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論(Researcch Methodology)可分為「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16 與「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17。本研究採用理論與實証分析相結合的研 究方法,既根據西方有關區域治理的基本理論分析框架,又結合中國大陸實際情

18 文獻分析應具有客觀化(Objectivity)、系統化(Systematic)、數量化(Quantitative)、明顯化 (Manifestly)等四樣特徵,所謂的「文獻」,乃是針對與題旨直接相關,或可提供重要論點文本,

進行定量或是定質的分析。然歷史材料本身並不僅是史料的堆疊,在確定史料的真實之後必須 繼之以分析法,如將分散各處的史料,經過分析後歸納在一起。除了以分析法比較各種文獻的 異同正誤外,並分析歷史事件淵源、原因、背景、影響及其意義等,以便解釋。Ole R.Holsti,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s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69), pp3-5.

19 所謂的數量化分析意指資料分析的結果,必須要有統計上的推論性,並證明推論結果的客觀 性與系統性;然而,分析的重點在於採用的方法有和理論上的關聯性,而非是否必需量化。Ole R.Holsti,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sm, p.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國大陸整體發展與長三角地區的個案分析中,需要部分的基本數據統計,利用 基礎的描述性統計方法加以計算整理,就此根據相關的學理作出政經意涵的判 斷,以及在推論上提出有利的依據。

在蒐集相關的理論與研究文獻後,進行檢閱與探討以確立符合本研究主題的 主軸。從文獻的蒐集過程中了解第一手文獻的不足,以及相關議題討論仍僅是片 面披露,歸納式的分析及深入探討十分不足,因此,筆者接受指導老師的建議,

實際前往中國大陸地區進行訪談以蒐集論文撰寫的資料。本研究田野調查所採用 的方法為「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20的方式;同時,從文獻與理論的檢閱 中來規劃研究架構的操作,將深度訪談的問題能與相關理論建構與本研究假設對 話,透過所獲得的訪談資料來充實本研究的實證分析。

筆者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獲得相關單位的獎助,前往中國大陸進行3次的 田野調查(2009年的2月、2009年的7月、2010年的8月),前往的地點包括北京、

天津、上海、昆山、杭州等地,與當地的學者專家、政府代表、台商企業進行與 本研究主題相符的學術交流與深度訪談,此對本研究的分析與論證提供了相當幫 助的實證資料,訪談的對象及問題請參閱附錄 8;另外,筆者更於2011年獲得國 科會千里馬的獎助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經濟學系進行為 期一年的移地研究,師承於美國中國研究大師Thomas G. Rawski的門下,期間就 相關主題與該校研究人員進行意見交換,並參與學術圓桌論壇的與談,不但對本 人在研究分析上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更有助於筆者的研究發想。

基於上述,本研究將了解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的整體概況,並提出較具經典的 案例進行佐證,統整出不同階段所出現的區域治理模式;除此之外,本研究以長 三角地區為區域範疇,挑選昆山、杭州兩地進行個案分析,針對兩地的企業界、

政府單位進行深度訪談,將訪談結果加以彙整分析,並比較出兩地的治理特色,

以作為探究中國大陸區域治理模式的實證案例。

20 深度訪談就欲了解的問題向受訪者提出,受訪者就經驗、心得或參與過程提出回應與闡述,

直接面對受訪者的反應,因此,問題的提問、受訪者回答的傾聽及回應的過程十分重要。陳向 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台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65-200。

的「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轉而採取「既競爭又合作」的「競合策略」(Strategy of Co-opetition),認知到競爭與合作是併存的關係。24

陳德昇(2005)曾就「競合觀點」(Co-opetition)來檢視長三角地區垂直與水平

23 Patrick Kenis & Volker Schneider, “Policy Networks and Plicy Analysis: Scrutinising a New Analytical Toolbox,” in Bernd Marin & Renate Mayntz, eds., Policy Network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ankfurt: Campus Verlag, 1991), p.36.

24 在企業管理理論中,認為競合策略可以在商場上達成的原因在於,廠商並不會忘記爭取自己 在博弈中應得的好處。換句話說,這樣的賽局不同於運動競賽,不追求絕對的輸贏結果,己方 獲得成功的要素不一定是對方的失敗;反而,可以透過互補依賴的條件,創造共同合作的價值,

與顧客、供應商、協力廠商建立多方策略聯盟,以提昇整體對外競爭的優勢。就競合策略的選 擇,則是一種行為者的「博弈過程」(Process of Game),當企業認為採取相互排擠的商業對立策 略,可能出現「雙輸」(Lose-Lose)的結果大於「輸贏」(Lose-Win)的可能時,則競合關係將會是 企業營運的焦點。在這樣既競爭又合作的互動中,將企業之間的單方競爭轉化成企業合作,形 成產業群聚之間的競爭,當合作會提昇競爭力的考量時,雙方則有創造「雙贏」(Win-Win)的機 會。Adam M. Brandenburger & Barry J. Nalebuff,許恩得譯,《競合策略》(台北:培生教育出版 集團,2004 年),頁 9-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府際關係,認為地方政府的本位主義是造成區域內出現競爭關係大於合作關係 的問題所在。25陳德昇提出的競合觀念與地方行為邏輯的選擇有關,也就是地方 政府會依照自身利益的考量,無論選擇競爭抑或合作,其目的都在於提升自我競 爭優勢和利益最大化(表 1- 1),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之間會呈現「你死我 活」的競爭關係,一種具「零和遊戲」特性的對抗模式;隨著環境的改變,當地 方利益在無序性的對抗中不斷降低,如同國家在國際貿易發展的選擇途徑一樣,

絕對利益原則的思維轉為比較利益原則的策略,形成理性對抗模式,具「非零和 遊戲」(Non-zero-sum Game)的特性。本研究將以競合觀念為基礎,進一步提出區 域治理模式的特徵,此有助於區域治理理論的建構,並符合中國大陸發展的現實 條件,作為未來相關議題研究的分析框架。

表 表表

表 1- 1 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行為特徵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行為特徵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行為特徵 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行為特徵

方式 內涵

向中央討價還價爭取優惠政策 獲得更多的權力與資源以調動投資。

向中央討價還價以獲得援助 爭取中央資源,例如預算資源、銀行貸款、放 寬投資規模上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對中央政策進行自我詮釋,以利地方發展。

政策制度創新 發展多種形式的投資模式,提高差異優勢。

產業與投資國際化 吸引外資進入,提高產業發展層次。

資料來源:概念來自 Linda Chelan Li(1998), pp.4.間接引自並修改自王嘉州 (2003b),頁 159。

無論從全球化理論、整合理論,甚至是新區域主義,針對區域發展中地方關 係的發展,都不再只是論證「競爭」與「效率提升」的關係,而包括「合作策略」

的思維;另外,Ostrom 更提出在競爭的過程中進行「治理合作」(Cooperative Governance),有利於提升公共利益及公共服務,26可見「合作」的概念是探究治

25 陳德昇,《大陸市場轉型期長三角府際關係:競合觀點》(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 題研究計畫,2005 年,計畫編號:NSC93-2414-H-004-039-)。

26 Vincent Ostrom,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 Compound Republic: Designing the America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理不可忽視的一環。總而言之,地方為了提升競爭力所採取的策略,是一種從對 抗走向合作的發展過程(圖 1- 1)。27

對抗 合作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圖圖圖

圖 1- 1 地方競合關係的發展過程地方競合關係的發展過程地方競合關係的發展過程 地方競合關係的發展過程

總而言之,基於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的現況,本研究途徑將統整區域治理理論 中有關對抗、合作的概念,探究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區域發展,從理論面向來 探討中國大陸的發展過程,同時,以時間序列的縱向視角來觀察中國大陸區域治 理的轉變,包括中央由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地方行政區劃的變更等,都具有傳統 改革主義強調制度變更的特性。

事實上,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地方政府以推動經濟發展為主要工作,許多 的措施、政策等手段皆以吸引企業進駐投資為目的,地方間相互攀比投資環境、

政策等競爭優勢,此與公共選擇理論所強調的競爭關係相符,基於此,以長三角 地區為區域個案來觀察這樣的對抗關係是否為單一模式?抑或在競爭為前提下 是否有對抗模式的轉變?這是本研究探究的重點之一。

另外,新區域主義所強調的合作關係、核心城市的角色與功能、公私協力等 論述,本研究也納入分析,進一步檢視中國大陸是否存在新區域主義的特性?並 探討長三角地區的合作進展、第三部門角色所具有的區域治理特徵為何?進而提 出可能出現的區域治理困境加以批判理論的適用與意涵。基於此,本研究將競合 作為途徑,提出區域治理模式,作為後續研究分析的參考。

Experiment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7).

27 政府的競合關係不同於企業營運,在於政府部門必須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要任務,透過對公 共財的輸出來維護公共利益;換句話說,公部門之間較私部門之間有更多合作的可能,其目的 在於擴大公共治理的效益,而不純粹如同企業競爭一般以取得市場壟斷為目標。V. Lowndes & C.

Skelcher, “The Dynamics of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76, Issue 2, Summer 1998, p.314.

無序性到理性的對抗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 、限制與章節安排 、 限制與章節安排 限制與章節安排 限制與章節安排 一 一

一 一、 、 、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分為空間範圍與時間範圍的不同,本研究時間範圍為 1978 年改 革開放後至今(2008 年),同時亦會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作一簡單的背景概述,

以了解政府角色與經濟治理轉變的歷史沿革。

資料來源:修改自維基百科,「長江三角洲地區」,2011 年 10 月 19 日,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6%B1%9F%E4%B8%89%

E8%A7%92%E6%B4%B2%E7%BB%8F%E6%B5%8E%E5%8C%BA。

圖圖圖

圖 1- 2 長江三角洲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上海市長江三角洲區域上海市上海市、上海市、、江蘇省、江蘇省江蘇省、江蘇省、、浙江省、浙江省浙江省)範圍浙江省 範圍範圍範圍

就空間範疇部分,本論文所指涉的區域不同於國際區域的概念,係屬一國之 內的地理範疇,是區域研究所謂的「微區域」(Micro-region)的概念;同時,本研

就空間範疇部分,本論文所指涉的區域不同於國際區域的概念,係屬一國之 內的地理範疇,是區域研究所謂的「微區域」(Micro-region)的概念;同時,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