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 效能之相關研究:台東縣高中職教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 效能之相關研究:台東縣高中職教師"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謝昆霖 博士

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 效能之相關研究:台東縣高中職教師

為例

研 究 生: 林國芬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2)
(3)
(4)

謝 誌

時 間 過 得 真 快 , 二 年 的 研 究 所 生 活 , 即 將 隨 著 這 本 論 文 的 完 成 而 告 一 段 落 。 在 這 段 期 間 , 同 時 面 臨 家 庭 生 活 、 學 校 工 作 及 研 究 所 課 業 繁 忙 的 多 重 煎 熬 , 雖 然 辛 苦 , 卻 很 充 實 。 能 順 利 完 成 學 業 , 首 先 要 感 謝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謝 昆 霖 博 士,您 給 了 我 很 多 寶 貴 的 意 見 及 建 議,尤 其 在 統 計 學 上 的 指 導 , 讓 我 獲 益 良 多 , 老 師 , 真 的 非 常 感 謝 您 ! 同 時 也 要 感 謝 論 文 口 試 委 員 施 能 木 博 士 及 王 昌 斌 博 士 , 您 們 在 百 忙 之 中 , 撥 冗 為 我 的 論 文 疏 漏 之 處 用 心 指 導 , 使 本 論 文 更 臻 完 善 , 謝 謝 您 們 !

而 在 論 文 寫 作 過 程 中 , 要 感 謝 麗 玲 主 任 的 支 持 及 鼓 勵 、 美 玲 主 任 提 供 很 多 資 料 及 意 見;感 謝 辦 公 室 同 事 們 的 包 容;感 謝 好 友 振 民、雅 真、 鎮 屏 、 世 泓 、 俊 宏 、 宇 凱 及 偉 庭 , 一 路 上 相 伴 , 因 為 有 你 們 的 協 助 及 鼓 勵 , 我 才 能 順 利 完 成 論 文 。 感 謝 錦 木 主 任 、 曼 蓉 老 師 、 怡 如 組 長 、 莒 瑋 老 師 、 德 泉 老 師 、 洲 丞 老 師 、 英 美 組 長 、 宜 宣 組 長 的 協 助 , 才 能 順 利 的 發 放 及 回 收 問 卷 , 當 然 更 要 感 謝 眾 多 填 寫 問 卷 的 老 師 , 若 是 沒 有 您 們 的 協 助 參 與 , 這 份 論 文 將 無 法 順 利 完 成 , 在 此 向 您 們 致 上 最 深 的 謝 意 。

最 後 感 謝 我 的 公 公 及 婆 婆 , 因 為 有 您 們 的 支 援 與 協 助 , 打 理 家 裡 的 一 切 及 三 個 孩 子 , 才 能 讓 外 子 及 我 無 後 之 憂 的 修 習 學 分 及 撰 寫 論 文 , 真 的 謝 謝 您 們 !

林國芬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5)

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 之相關研究:台東縣高中職教師為例

作 者 : 林 國 芬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資 訊 管 理 學 系 環 境 經 濟 資 訊 管 理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台 東 縣 高 中 職 教 師 資 訊 素 養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與 教 學 效 能 之 間 的 差 異 及 相 關 情 形 , 採 用 文 獻 探 討 與 問 卷 調 查 為 主 要 研 究 方 法 。 本 研 究 問 卷 , 針 對 台 東 縣 高 中 職 教 師 共 計 收 回 277 份 有 效 問 卷 。

本 研 究 採 以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獨 立 樣 本 t 檢 定 、 單 因 子 變 異 分 析 、 皮 爾 遜 積 差 相 關 等 統 計 方 法 進 行 資 料 分 析 , 重 要 結 論 與 建 議 如 下 :

一 、 高 中 職 教 師 之 資 訊 素 養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及 教 學 效 能 之 現 況 均 屬 中 上 程 度 。

二 、 男 性 教 師 在 資 訊 素 養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上 表 現 優 於 女 性 教 師 。 三 、 兼 任 行 政 工 作 的 教 師 在 資 訊 素 養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及 教 學 效 能 上 表

現 優 於 非 兼 任 行 政 工 作 的 教 師 。

四 、 私 立 學 校 教 師 在 教 學 效 能 上 優 於 公 立 學 校 教 師 。

五 、 高 職 教 師 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 教 學 效 能 上 優 於 高 中 教 師 。

六 、 高 中 職 教 師 在 資 訊 素 養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及 教 學 效 能 之 間 達 顯 著 正 相 關 。

七 、 針 對 研 究 結 果 對 教 育 主 管 機 關 、 學 校 單 位 、 教 師 及 未 來 研 究 提 出 具 體 建 議 , 俾 供 參 考 。

關 鍵 詞 : 高 中 職 教 師 、 資 訊 素 養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 教 學 效 能

(6)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 Teachers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as

instances.

Kuo-Fen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cases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the teachers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when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this study 277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teachers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are recovered.

This samplings thus obtained are analyzed by standard deviations, frequency,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important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 are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or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have “Mid-High”

scor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2. Male teachers perform better than female teacher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3.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jobs perform better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an those without.

4. Teachers in private schools score higher than teachers in public schools 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5. Teache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core better than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7. The above findings can be referred to and used by education authority, schools and teachers concerned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or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

Information Literac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

Teaching Effectiveness.

(7)

目錄

目 錄 ...iii

表 目 錄 ... iv

圖 目 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待答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資訊素養之相關理論... 7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理論... 14

第三節 教學效能之相關理論...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1

第一節 樣本描述... 31

第二節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3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49

第五節 探討不同環境變項在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 74

第六節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相關... 83

第七節 綜合討論...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01

第二節 結論... 113

第三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20

附錄一 正式問卷... 123

(8)

表目錄

表 2.1 教師的教育科技標準... 9

表 2.2 工業職業學校教師電腦能力... 13

表 2.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定義彙整表... 15

表 2.4 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時之困境... 17

表 2.5 國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意義... 18

表 2.6 國內學者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表... 20

表 2.7 國內有有關高中職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21

表 4.1 基本資料分布情形摘要表... 33

表 4-2.1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之現況分析 ... 34

表 4-2.2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分析摘要表 ... 36

表 4-2.3 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的認知」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36

表 4-2.4 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的使用」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37

表 4-2.5 高中職教師在「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38

表 4-2.6 高中職教師在「網際網路的應用」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38

表 4-2.7 高中職教師在「資訊倫理的建立」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39

表 4-2.8 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現況分析 ... 39

表 4-2.9 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分析摘要表 ... 41

表 4-2.10 「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42

表 4-2.11「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行為」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43

表 4-2.12 高中職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分析 ... 44

表 4-2.13 高中職教師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分析摘要表 ... 46

表 4-2.14 高中職教師在「教學計畫與準備」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46

表 4-2.15 高中職教師在「教學策略的應用」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47

表 4-2.16 高中職教師在「教學評量的實施」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47

表 4-2.17 高中職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48

表 4-2.18 高中職教師在「班級氣氛的營造」層面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49

表 4-3.1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50

表 4-3.2 不同年齡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 51

表 4-3.3 不同學歷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 52

表 4-3.4 不同職務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53

表 4-3.5 不同服務年資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 54

表 4-3.6 是否為資訊相關科系畢業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56

表 4-3.7 是否任教資訊相關科目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56

表 4-3.8 家中是否擁有電腦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57

(9)

表 4-3.9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58

表 4-3.10 不同年齡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 59

表 4-3.11 不同學歷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60

表 4-3.12 不同職務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61

表 4-3.13 不同服務年資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 62

表 4-3.14 是否為資訊相關科系畢業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差異性 檢定... 63

表 4-3.15 是否任教資訊相關科目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差異性檢 定... 64

表 4-3.16 家中是否擁有電腦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64 表 4-3.17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65

表 4-3.18 不同年齡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 66

表 4-3.19 不同學歷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 68

表 4-3.20 不同職務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69

表 4-3.21 不同服務年資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師效能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 ... 70

表 4-3.22 是否為資訊相關科系畢業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1

表 4-3.23 是否任教資訊相關科目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2

表 4-3.24 家中是否擁有電腦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3

表 4-5.1 不同學校屬性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4

表 4-5.2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5

表 4-5.3 不同學校規模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6

表 4-5.4 不同學校屬性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7

表 4-5.5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8

表 4-5.6 不同學校規模的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79

表 4-5.7 不同學校屬性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80

表 4-5.8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81

表 4-5.9 不同學校規模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各層面之差異性檢定 ... 82

表 4-6.1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表 ... 83

表 4-6.2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各層面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6.3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學與教學效能之相關表 ... 85

表 4-6.4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各層面與教學效能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6.5 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相關表 ... 86

表 4-6.6 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層面與教學效能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6.7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相關表 ... 87

表 4-6.8 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各層面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效能之積差相關分析摘 要表... 88

(10)

圖目錄

圖 2.1 資訊素養分析圖... 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6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七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敘述研究者進行本研究的背景環境與進行 研究的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第三節待答問題,根據研究目 的,提出具體的待答問題,明確指出研究的方向;第四節研究假設,根據研究問題,提 出各項研究假設;第五節研究方法與步驟,提出研究方法與步驟以達到研究目的;第六 節研究範圍與限制,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研究的範圍;第七節名詞釋義,將與本研究相 關的重要名詞加以解釋並定義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因應 21 世紀資訊化社會, 90 學年度起實施的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特別強調 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為加速資訊教育的推動,教育部也於 1999 年進行「擴大內 需」方案,使得每所中小學至少有一間「電腦教室」,並有專線連接網際網路。目前國 內許多縣市已將資訊能力列入參加教師甄試的必要條件,但是資訊教學能力不單只是資 訊科技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把電腦科技成功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教育部在 2001 年公佈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將資訊教育願景簡化為四字 訣:「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身」。為達成此願景,除了要讓 每位教師具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專業知能,提高教學效能,亦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 中,應用資訊科技佔其教學總時數的 20%,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方法,以增進學生 的學習興趣,實踐以學生中心學習的理想。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裡,身為現代的教師想要提高教學效能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效 果,端看是否能具備資訊素養並藉助「資訊科技媒體」的使用,整合於教學上,如此對 於教學效能的提昇才會有實質的幫助。想要成為高效能的現代教師,那麼具備與使用資 訊科技媒體的能力與技巧是刻不容緩的。

身處在當今知識經濟與資訊科技瞬息萬變的社會洪流裡,如何藉由資訊科技媒體的 輔助以提升教學效能就成為高中職教師必備的能力。所以教師應該充份利用資訊科技媒 體,如電腦與網際網路資源於其教學上,以增進其教學成效(林清江,1998;陳忠志,

1999)。

冀望以有限的經費提升台東的資訊科技媒體教育,以縮短和西部學校使用資訊科技 媒體教學的差距,以提升教師教學效能,進而提高學生的學力及學生的競爭力。所以,

本研究希望能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12)

程度以及其對於教師教學效能之關聯性。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進而能鼓勵教師,

除積極增進本身的資訊素養外,更能使用各種資訊科技媒體設備,讓教材教法媒體化,

提升教師教學的效能,以收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基於上述,若能瞭解台東縣高中職教師之資訊素養,就可以知道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之政策可行性,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教師的教學效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就,因此,瞭解台東縣高中職教師之教 學效能,是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在一波波推動與發展資訊教育政策之下,教師利用相關資訊產物來輔助其教學,是 否能達到較佳的教學效能,而不只是為了資訊融入而融入,因此,瞭解台東縣高中職教 師之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間的關係,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瞭解目前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的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之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的差異情形。

三、瞭解目前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之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差異情形。

五、瞭解目前台東縣高中職教師教學效能的現況。

六、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之台東縣高中職教師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

七、分析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的相關情形。

八、歸納研究結果和文獻資料,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教師及未來 研究之參考。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之分析,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之現況為何?

二、台東縣高中職教師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在教師資訊素養上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現況為何?

四、台東縣高中職教師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在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之差異情形 為何?

五、台東縣高中職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為何?

六、台東縣高中職教師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在教師教學效能上之差異情形為何?

七、台東縣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是否有相關?

(1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之研究問題,茲提出下列各項研究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1不同性別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2不同年齡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3不同學歷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4不同職務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5不同服務年資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6資訊相關科系畢業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7任教資訊相關科目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1-8家中擁有電腦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2-1不同性別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2-2不同年齡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2-3不同學歷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2-4不同職務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2-5不同服務年資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2-6資訊相關科系畢業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2-7任教資訊相關科目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2-8家中擁有電腦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1不同性別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2不同年齡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3不同學歷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4不同職務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5不同服務年資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6資訊相關科系畢業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7任教資訊相關科目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3-8家中擁有電腦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14)

四、不同環境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4-1不同學校屬性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4-2不同學校類別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4-3不同學校規模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素養上有差異。

五、不同環境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5-1不同學校屬性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5-2不同學校類別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5-3不同學校規模之高中職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有差異。

六、不同環境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6-1不同學校屬性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6-2不同學校類別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6-3不同學校規模之高中職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有差異。

七、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有相關?

7-1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有相關。

7-2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有相關。

7-3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有相關。

7-4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有相關。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將著重於探討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並探究各不 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在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上的差異情形,以作 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參考。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服務於台東縣 9 所公、私立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包含兼任行政工作 之教師,導師、專任教師及兼(代)課教師,不含校長、實習教師),不包括高級進修 學校。

(15)

二、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因受限於人力、時間與經費考量,研究對象僅限於台東縣高中職教師,故所 得之研究結果不宜用來解釋其他縣市的教師。另外,本研究亦探討各不同領域教師之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教學效能的影響,因此並未排除任教科目為電腦相關科目之教師,然 恐影響所得之實證資料與事實反應程度,故本研究在推論上有其限制。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做為研究方法,對於變項的測量均是藉由受試者的知覺反應來完 成,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受到情緒、情境、認知等主客觀因素影響,對於問卷內容題目 的解釋也可能有所偏差,因此在內容分析或解釋上會產生一定程度之誤差。

第六節 名詞釋義

為了進行本研究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過程中,使用名詞的意義明確、避免混淆,依 文獻探討中學者專家之見解,茲將本研究重要相關名詞界定如下:

一、高中職教師

本研究所指之高中職教師,係指台東縣公私立高中職教師而言。包含各處室兼任行 政工作之教師、導師、專任教師及兼(代)課教師。

二、資訊素養

本研究中所指的資訊素養,是以白慧如(2004)對資訊素養的定義,意指具備資訊的 知識與技能,能夠操作資訊軟硬體應用於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並對有效的資訊加以蒐 集、整理、評鑑及利用資訊的能力。包括資訊科技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資料的處 理與分析、網際網路的應用、資訊倫理的建立等五大層面。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王全世(2000)定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

使資訊科技的運用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和學生的學習工具,也使得其成為教室 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並將其視為一種程序或方法,隨時隨地可獲問題的解答。

本研究將分為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及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 學的行為等二個方面來說明。

(16)

四、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係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其整體的教學活動,能夠依據教學計畫教 學,並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多元評量,依照學生之個別差異,安排有效之教學活動,

透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使用,藉以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或行為上具有優 良的表現,以達成教育目標,促進有效教與學。

故本研究所指之教學效能包括教學計畫與準備、教學策略之運用、教學評量的實 施、教學內容的設計及班級氣氛之營造等五大面向。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就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的有關文獻,分為三節探討;第一 節探討資訊素養的相關理論;第二節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理論;第三節探討教 學效能的相關理論。

第一節 資訊素養之相關理論

壹、資訊素養的定義與內涵

「資訊素養」是由資訊(information)與素養(literacy)組合而成,而首先提出「資訊素 養」概念者應推 1974 年,美國資訊工業協會主席 Paul Zurkowski。繼之,美國圖書館 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 ALA)在 1989 年所提出的「美國圖書館學會 資訊素養委員會總結報告書」(The fin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中,對資訊素養所提的定義為「資訊素養 係指一個人具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且能有效的尋得、評估與使用所需要的資訊」。

最後成為一個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及終身學習者(ALA,1989)(引自溫嘉榮、施文玲、

林鳳釵,2004)。

McClure(1994)及陳仲彥(民 85)等人認為,資訊素養應由四種素養結合而成,

分別為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等四種共同結合而成,而資訊素養則是這四種 素養之核心,也是這四種素養之結合,其關係圖如圖 2.1。

(18)

圖 2.1 資訊素養分析圖

資料來源:McClure, C. R.(1994),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p.118.

一、 傳統素養

傳統素養意指具備讀、寫、說和計算的能力。包括蒐集資料的能力、作筆記的方 法、報告的撰寫能力、獨立研究及擴展知識領域的能力。

二、 媒體素養

係指個人對大眾傳播媒體有批判性的瞭解,包括對媒體操作、媒體應用與媒體製 作公司的審查、批判分析媒體資料的能力、與認知到讀者扮演著使媒體資訊變得有意 義的角色。自從圖書館的館藏資料類型從紙本書籍資料擴大為非書資料以後,對於一 些不屬於文字印刷型式之館藏資料的利用,就構成了媒體素養的本體,其涵蓋範圍有 認識各種媒體資料的特性(如:能區分唱片、錄音帶、錄影帶、微縮片等媒體所包容 的資料形式及特性;且明瞭必須透過何種媒體工具才能讀取、瀏覽及欣賞)、操作各 種媒體工具的能力(如:能夠有效操作電唱機、錄放音機、錄放影機、微縮片閱讀機、

微捲片閱讀機等)。

三、 電腦素養

在資訊化時代裡,有許多的事情是藉由電腦來完成,因此有關電腦操作的素養與 基本能力也是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其涵蓋內容為資訊處理的演進、電腦的硬體與軟 體、資料的表示法、程式基本概念、軟體系統、數值計算、基本資料處理、電腦繪圖、

解決問題之能力

資訊 素養

電腦 素養 網路

素養

媒體素養 傳統素養

(19)

中文資訊處理等。

四、 網路素養

指運用電腦進行網路資訊檢索的相關知識、技能與批判、創造思考等能力,它是 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培養網路素養的能力,除了要具備基本的電腦素養 之外,還應包括網路之基本概念、網際網路與地區網路之緣起、發展與現況、網際網 路的功能、網路資源的類型、全球資訊網之介紹、檢索資訊之步驟、檢索策略等。

國際教育科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從 1993 年到 2000 年,在歷經三次的發展後,將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定為六大能力,並 擴充為二十三個指標,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教師的教育科技標準

六大能力 能力指標

一、科技的操作及概念 1.具備科技相關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概念的瞭解。

2.科技的認知與技能需持續成長、與時並進。

二、規劃學習環境與經驗 1.運用科技支援之策略,設計合適的學習機會,以滿足學 生不同的需求。

2.應用當前教學科技的研究,設計學習環境和經驗。

3.確認、尋找科技資源,並評估其正確性和適當性。

4.計劃科技資源的管理。

5.計劃學生學習環境管理的策略。

三、課程的教與學 1.促進學生科技能力提昇的經驗。

2.利用科技支援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3.運用科技發展學生高層次的技能和創造力。

4.運用科技管理學生學習的活動。

四、評估與評鑑 1.運用科技上各種的評量策略,評估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瞭 解。

2.利用科技資源搜集、分析資料、以及解釋、傳達結果,

以改善教學實務,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化。

3.運用多元的評估方法,來決定學生運用科技進行學習、

溝通和生產的適切性。

五、生產率和專業實務 1.利用科技資源於專業成長和終身學習。

2.持續評估並反思專業的實務,以做成運用科技支援學生 學習的教學決定。

(20)

六大能力 能力指標 3.運用科技增進生產率。

4.使用科技與同儕、父母和社區進行溝通、合作,以豐富 學生的學習。

六、社會、倫理、法律以及 人類方面的議題

1.進行有關科技使用上的法律和倫理觀念的教學活動及 示範。

2.運用科技資源,使不同背景、特性和能力的學生均得以 發揮潛能。

3.確認並使用多樣化的科技資源。

4.促進科技使用的安全與健康。

5.促使所有學生能公平使用科技。

資料來源:Information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2001d)

貳、中等學校教師應具備的資訊素養

我國教育部為推動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課程,增進教師的資訊素養,提出了國民 中小學教師具備三項資訊素養指標(教育部,2001),分別敘述如下:

一、 資訊課程專業素養

(一) 能了解網路禮節

1. 會管理、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

2. 瞭解使用 Telnet 的禮儀。

3. 瞭解使用電子通訊的禮儀。

(二) 能尊重智慧財產權

1. 瞭解所有權與著作的意義,尊重智慧財產權。

2. 瞭解網路管理與電子簽章、不仿冒、不翻製別人軟體。

3. 瞭解電腦病毒傳染的發病原因。

(三) 能了解資訊安全的重要

1. 瞭解網路傳送資料的安全性。

2. 知道防火牆的功能與網路加密的重要性。

3. 能遵守網路安全守則、尊重個人資料保護法。

(四) 能瞭解電腦為一般教學工具

(21)

1. 瞭解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

2. 會電腦操作、並利用電腦做教學活動。

3. 會利用電腦分析學生學習成果。

4. 會利用電腦工具做級務工作之處理。

二、 套裝軟體及應用軟體操作素養

(一) 會使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與網路資源

1. 瞭解 CAI 的效益與範圍。

2. 會評選課程相關 CAI。

3. 能安裝 CAI 於電腦主機上,並做教學使用。

4. 能利用 CAI 做各種輔助教學活動。

5. 會簡易上網操作,並使用瀏覽器。

6. 會上網搜尋網路上的補充教材。

7. 能下載、複製、編輯、存檔所搜集的網路資料。

8. 能利用網路教材配合各科做教學活動。

(二) 會系統管理及學生資料處理

1. 瞭解網路管理的重要性。

2. 使用電腦系統管理學生資料及學習資料。

3. 會利用校務系統進行教學管理,並分析研判學習成效。

4. 會使用校務系統出評量試題,進行教學評量。

(三) 會系統操作及相關應用

1. 會簡易軟體安裝、文書軟體操作。

2. 瞭解學校電腦系統、會操作電腦教室教學網路廣播系統。

3. 會處理學生基本資料登錄、及學生輔導資料追蹤。

三、 各科應用網路教學基本素養

(一) 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個人教學活動

1. 會簡易設定網路連結、以使資料快速擷取。

2. 會利用簡報系統剪貼設計教學。

3. 利用網路配合各科教學活動。

(二) 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參與互動式教學

(22)

1. 會指導學生上網利用網路學習。

2. 能與科任老師配合協同教學活動。

3. 利用學校網頁做簡易互動式學習活動。

4. 能利用電腦設備做班際、校際之聯絡教學。

(三) 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遠距教學與活動

1. 瞭解遠距教學之意義與所需設備。

2. 會操作遠距教學所需週邊設備。

3. 利用視訊會議功能、進行互動式遠距學習活動。

至於我國教育部對於資訊教師資訊能力分析規劃指標,則分別條列如下:

一、一般應用能力

(一) 瞭解電腦基本構造及功能。

(二) 文書軟體的基本操作。

(三) 軟體安裝、簡單操作環境調整。

(四) 網路通訊、網路查詢、資料搜尋。

(五) 簡報軟體的基本操作。

(六) 常用週邊之連接。

(七) 軟體整合之運用。

二、專業應用能力

(一) 瞭解電腦應用之特性及相關教學之應用。

(二) 文書、簡報軟體的操作。

(三) 網路通訊、查閱資料搜尋。

(四) 能善用電腦特性、校正操作環境。

(五) 軟體安裝、簡單巨集修改。

(六) 專業軟體的基本操作。

(七) 基礎程式撰寫能力。

(八) PC 組裝、OS 安裝。

(九) 軟體整合應用。

(十) 基本 HTML 撰寫。

(十一) 簡易 WWW 建置。

(十二) 群組工作能力、動態連結、週邊控制。

(十三) 各類 NET Server 安裝設定。

(23)

(十四) 主從式資料庫或網路資料庫的撰寫。

(十五) 資料處理程式設計。

(十六) 介面卡電路功能的了解及驅動程式撰寫。

在工業職業學校教師的電腦素養相關研究中,惠子健(民89)對台北市高職工業科 教師所做的電腦能力調查,歸納出高職工科教師應具備的電腦能力,並以問卷方式調查 教師具備的電腦能力及影響電腦能力之相關因素。賴志洋(民91)提出工業職業學校教 師應具備的電腦素養項目,以問卷方式調查台灣地區工業職業學校教師的電腦素養,並 加以探討影響電腦素養之相關因素。

綜合以上兩位研究者提出的電腦能力項目,整理成六個層面的教師應具備之電腦基 本能力,包括電腦硬體及基本操作、教學軟體的評估與使用、網路教學、程式語言教學、

行政電腦管理的能力及電腦應用倫理與法律規範知能等項目,如表 2-1.2。

表 2-1.2 工業職業學校教師電腦能力

能力層面 能力項目

一、電腦硬體及基本操作 1.具分辨電腦基本裝備及周邊設備之能力。

2.具複製備份磁片的能力。

3.能安裝應用軟體。

4.知道如何預防電腦病毒及解毒。

5.檔案及資料的分類管理。

6.能利用電腦周邊設備從事資料的列印與儲存。

二、教學軟體的評估與使用 1.會評估與課程有關之 CAI。

2.能安裝 CAI 予電腦主機上。

3.能使用各種 CAI 軟體,來從事教學活動。

4.能利用 CAI 軟體讓學生自行輔助教學 三、網際網路教學 1.懂得安裝及設定 Modem。

2.會設定及安裝網路卡。

3.會利用網際網路來蒐集資料。

4.具上網找尋教學相關資料的能力。

5.會使用 FTP 來傳送或接收檔案。

6.會使用電子郵件做相互間通訊。

7.能架設簡單的教學網站。

8.懂得利用電子佈告欄與學生溝通。

9.能利用教學網路做教學評估。

(24)

能力層面 能力項目 四、程式語言教學 1.至少會一種程式語言。

2.能追蹤簡單程式並找出正確輸出結果。

3.能修改程式來完成一個新的相關工作。

4.能找出程式中的錯誤處。

5.會編寫程式來解決問題。

五、行政電腦管理的能力 1.能利用電腦工具來管理教室事務。

2.能瞭解學校行政電腦化的概念。

3.能利用電腦配合學校校務行政電腦化的運作。

六、電腦應用倫理與法律規範 知能

1.能瞭解使用電腦科技所涉及的倫理及法律等議題。

2.能瞭解智慧財產權的意義及法令規章,並能切實遵 守。

3.能判斷電腦網路上資訊妥適性及驗證其正確性。

4.能瞭解綠色環保電腦相關法規,及選購符合規定之產 品。

5.能瞭解使用電腦軟硬體的平等觀、道德觀及隱私權等 觀念。

資料來源:引用自王嘉祐(2005),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 市為例。

綜觀以上各學者的看法可以發現,教師資訊素養的內涵在於培養教師資訊科技的知 能與操作學習,瞭解電腦功能與使用,進而將電腦運用於教學中,並以電腦進行診斷及 補救教學的工作,此外,也培養學生將電腦科技融入於其學習歷程中,以提升學習成果。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理論

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五年公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政策,規劃以四年的時間來 達成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基本目標。並且在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中,特別強調教學創新 及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策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將是未來的主要教學模式。因此,

教師應該要瞭解什麼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有了清楚的瞭解之後,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才能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優點相當多,但並不代表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全然使用電腦科 技,也不代表每一個課程都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尤其不可為了融入而融入。

大致說來,「抽象化的教材」、「需要培育從事實物演練的經驗」、「學校無法提供問

(25)

題解決的環境」、「學校所欠缺老師的一些學科」、「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自我診 斷與自我評量」、「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社會技能的學習」等教材,是比較適用於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範圍(張國恩,2001)。

壹、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與內涵

王全世(2000)定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使 資訊科技的運用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和學生的學習工具,也使得其成為教室日 常活動的一部分,並將其視為一種程序或方法,隨時隨地可獲問題的解答。而何榮桂

(2001)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教師在從各領域的教學活動時,於適當的時機運用資 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提升學習成效,並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以為擴展學習與溝通的 工具。邱瓊慧(2002)則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乃希望透過資訊科技與課程學習領域彼 此的整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促使學生的資訊能力也相對提升,使學生在學習 領域與資訊相關知能上達成期望的能力指標。

雖然九年一貫課程中非常重視資訊教育,但並不是將資訊科技獨立成一個學科來教 學,而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各學習領域中,使得資訊科技成為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重 要主題。世界各先進國家,諸如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均是朝這個方 向規劃資訊教育(蕭惠君、邱貴發,1998)。因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僅是國內未 來教學的新型態,也是全球未來教學的新趨勢。茲將各學者專家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定義表列,如表 2-2.1。

表 2-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定義彙整表

提出者 年代 定義

EdTech Connect

1999 科技整合是融合教學技術(科技教育)和課程的內容的過程。

Dockstader 1999 在一般的課程內容中有效率地使用科技,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方 法下學習如何應用電腦技術。

蔡俊男 民 89 利用電腦與網路的特性,來協助教學準備、教學活動與補救教 學的進行。

顏永進 何榮桂

民 90 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進行,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效。主體仍 是課程內容及教學活動,資訊科技只是眾多可用的輔助工具之 一而已。

王全世 民 90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使 資訊科技的運用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和學生的學習 工具,也使得其成為教室日常活動的一部分,並將其視為一種 程序或方法,隨時隨地可獲問題的解答。

(26)

提出者 年代 定義

何榮桂 民 90 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教師在從各領域的教學活動時,於適 當的時機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提升學習成效,並培養學 生利用資訊科技,以為擴展學習與溝通的工具。

林煌凱 民 91 教師透過電腦、媒體與網路等資訊科技來進行教材的製作、教 學的輔助、課後補救、統整分析及班級管理,在教學上引導學 生透過資訊科技來協助學習、主動探索與問題解決,並於過程 中習得資訊科技的相關知識。

邱志忠 民 91 教師以資訊科技為教學輔助工具,充分運用資訊科技的特性,

使教學準備更快速、教學活動活潑與教學評量更多樣化,以順 利達到教學目標。

邱瓊慧 民 9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乃希望透過資訊科技與課程學習領域彼此 的整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促使學生的資訊能力也相 對提升,使學生在學習領域與資訊相關知能上達成期望的能力 指標。

姜禮能 民 91 應用電腦至課程或課堂活動中,但在教材教法則不做設限,教 師們可就自己目前的認知來思考其含意。

江榮義 民 92 利用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特性,來協助教學準備、教學活動與補 救教學更有效率的進行。

資料來源:編修自王秋錳(2003),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 與影響因素之研究。

本研究參考各專家學者的論點及國內實施的現況,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義為:

教師將資訊科技適時的運用並整合於各科教學中,使整體教學活動更加有意義且多元 化,提昇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將課堂所學,應用在學習領域或日常生活中。

貳、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時之困境

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調查,大部分教師皆持正向、支持的態度,贊同資訊 科技的發展是時代潮流的趨勢,因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施行也會成為未來教學重要 的一環。(王文裕,2002;吳文中,2002;林紀慧,2002;林煌凱,2002;崔夢萍,2002;

張文嘉,2003;黃淑靜,2002;曾振富,2002;葉燈超,2002;蔡俊男,2000;范瑞東,

2005)一些研究亦證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且達顯著水準。如 古淑美、朱延平(2000)指出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成 就。但是,也有許多研究顯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就沒有顯著影響。(吳

(27)

Macmillan, & Timmons, 1998)然而同時卻也發現,真正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室教學活動的教 師並不多,可見在實際執行過程必有一些障礙,造成教師的困擾,因而降低教師實行的 可能性。經過文獻的探討,僅列出較為重要的六項因素,如表 2-2.2 所示。

表 2-2.2 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時之困境

項目 作者

資訊能力 待加強與 實施意願 不高

時間運用 的不足

硬體設備 的不足

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 概念模糊

教學軟體 的不足及 對內容的 不瞭解

缺少及時 的支援

王文裕 9 9 9 9

江榮義 9 9 9 9

吳文中 9 9

林紀慧 9 9 9

林煌凱 9

邱志忠 9 9

夏如春 9 徐式寛

林佩貞 9

徐新逸 9

崔夢萍 9 9 9 9 9

張文嘉 9 9

張雅芳

徐加玲 9 9

曹雅方 陳秀萍

曾振富 9

黃淑靜 9 9 9

溫明正 9 9 9

葉俊男 9 9 9

葉燈超 9 9 9

詹慧齡 9

羅玗貞 9 9 9

饒世妙 9 9 9 9

總計 12 11 7 7 7 5

(28)

資料來源:編修自范瑞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 評析。「9」表分析文獻之困境項目。

由上述可知,要將資訊科技真正地整合於教學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相 當多的條件配合,許多相關研究也真實描述了所遇到的困難與障礙,這些困難與障礙有 教師本身資訊素養待加強、教學軟體與教材的不足、硬體設的不足等,對於這些問題與 障礙,必須想辦法克服才行。然而,不論建議或計劃再理想,措施或政策再完善,資源 或設備再充分,最終的實行者與推動者還是落在老師身上。唯有提昇老師的資訊素養及 運用科技的能力,改變教師傳統的經驗與態度,再加上整體學習環境的改善,才能充分 利用科技帶來的便利。

因此,只有當教師與科技成為夥伴關係,學生才能藉由科技提供的學情境進行主動 學習,並在教師的協助引導下,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成為不單是科技的使用者,

也是「善用科技的生產者」(Sherwood, 引自顏永進、何榮桂,2001;王嘉祐,2005)。

第三節 教學效能之相關理論

「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其整體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學習或 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成教育目標的能力(簡玉琴,2002)。換言之,教師的整 體教學活動,舉凡教學前的教學計畫與準備、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內容的設計,乃至 教學評量的實施、班級氣氛的營造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唯有提昇 教師的教學效能,以促進有效教學,才能讓學生得到良好教育學習成就。

本研究擬從有關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文獻,歸納教學效能之理論架構。本節針對教 學效能的定義與內涵及其相關研究做以下的探討:

壹、教學效能的定義與內涵

由於國內外學者專家們對教學效能的看法因目的與立場而有不同(林海清,民 84 年),茲將國內外學者專家對教學效能的定義,表 2-3.1 所列:

表 2-3.1 國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意義

研究者 年代 教學效能的意義

Woolfolk

& Hoy

1990 將教學自我效能界定為:教師對於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成 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一般教育哲學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程度 等各方面的信念。

(29)

研究者 年代 教學效能的意義

Hill 1991 認為有效的教學應掌握下列五項要素:準備計畫因素、教室管理 因素、行為管理因素、學習的環境因素、促進學習因素。

Marsh 1991 教學效能是一種多層面的評鑑,其內容包括可經由學習價值、教 學熱忱、表達清晰、團體互動、和諧師生關係、課程內容、評量 方式、課外指定作業、學習難度等九個層面來評鑑教學效能。

Webb 1992 教學效能是教師對於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念。

Moneys 1992 良好的教師教學效能應包括:有效教導教材的知識、良好的師生 溝通、具備教材組織的能力、具有激勵學習動機的能力、和藹可 親的態度以及良好的教師管理技巧等。

M c Haney

& ImPey

1992 教學效能包括:課程設計和發展、教學的觀念化、教學的統整能 力、問題解決的能力、教材的呈現方式、指定課外作業以及教學 活動的評鑑。

Borich 1994 教學效能是指教師能夠有效教與學,其包括教學必須是明確性、

多樣性、任務取向、全心投入,並能提高學習成功率,以達到教 育目標

Algozzine 2001 有效的教學教師必須做到:1.期待成功 2.視自己為一位好的管理 者 3.會在教學中支持學生的學習活動 4.教學用心並讓課堂中充 滿趣味。

Lin 2001 教學效能是一種權能(empowerment),使教師知覺到自己有更多 機會去決策,有多元管道去獲得新知,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大 的影響力。

Gerdes 2001 教學效能旨在能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Griffith 2002 有教學效能的學習環境包括:有秩序的學習氣氛、重視學業、高 品質的教學、明確的教育目標、高期望、團隊合作、健全公民之 實踐、家長參與等。

Yost 2002 好的教師能促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在思想實踐、問題決策、問題 解決及學科本能等方面,教師對學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資料來源:修改自王嘉祐(2005),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 市為例。

(30)

表 2-3.2 國內學者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表

研究者 年代 教學效能的意義與內涵

蔡麗華 民 90 教師在教學各方面表現績效,以及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程度。教學 效能內容包括:教學準備與計畫、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技巧、班級 經營管理、教學成果與評量。

洪瑛璘 民 90 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時,對學校教育的功效與教導學生學習所持的 信念與整體性知覺。

馮 雯 民 90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肯定,並能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照學生差異,

安排適當且有效之教學活動,達成教育目標的主觀知覺及評價。

余季容 民 91 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掌握有效教學能力所持有的一種主 觀評價或信念,以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自己能調整創新的教學 策略,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以達成教學目標。

汪成琳 民 91 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以有效的教學行為去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

教學效能內容包括:教學計畫準備、系統呈現教學內容、多元化的 教學策略、多元化教學評量、營造優質的學習情境。

簡玉琴 民 91 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能夠依據教學計畫教學,以達成教育目標,

促進有效教與學。教學效能內容包括:教學計畫、教材內容、教學 策略、教學時間、師生關係、班級氣氛及教學評量等七個層面。

賴奇俊 民 92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依據教學計畫,促進有效教與學,進而達成 教育目標,促進師生互動及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使學生獲益。

教學效能歸納成六層面:專業素養與課程準備、教學技巧、教學熱 忱、多層面教學評量、營造優質學習氣氛。

蔡家廷 民 93 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有自信,並能在其教學活動中運用其教學能 力,發揮教學成效,促使學生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其內涵包括「教 師自我效能」及「教師有效教學」。

黃秋柑 民 93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夠依據教學計畫教學,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

依學生之個別差異安排有效教學活動,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以達成 教育目標,促進有效教與學。

林美惠 民 94 教師在面對教學工作中,對自己班級經營能營造良好師生關係,並 有效使用教學技巧,妥善安排合宜的教學計劃與準備,呈現有系統 的教學內容,以達教育之目標。

資料來源:修改自王嘉祐(2005),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 市為例。

(31)

綜合國內外學者之研究,本研究採黃秋柑(民93)看法將教學效能定義為:「教師在 教學活動中,能夠依據教學計畫教學,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依學生之個別差異安排有 效教學活動,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以達成教育目標,促進有效教與學。」

貳、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

現以國內從事有關高中職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歸納說明,如表 2-3.3:

表 2-3.3 國內有有關高中職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時間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郭勝平 民92 高職工業類 科學校教育 實習輔導教 師教學輔導 方式與實習 教師教學效 能之研究

高職工業 類科學校 的實習教 師

問卷 調查 法

1.實習輔導教師之教學輔導方式 與教學效能,因其不同變項而 有顯著差異。

2.實習輔導教師教學輔導方式之

「指示型輔導」、「合作型輔 導」二個向度與實習教師整體 教學效能相關程度。

3.班級經營與管理」均呈顯著正相 關。

4.實習輔導教師教學輔導方式之

「指示型輔導」、「合作型輔 導」二個向度對實習教師教學 效能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

陳明芳 民92 高級商業職 業學校教師 效能之實證 性研究

高級商業 職業學校 教師

問卷 調查 法

1.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師 效能現況為高教師效能趨向。

2.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其教師效 能表現存在差異,其中以「服 務年資」與「擔任職務」兩項 有顯著差異。

李俊儀 民92 後期中等學 校工業類學 生對教師教 學風格與教 學效能之研 究

中等學校 工業類教 師

問卷 調查 法

1.後期中等學校工業類教師在教 學效能整體表現屬於中等。

2.後期中等學校工業類教師教學 風格因學校性質、學校類型、

教師性別、教師服務年資不同 有顯著差異。

(32)

研究者 時間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3.後期中等學校工業類教師教學 效能因學校性質、學校類型、

教師性別、教師服務年資、學 生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4.就教學領導與教學取向兩層面 而言,似以後者對教學效能較 具預測力。

黃秋柑 民93 高職教師專 業成長與教 學效能關係 之研究

高職教師 問卷 調查 法

1.彰化縣高職教師專業成長與教 學效能呈現正相關。

2.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學歷、

擔任職務、學校類別、學校規 模、學校所在地區等變項之教 學效能有顯著差異。婚姻狀況 變項之教學效能則無顯著差 異。

林美惠 民94 高職家事類 科教師工作 壓力與教學 效能之研究

高職家事 類科教師

問卷 調查 法

1.高職家事類科教師呈現中高程 度之工作壓力。

2.年齡、婚姻、服務年資、服務學 校類別、等變項之教學效能有 顯著差異。

3.高職家事類科教師工作壓力與 教學效能呈現顯著負相關。

黃龍一 民94 高職生線上 評鑑之回饋 頻率對教學 效能與學習 成效之影響

高中職教 師

準實 驗研 究法

1.有回饋與無回饋評鑑在「後測教 學效能」及「後測學習滿意」

沒有顯著差異。

2.有回饋與無回饋評鑑在「後測學 業成就」有顯著的差異。

3.以不同的頻率進行教學評鑑與 回饋,在「後測學業成就」有 顯著的差異。

(33)

研究者 時間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楊麗香 民94 高職餐飲管 理科教師工 作壓力、因應 策略與教學 效能之研究

高職餐飲 管理科教 師

問卷 調查 法

1.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均有良好 教學效能,其中「師生互動」

的效能感受程度最高。

2.男性、已婚、專科學歷教師在「班 級氣氛」教學效能較高;學校 規模大之教師在「教學技巧」

效能較高。

3.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壓力因應 策略與教學效能有顯著正相關 盧志芬 民94 台灣地區高

中職餐飲管 理科教師效 能感之研究

台灣地區 高中職餐 飲管理科 教師

問卷 調查 法

1.個人教學效能感與個人專業效 能感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2.台灣地區高中職餐飲管理科教 師之年齡、教學年資、餐飲相 關課程教學年資皆與個人教學 效能有顯著正相關

3.餐飲業界工作年資亦與個人教 學效能及個人專業效能間呈現 顯著正相關。

4.教師資格對個人教學效能及個 人專業效能有顯著影響。教師 教育程度對個人教學效能及個 人專業效能有顯著影響。

王嘉祐 民95 高中職教師 資訊素養與 教學效能關 係之研究-

以台北市為 例

台北市高 中職教師

問卷 調查 法

1.高中職教師的整體教學效能,屬 於中上程度。

2.不同性別、不同職務、不同服務 年資、不同學校類別的高中職 教師在教學效能上沒有顯著差 異。

3.不同年齡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 計畫與準備」層面上雖有顯著 的差異存在,但其差異程度無 法明確判斷。

(34)

研究者 時間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4.不同學歷的高中職教師在「教學 計畫與準備」、「教學內容的 設計」層面上雖有顯著的差異 存在,但其差異程度無法明確 判斷。

5.私立學校教師在「教學評量的實 施」層面上,優於公立學校教 師。

6.學校規模大的教師,在「教學策 略的應用」、「教學內容的設 計」、「班級氣氛的營造」層 面上的表現較好。

資料來源:修改自王嘉祐(2006),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 市為例。

綜合上述,就國內研究文獻方面,可歸納要點以下:

(一)就研究樣本而言:大多以教師為主,尤以高職教師居多。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以問卷調查法居多,唯黃龍一以準實驗研究法為之。

(三)就研究結果而言:

1.不同的研究變項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間都有顯著正相關。只有林美惠的研究中,

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呈現顯著負相關。

2.教師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在教師教學效能是否有顯著差異,各研究結果不 盡相同。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之情形,依 據相關文獻理論及學者與專家研究的測驗與量表,發展出本研究的各個向度並編製成預 試問卷,再經專家學者審查後,確立問卷的效度,修訂成正式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

期以此研究發現,作為國內教育改進之參考。

本章將針對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對象與樣本、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 方法等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分析,茲將研究對象之各變項、教師「資訊素養」層面、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層面與「教學效能」層面,建構本研究的基本架構如圖 3.1 所示。

茲將本研究架構分析如下:

一、本研究擬對高中職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關係進行調查,

其影響的因素包括: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學歷、職務、服務年資、資 訊相關科系畢業、任教資訊相關科目、家中是否擁有電腦);學校環境變項(學校屬 性、學校類別、學校規模)等二個變項。

二、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從各專家學者的論述及研究,將教師資訊素養分為五個向度:

(一)資訊科技的認知(二)資訊科技的使用(三)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四)網際 網路的應用(五)資訊倫理的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則分為二個層面:(一)教 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二)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行為。教 學效能也分為五個向度:(一)教學計畫與準備(二)教學策略的應用(三)教學 評量的實施(四)教學內容的設計(五)班級氣氛的營造。

(3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背景變項

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職務 5.服務年資

6.資訊相關科系畢業 7.任教資訊相關科目 8.家中是否擁有電腦

環境變項

1.性別 2.年齡 3.學歷

資訊素養

1.資訊科技的認知 2.資訊科技的使用 3.資料處理與分析 4.網際網路的應用 5.資訊倫理的建立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1.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 際教學的態度

2.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 際教學的行為

教學效能

1.教學計畫與準備 2.教學策略的應用 3.教學評量的實施 4.教學內容的設計 5.班級氣氛的營造

結 論 與 建 議

假設檢定

敘述統計 假設檢定 敘述統計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本研究係以服務於台東縣 9 所公、私立高中職全體教師為母群體(不含校長及實 習教師),其中除蘭嶼中學因教師結構幾乎為國中教師,不在本研究範圍內。為增加本 研究問卷的回收率,原則上,每間學校先以電話聯絡,商請一位老師負責問卷的發放與 回收。

問卷於 98 年 5 月 15 日截止回收,共計收回 299 份問卷,經剔除資料填答不全 之問卷後,計有效問卷共 277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2.6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係探討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情形,採用問卷 調查法,本節針對調查問卷之編制過程與內容架構,分別加以敘述。

壹、問卷的內容

本研究問卷之內容,首先參考前述文獻所得之相關資料,並經過學者專家意見調 查,初步將預試問卷分為教師資訊素養量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量表、教學效能量表、

教師使用電腦經驗及基本資料等五部分,以下分別說明問卷之內容。

一、教師資訊素養量表

本問卷的編製,係參考相關文獻及國內外學者分析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與各項指 標,提出有關教師資訊素養五個層面的問卷,歸納編製成本預試問卷,其中包括(一)

資訊科技的認知(二)資訊科技的使用(三)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四)網際網路的應用

(五)資訊倫理的建立等五個向度。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量表

本問卷的編製,係參考相關文獻及國內外學者分析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能力與各項指標,提出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二個層面的問卷,歸納編製成本預試問 卷,其中包括(一)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二)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 際教學的行為。

三、教師教學效能量表

本問卷的編製,係參考相關文獻及國內外學者分析教師應具備之教學效能與各項指 標,提出有關教學效能五個層面的問卷,歸納編製成本預試問卷,其中包括(一)教學 計畫與準備(二)教學策略的應用(三)教學評量的實施(四)教學內容的設計(五)

(38)

班級氣氛的營造。

四、教師使用電腦經驗

旨在調查高中職老師個人開始接觸電腦至今的時間、每週在學校使用電腦的時間、

每週在學校使用電腦的主要用途、每週在家裡使用電腦的時間、每週在家裡使用電腦的 主要用途、參加過電腦相關的研習課程的總時數、常使用何種電腦軟體、學校中推動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最大的障礙因素、提昇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最適 當的方式等變項。

五、基本資料

旨在調查高中職老師個人背景變項及學校環境變項,其中在高中職老師背景變項方 面包括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擔任職務、服務年資、是否為資訊相關科系畢業、是否 任教資訊相關科目及家中是否擁有電腦;而在學校環境變項方面則包括學校屬性、學校 類別、學校規模。

貳、編製過程

一、編製初步問卷

本研究以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參考有關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教學效能 之相關文獻,及採用過去學者所發展出高信度與效度的量表,利用其量表問項,再請指 導教授修正,編製問卷內容的初稿。

二、建立內容效度問卷之分析

調查問卷編擬完成後,為使問卷更客觀並具說服力,先進行專家意見調查,經指導 教授與專家意見修正後,將量表中之題項予以修正,並將不合適的題項刪除,據以編製 成預試問卷。

三、預試問卷之施測

預試問卷編製完成後,預試之樣本以隨機抽樣公東高工教師為對象,於民國 98 年 4 月中旬進行預試。共發出問卷 47 份,回收 47 份,回收率為 100%。依據有效問卷,

運用電腦統計軟體進行項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再依據其結果將問卷題目加以 補充或刪減,修訂為本研究之正式問卷。

四、發展正式問卷

本正式問卷調查表共分為五部份,第一部份為教師資訊素養調查表,第二部份為教 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調查表,第三部份為教師教學效能調查表,第四部份為教師使用

數據

圖 2.1 資訊素養分析圖..........................................................................................................
圖 2.1 資訊素養分析圖
表 2-3.2 國內學者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表  研究者  年代  教學效能的意義與內涵  蔡麗華  民 90  教師在教學各方面表現績效,以及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程度。教學 效能內容包括:教學準備與計畫、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技巧、班級 經營管理、教學成果與評量。  洪瑛璘  民 90  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時,對學校教育的功效與教導學生學習所持的 信念與整體性知覺。  馮  雯  民 90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肯定,並能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照學生差異, 安排適當且有效之教學活動,達成教育目標的主觀知覺及評價。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背景變項 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職務 5.服務年資 6.資訊相關科系畢業 7.任教資訊相關科目 8.家中是否擁有電腦環境變項 1.性別 2.年齡 3.學歷 資訊素養 1.資訊科技的認知 2.資訊科技的使用 3.資料處理與分析 4.網際網路的應用 5.資訊倫理的建立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1.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 2.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行為教學效能 1.教學計畫與準備 2.教學策略的應用 3.教學評量的實施 4.教學內容的設計 5.班級氣氛的營造 結  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