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之情形,依 據相關文獻理論及學者與專家研究的測驗與量表,發展出本研究的各個向度並編製成預 試問卷,再經專家學者審查後,確立問卷的效度,修訂成正式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

期以此研究發現,作為國內教育改進之參考。

本章將針對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對象與樣本、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 方法等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分析,茲將研究對象之各變項、教師「資訊素養」層面、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層面與「教學效能」層面,建構本研究的基本架構如圖 3.1 所示。

茲將本研究架構分析如下:

一、本研究擬對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關係進行調查,

其影響的因素包括: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學歷、職務、服務年資、資 訊相關科系畢業、任教資訊相關科目、家中是否擁有電腦);學校環境變項(學校屬 性、學校類別、學校規模)等二個變項。

二、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從各專家學者的論述及研究,將教師資訊素養分為五個向度:

(一)資訊科技的認知(二)資訊科技的使用(三)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四)網際 網路的應用(五)資訊倫理的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則分為二個層面:(一)教 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二)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行為。教 學效能也分為五個向度:(一)教學計畫與準備(二)教學策略的應用(三)教學 評量的實施(四)教學內容的設計(五)班級氣氛的營造。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背景變項

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職務 5.服務年資

6.資訊相關科系畢業 7.任教資訊相關科目 8.家中是否擁有電腦

環境變項

1.性別 2.年齡 3.學歷

資訊素養

1.資訊科技的認知 2.資訊科技的使用 3.資料處理與分析 4.網際網路的應用 5.資訊倫理的建立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1.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 際教學的態度

2.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 際教學的行為

教學效能

1.教學計畫與準備 2.教學策略的應用 3.教學評量的實施 4.教學內容的設計 5.班級氣氛的營造

結 論 與 建 議

假設檢定

敘述統計 假設檢定 敘述統計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本研究係以服務於台東縣 9 所公、私立高中職全體教師為母群體(不含校長及實 習教師),其中除蘭嶼中學因教師結構幾乎為國中教師,不在本研究範圍內。為增加本 研究問卷的回收率,原則上,每間學校先以電話聯絡,商請一位老師負責問卷的發放與 回收。

問卷於 98 年 5 月 15 日截止回收,共計收回 299 份問卷,經剔除資料填答不全 之問卷後,計有效問卷共 277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2.6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係探討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採用問卷 調查法,本節針對調查問卷之編制過程與內容架構,分別加以敘述。

壹、問卷的內容

本研究問卷之內容,首先參考前述文獻所得之相關資料,並經過學者專家意見調 查,初步將預試問卷分為教師資訊素養量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量表、教學效能量表、

教師使用電腦經驗及基本資料等五部分,以下分別說明問卷之內容。

一、教師資訊素養量表

本問卷的編製,係參考相關文獻及國內外學者分析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與各項指 標,提出有關教師資訊素養五個層面的問卷,歸納編製成本預試問卷,其中包括(一)

資訊科技的認知(二)資訊科技的使用(三)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四)網際網路的應用

(五)資訊倫理的建立等五個向度。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量表

本問卷的編製,係參考相關文獻及國內外學者分析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能力與各項指標,提出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二個層面的問卷,歸納編製成本預試問 卷,其中包括(一)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二)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 際教學的行為。

三、教師教學效能量表

本問卷的編製,係參考相關文獻及國內外學者分析教師應具備之教學效能與各項指 標,提出有關教學效能五個層面的問卷,歸納編製成本預試問卷,其中包括(一)教學 計畫與準備(二)教學策略的應用(三)教學評量的實施(四)教學內容的設計(五)

班級氣氛的營造。

四、教師使用電腦經驗

旨在調查高中職老師個人開始接觸電腦至今的時間、每週在學校使用電腦的時間、

每週在學校使用電腦的主要用途、每週在家裡使用電腦的時間、每週在家裡使用電腦的 主要用途、參加過電腦相關的研習課程的總時數、常使用何種電腦軟體、學校中推動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最大的障礙因素、提昇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最適 當的方式等變項。

五、基本資料

旨在調查高中職老師個人背景變項及學校環境變項,其中在高中職老師背景變項方 面包括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擔任職務、服務年資、是否為資訊相關科系畢業、是否 任教資訊相關科目及家中是否擁有電腦;而在學校環境變項方面則包括學校屬性、學校 類別、學校規模。

貳、編製過程

一、編製初步問卷

本研究以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參考有關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教學效能 之相關文獻,及採用過去學者所發展出高信度與效度的量表,利用其量表問項,再請指 導教授修正,編製問卷內容的初稿。

二、建立內容效度問卷之分析

調查問卷編擬完成後,為使問卷更客觀並具說服力,先進行專家意見調查,經指導 教授與專家意見修正後,將量表中之題項予以修正,並將不合適的題項刪除,據以編製 成預試問卷。

三、預試問卷之施測

預試問卷編製完成後,預試之樣本以隨機抽樣公東高工教師為對象,於民國 98 年 4 月中旬進行預試。共發出問卷 47 份,回收 47 份,回收率為 100%。依據有效問卷,

運用電腦統計軟體進行項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再依據其結果將問卷題目加以 補充或刪減,修訂為本研究之正式問卷。

四、發展正式問卷

本正式問卷調查表共分為五部份,第一部份為教師資訊素養調查表,第二部份為教 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調查表,第三部份為教師教學效能調查表,第四部份為教師使用

電腦經驗調查表,第五部份為基本資料,整份問卷計 131 題。

參、填答及計分

填答方面,依填答者本身的情況據實回答,以勾選方式進行填答。計分方式採李克 特式(Likert-type scales)五點量表方式編製而成。問卷的五等級分別是「完全符合」、

「大多符合」、「一半符合」、「大多不符合」及「完全不符合」。依序由「完全符合」

到「完全不符合」五個評點連續量,分別給予 5 分、 4 分、 3 分、 2 分、 1 分。

由於題項的內容均以正向的語句敘述,故得分越高,表示填答者資訊素養程度愈高、資 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越正向、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行為越普遍、教學效能愈 高。

肆、信度

問卷分為教師資訊素養、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效能、教師使用電腦經驗及基 本資料等五部份。預試問卷信度高達 0.9 以上,亦即具有良好的信度。

第四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蒐集資料及處理程序分為準備階段、編製研究工具、正式施測、資料分析、

整理總結等階段。

壹、準備階段

本研究於民國 97 年 4 月確定研究範圍後,即開始廣泛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並進 行文獻探討,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建議之依據。於 97 年 11 月底提出論文計劃審 查。

貳、編製研究工具階段

自 97 年 8 月起,根據文獻資料,進行調查問卷之編製, 97 年 10 月底完成調 查問卷之初稿,並於 97 年 11 月進行專家效度與預試。

參、正式施測

預試完成後,修正調查問卷後,印製正式問卷。 98 年 4 月送出調查問卷,進行 施測。 5 月中完成催繳及問卷回收。

肆、資料分析

問卷回收後,在 98 年 5 月起分析整理資料,以 SPSS 17 for windows 統計套軟 體,進行統計與分析。

伍、整理總結

資料統計分析後, 98 年 5 月中開始撰寫研究論文,於 98 年 7 月初完成初稿,

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論文的內容,提出結論與建議,完成論文。

第五節 資料處理

本研究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將有效樣本的問卷資料經編碼及登錄,以 SPSS 17 for windows 版統計套裝軟體執行,以下分述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處理方法:

一、以次方分配與百分比法,分析專家意見調查問卷的內容效度。

二、以算術平均數、標準差的統計方法,瞭解受試者在「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及教學效能」總問卷的得分及各層面的得分情形。

三、以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t Test),來探討不同性別、學校屬性及學校類別之 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教學效能量表上整體得分之差異情 形,並考驗其在各層面得分的差異情形。若 t 檢定之值達到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 平均數進行比較,以考驗各組之間的差異情形。

四、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瞭解不同年齡、學歷、服務年資及不同學 校規模在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教學效能量表上整體得分之差異情 形,並考驗其在各層面得分的差異情形。若變異數分析達到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 LSD 進行事後比較,以考驗各組之間的差異情形。

五、以皮爾遜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分別求出高中職教師資 訊素養整體及各層面、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整體及各層面及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的 相關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