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國小四年級學生在社會領域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的’

方式融入數位敘事學習的實驗組,以及傳統投影片簡報進行專題式學習的對照組,

在歷經六週的教學實驗後,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上的差異。而本研究架構圖如 圖 3-1-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8

本研究架構採用的是準實驗研究法,關於班級人數及分配比例請見表 3-3-1。

其中自變項、依變項與控制變項說明分別如下:

(一)自變項: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學習方法」。實驗組採用研究者與實施教師共同規劃之 數位敘事的學習教程,讓實驗組以分組的方式用 Microsoft Photo Story 3 製作故 事來進行專題報告;對照組同樣是用分組的方式,採用的是 Microsoft Power Point 2003 多媒體投影片進行專題報告。關於兩種學習的實施方式請詳見第五節。

(二)依變項:

本研究的依變項為學生在社會的學習動機、學習成就與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 等學習成果。

1. 學習動機:

以受試者在「學習動機量表」(見附錄二)的前後測得分為依據,得分愈高,

表示其在社會領域的學習態度愈趨積極、正向;反之,則表示越負向。

2. 學習成就:

以受試者在指學生在「社會領域成就測驗」的得分,本研究社會領域期中考 當成前測成績,後測則以自編的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測驗之筆試成績做為學習成就 的評量基準。

3. 學習歷程:

以實驗班級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所繳交之學習回饋單,可幫助研究者分析與判 斷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與建議。

29

(三)控制變項:

降低實驗干擾對結果之判讀是非常重要的,為減少對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干擾,

本研究採同一位教師進行相同內容、相同時數之教學,且評量工具亦相同,如此, 可 控制教師教學特質、教學內容、教學時數、評量工具等變項。

1. 教學者:

為了避免實驗結果受到不同教師特質所影響,本研究之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師 都由同一位教師擔任,而研究者本身並不涉入教學活動,因此對於教學的進度、

對學生的態度及教學氛圍的掌握是一致的。所有的測驗及評量部分亦由同一位教 師親自進行施測。

2. 學習內容:

實驗組與對照組兩個班學生的教材內容同為翰林出版社所編定之國小四年 級上學期社會領域教材,所選定的教學主題為第五單元「家鄉的名勝古蹟與特產」。 選定的理由根據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當中的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 本能力之關係顯示,欣賞表現與創新之基本能力,國小三、四年級階段所對應認 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而臺南又是固有文化的古 都,因此非常適合兩組學生切入學習,而學習的概念也均同。

3. 教學進度:

除了教師授課外,課堂上另有安排同學小組討論的時間,而在整個教學活動 內,實驗組與對照組每週的教學進度均會控制相同。

4. 教學時間:

本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時間相同,教學實驗時間為期六週,共實施六週,

每節 40 分鐘,總計 12 節共 480 分鐘,故教學時間相同。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