文字表達義理,也會有所缺陷;因為,文字尚無法全然地傳達真理不可思不 可議的「實相境界」。然而,方東美仍然勉勵吾人要善用文字相,並且靈活地詮 釋經典中的深義;畢竟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仍然需要透過「文字般若」的演繹,

方能彰顯其中的義涵。釋印順於〈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也提出相同的見解,

他說道:

我們研究佛法,當然要看古代的書,印度翻譯的經論,中國古代的註解。

第一步要懂他講些什麼,但這是不夠的,孔子說:「溫故知新」,我們不是 看古典的書,不只懂了就好,那就停止了,永遠不進步,你要從「溫故」

中、從古典中,要有一種新的了解。113

對於文獻資料中有一種「新的了解」,這就必須往經典的義蘊、思想的哲理層面 加以溯源尋波。是故,印順此處所說的研究入門與吳汝鈞文獻與哲學併行的研究 方法是一致的,而且哲學研究應該列為重點。因為「哲學方法是透過哲學概念的 分析,來把握其思想的一種研究方法。」114他所著重的是經典文字背後的內涵深 義,以及與後代行者之間互相激盪出的思想傳承。易言之,佛學經過歲月更迭而 累積諸多詮釋作品與創新理論,最後乃至立宗立派,這都是後代修行者的養份與 憑藉。

然而,佛學研究若僅是停留在文獻學的文字考據、梵文、巴利文翻譯,又將 只是研究經典文字,而與淵博又超卓的佛學思想義涵無關;如此一來,將無法整 理出實踐修行路徑,更無法詮釋出佛學本有的覺醒教育功能。是故,作者強調:

倘若我們把佛學視為一種思想一種哲學的話,則佛學研究似乎還是應以哲

112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下冊,頁 57。

113 釋印順《華雨集》冊 5,新竹:正聞出版社,1993 年,頁 76。

114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頁 125。

22 學義理的把握為重。115

這說明做佛學研究時,「義理」的披砂揀金仍居於極重要的地位;因為,若蘊含 的深義探討不足,將比文獻資料考據不足有較嚴重的缺失。是故,吳汝鈞又言:

「其他哲學成份較濃的佛教思想,例如印度的阿毗達磨佛教、中觀學、和中國的 天台、華嚴,亦莫不如是,文獻學所能過問的問題並不多。」116綜上可知,文獻 學與哲學研究法是可互補互助而互相成就的。

此二研究方法的具體運作,傅偉勳提出「創造性詮釋學」的理論。117在五個 辯證層次的前二者:「實謂」、「意謂」,即是文獻學研究方法:「原思想家想要表 達什麼?」「他所說的意思到底是什麼?」而後三者,即是再深入往哲學義理探 討;其言「蘊謂」,「原思想家所說的可能蘊涵是什麼?」「當謂」,「原思想家本 來應當表達甚麼?」「創謂」,即是「為了解決原思想家未能完成的思想課題,創 造的詮釋學者現在必須踐行什麼?」118依此五個辯證層次,即能完成文獻的詮釋,

以及哲學思想的義理闡發與超越,如是更能凸顯文獻學與哲學研究並進的重要性。

(二)實踐哲學的進路

吳汝鈞提出文獻學與哲學研究二個佛學研究方法;然而,他又認為只以此二 個方法來研究,分類不够仔細,難以照顧到一些獨特的情況。是故,他又言:「這 種分法自然不够仔細,也不能照顧到一些具體的獨特情況。這裏我們較精細地將 現代佛學研究的方法歸為以下各種: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 學方法(包括維也納學派的方法、京都學派的方法)、實踐修行法及其他。」119 也就是他又增列考據學、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與實踐修行法。

實踐修行法,適用於本論文之研究;因為佛學除了具有強烈的哲學思想外,

其內涵兼具有特殊的宗教性。因佛學之所以能源遠流長地傳數千年至於今日,主 要的原因是它不僅是哲學,而且是一種可以做為信仰與實踐的宗教。而將「實踐 哲學」融入佛學研究,是本論文所欲傳達的重要研究目的之一。是故,吳汝鈞針 對實踐修行法增列的原由補充說明如下:

115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頁 113。

116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頁 115。

117 參考: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試論之一〉,《從創造的詮釋學 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年,頁 3-46。

118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年,頁 10。

119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頁 95。

23

上面所舉的實踐修行法,其自身本來不能算是佛學研究方法,而應歸入佛 學方法中的實踐生活一面。但因這種實踐修行,在日本相當流行,而這些 修行的人對佛學又有一種較特別的了解,故我們亦破例提出它來討論。120

在中國思想數千年的發展中,實踐哲學具有豐碩璀璨的成果。誠如方東美所言:

「你要想追尋很高的智慧與理想,那麼你就必須接觸現實世界裡面的各種行動綱 領,與實踐力行的各項法則才可以。這些綱領與法則,並不是理論,而是一種實 際體證境界,使得能彰顯染淨融通、生佛平等的圓融法界。」121由是可知,實踐 哲學能促使吾人積極地親身體證境界,更能令人主動追求最高的人生智慧與生命 價值,而宗教信仰即常常由此衍生而出。

總結上述,本論文的研究進路即清楚朗現。首先,「文獻解讀」:因本論文主 要探討《華嚴經‧入法界品》,是故必須忠於文本所建構之修行觀,尋其脈絡,

解其義蘊,以貫通善財童子所開顯之歷位修道次第,及圓證生命境界的全貌,此 為首要任務。

其次,再透過歷代祖師、前賢加以發揮的註解、專書、論文,以尋覓善財童 子尋師訪道的修行見地,與諸善知識所正示的法界,以及他們所要傳遞的「哲學 智慧」。

三者,本研究希望為佛教行者,整理出以凡夫證入法界的豐富「實踐哲學」; 而又不失釋印順所提醒的研究注意事項,明確地辨別你所經驗的佛法研究綱領:

「一、與佛法的根本義理是否相合;二、行為表現是什麼樣子。」122也就是,必 須符合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根本法印;朱文光於《佛學研究 導論》說:「平心而論,印順的方法學構思雖然存在著若干哲學理論上的盲點,

但若想要從佛典中提煉出內在於佛學思想脈絡而又能作為現代佛學研究的指導 原則,從三法印而來的靈感,不僅是相當重要的思考方向,也是教界與學界的珍 貴思想資源。」123再者,印順強調要不侈談神通,要符合佛陀教誡的正見。因為 佛陀生在人間,他是用八正道來教誡弟子;而弟子們則落實於自己每天的日常生 活中去實踐,體證真理、保持覺醒。以上是研究方法之說明。

120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頁 96。

121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下冊,頁 132。

122 釋印順《華雨集》冊 5,頁 75。

123 朱文光《佛學研究導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年,頁 79。

24

二、論文架構

(一)第一章:緒論。首先以佛教實踐哲學的修道目標及〈入法界品〉的重 要性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問題意識。其次,規劃研究範圍,以經文傳譯版 本、經典註疏之古籍,以及古籍與近代論說之專書為範圍。三者,說明近人研究

(一)第一章:緒論。首先以佛教實踐哲學的修道目標及〈入法界品〉的重 要性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問題意識。其次,規劃研究範圍,以經文傳譯版 本、經典註疏之古籍,以及古籍與近代論說之專書為範圍。三者,說明近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