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將著重於探討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並探究各不 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在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學效能上的差異情形,以作 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參考。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服務於台東縣 9 所公、私立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包含兼任行政工作 之教師,導師、專任教師及兼(代)課教師,不含校長、實習教師),不包括高級進修 學校。

二、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因受限於人力、時間與經費考量,研究對象僅限於台東縣高中職教師,故所 得之研究結果不宜用來解釋其他縣市的教師。另外,本研究亦探討各不同領域教師之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教學效能的影響,因此並未排除任教科目為電腦相關科目之教師,然 恐影響所得之實證資料與事實反應程度,故本研究在推論上有其限制。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做為研究方法,對於變項的測量均是藉由受試者的知覺反應來完 成,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受到情緒、情境、認知等主客觀因素影響,對於問卷內容題目 的解釋也可能有所偏差,因此在內容分析或解釋上會產生一定程度之誤差。

第六節 名詞釋義

為了進行本研究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過程中,使用名詞的意義明確、避免混淆,依 文獻探討中學者專家之見解,茲將本研究重要相關名詞界定如下:

一、高中職教師

本研究所指之高中職教師,係指台東縣公私立高中職教師而言。包含各處室兼任行 政工作之教師、導師、專任教師及兼(代)課教師。

二、資訊素養

本研究中所指的資訊素養,是以白慧如(2004)對資訊素養的定義,意指具備資訊的 知識與技能,能夠操作資訊軟硬體應用於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並對有效的資訊加以蒐 集、整理、評鑑及利用資訊的能力。包括資訊科技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資料的處 理與分析、網際網路的應用、資訊倫理的建立等五大層面。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王全世(2000)定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

使資訊科技的運用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和學生的學習工具,也使得其成為教室 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並將其視為一種程序或方法,隨時隨地可獲問題的解答。

本研究將分為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學的態度及教師將資訊素養融入實際教 學的行為等二個方面來說明。

四、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係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其整體的教學活動,能夠依據教學計畫教 學,並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多元評量,依照學生之個別差異,安排有效之教學活動,

透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使用,藉以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或行為上具有優 良的表現,以達成教育目標,促進有效教與學。

故本研究所指之教學效能包括教學計畫與準備、教學策略之運用、教學評量的實 施、教學內容的設計及班級氣氛之營造等五大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