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Governance Capability)備受考驗,如何因應公共需求的擴大,以及維持治理系 統,提升「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s)的能力,是檢視政府治理能力與競爭力的 指標。2

現 今 政 府 治 理 模 式 出 現 「 領 域 」 (Territory) 的 轉 變 與 「 再 領 土 化 」 (Re-territorialization)的調整,3前者凸顯自單一、純粹的行政區域內事務演變成多 面向「跨區域」(Across Boundary)、「跨部門」(Across Section)的特性,4後者係 指傳統行政區劃的結構弱化,區域的概念對政府因應全球化趨勢更為重要,顯示

「區域治理」(Regional Governance)的重要性與機制建立的必要性。5

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其經濟的發展形勢是近年來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1978 年改革開放前,中央為了達到區域平衡的目標,採取「劫富濟貧」的區域 發展策略,以消除區域差異維持區域間的平衡發展。6文革結束後,中央為了落 實「改革開放政策」與「經濟發展為中心」等方針,一改過去以平衡為宗旨的「均

1 P. Newman, Urban Planning in Europe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1996).

2 Donald F. Norris, “Whither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Urban Affairs Review, Vol.36, No.4, March 2001, p.535.

3 Neil Brenner, “Decoding the Newest ‘Metropolitan Regionalism’ in the USA: A Critical Overview,”

Cities, Vol.19, No.1, February 2002, pp.3-21.

4 Janet Newman,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1), p.109.

5 Gerry Stoker, 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From Thatcherism to New Labor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4).

6 林武郎、陳泰明、郭艾艾,《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的整合與產業發展》(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9 年),頁 31-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衡發展模式」,轉為以著重提升效率的「傾斜模式」,包括「梯度推移發展模式」

與「點軸開發模式」等。7直至 2000 年,提出「區域協調互動」的概念,以縮小 區域落差。8

中國大陸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致力建構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試圖解構過去計劃性的政府統治模式,採取「點、線、面」模式的「漸進 主義」(Gradualism)經濟發展戰略,9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同時對地方政府施行「放 權讓利」的行政、經濟分權運作,使得地方發展出現「區塊化」(Regionalization) 與「地方主義」(Regionalism)的現象,包括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 濟開放區等,除了來自中央政策的引導,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客觀形勢需求至為 關鍵。

中國大陸政府經濟職能已從統治轉為治理,由中央集權向地方政府分權化轉 型,甚至邁入區域相互依存的階段;10上述的意涵有二,一方面,改變中央與地 方的垂直「府際關係」(Intergovernment Relations),另一方面則牽動地方之間的 競合互動。這套新的區域治理模式,與改革開放以來大陸高速經濟成長的成就,

是否存在關連?值得深入探討。

從另一角度思考,中央權力下放使得地方獲得一定的自主權,促進了區域經 濟發展;然而,同時卻也出現區塊化的現象,對落實全國性政策的協調造成阻礙。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具有強大的行政力量,為了追求地方財政和政績表現,

協調與介入企業生產功能,以累積地方資本達到利益最大化,猶如具營運功能的 實質公司;11甚至與其他地方政府相爭資源與市場,出現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

7 耿慶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年),頁 21-22。

8 胡少維,「區域經濟發展趨勢與政策走向」,王長勝主編,《2007 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 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頁 308。

9 Thomas G. Rawski, “China and the Idea of Economic Reform,” The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91, July 1997, p.17.

10 陳占彪,《中國區域政治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博士 後出站報告,2003),頁 99。

11 Jean C. Oi,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 October 1992, pp.99-126. And Jean C. Oi,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4, December 1995, pp.1136-11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及重視地方利益的「諸侯經濟」,對中央權威帶來挑戰。12

有學者認為,地方政府的權力擴大,使得中央治理能力受到牽制;不過,也 有學者提出不同的解讀,認為區域內若可建立合作網絡不但可以促進地方之間的 協調合作,有助於強化地方自治發展並減少地方競爭摩擦所引起的衝突,也有可 能改善中央治理地方事務的和諧與便利。13因此,從區塊化的趨勢來看中央與地 方關係、地方之間關係,是一不同於過去的研究途徑,亦可對中國大陸府際關係 提供不同的分析架構,以觀察未來政府關係的變化形勢。

本研究試圖探討中國大陸區域治理的問題,除了剖析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 外,更重要的是要進行類型理論化的建構。回顧過去的研究文獻,基於出發點與 分析途徑的不同,本論文針對治理的面向區分出研究層次、研究主題、研究重心 等,以核心城市和普通城市之間的互動作為研究層次,試圖建構中國大陸地方之 間區域治理與區域發展關係的模型。

本論文的研究重心,是要對中國大陸區域發展過程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角色,就政府間權力、政策、制度互動的關係,建構大陸區域治理的分析模式,

主要探究的方向如下三點:

第一, 政府治理角色與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性。

第二, 中國大陸區域治理模式與政府競合關係的演變。

第三, 不同治理模式的政經效應比較。

12 黃仁偉,「論區域經濟與諸侯經濟」,《社會科學》,1995 年第 8 期,1995 年第 8 月,頁 22-26。

13 Goldsmith Mike, “Autonomy and City Limits,” In David Judge & Gerry Stoker & Harold Wolman, eds.,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pp.228-2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二

二 二、 、 、 、研究 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 目的 目的 目的

鑒於全球化的趨勢,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地區和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係更為 緊密,合作與共生的概念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本研究將以長三角為個案,

檢視該區域的區域治理模式特徵,並進一步探究中央與地方在區域治理過程中互 動角色出現分工、衝突、合作等現象。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快速崛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成為國際 社會無法忽視的力量。中國大陸經濟實力不斷擴大,提升其對全球政治與經濟的 影響力,對於國內的區域發展與國際經貿的連結程度也日益加深,尤其全球化與 區塊化的浪潮中,地方政府的競合互動將會牽動中國大陸區域的發展格局,國際 情勢的變化對中國大陸區域發展也會帶來影響。

不同的區域在各自環境條件下會出現不同的治理模式,14本研究將借鑑國外 區域治理的基本理論分析架構,並結合中國大陸特殊實情、環境,作為論述的基 礎,評述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的概況,以及長三角所採取的治理模式 和措施所面臨到的治理問題。本研究試圖就理論與實務對話,歸納區域治理的類 型,進一步對中國大陸治理模式之政經效應作系統分析,研究目的可以歸納為下 列幾點:

一、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經濟高速成長,唯不同區域的表現有別。本文 將從全球化的視角出發,以區域競合的觀點探討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的過去、現況 與未來效應。

二、中國大陸區域發展以經濟發展為核心,本研究將從區域內各城市產業的 結構、群聚分佈、同構重疊等現象觀察政府治理與地方發展的關聯性,進一步論 證中國大陸區域發展對地方之間進行區域治理與競合關係的影響。

三、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區塊化發展受到各界的關注,地方群聚、「城市

14 Jon Pierre, “Models of Urban Governance: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Urban Politics,” Urban Affairs Review, Vol.34, No.3, January 1999, pp.372-3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群」(Urban Agglomeration)、 城市型行政區15的現象不斷擴大,除了來自中央政 策的引導,更是地方政府追求經濟成長與城市化的結果。本研究將以長三角為 例,探究該區塊的區域治理模式,分析地方政府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治理特性。

四、政府在區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中央政府 對地方政府互動關係變化,與區域治理模式演變息息相關;非政府組織尤其是企 業對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對區域治理與競合關係產生影響。

五、中國大陸區域競合、區域治理與區域發展是檢視中國大陸經濟永續發展 的主要面向,在長三角區域內所呈現的發展趨勢中,地方之間的協調性愈高,區 域發展的成熟度即愈高,進一步有助於區域整體發展及政經影響力。

六、針對兩種迥異的中國大陸地方治理模式(昆山為產權集體化「蘇南模式」

的延伸,杭州則為典型「私營化經濟」的翻版)進行制度變遷的比較,從「經濟 發展策略」、「地方政府角色」、「外資投資方式」等幾個面向切入,評述在不 同的初始條件下治理內涵的演變發展。

15 劉君德、靳潤成、周克瑜,《中國政區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年),頁 1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方法論(Researcch Methodology)可分為「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16 與「研究途徑」(Research Approach)17。本研究採用理論與實証分析相結合的研 究方法,既根據西方有關區域治理的基本理論分析框架,又結合中國大陸實際情

18 文獻分析應具有客觀化(Objectivity)、系統化(Systematic)、數量化(Quantitative)、明顯化 (Manifestly)等四樣特徵,所謂的「文獻」,乃是針對與題旨直接相關,或可提供重要論點文本,

進行定量或是定質的分析。然歷史材料本身並不僅是史料的堆疊,在確定史料的真實之後必須 繼之以分析法,如將分散各處的史料,經過分析後歸納在一起。除了以分析法比較各種文獻的 異同正誤外,並分析歷史事件淵源、原因、背景、影響及其意義等,以便解釋。Ole R.Holsti,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s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69), pp3-5.

19 所謂的數量化分析意指資料分析的結果,必須要有統計上的推論性,並證明推論結果的客觀 性與系統性;然而,分析的重點在於採用的方法有和理論上的關聯性,而非是否必需量化。Ole R.Holsti,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sm, 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