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社會領域的內涵與教學目標

Chapin 與 Messick(1996)指出社會領域是一門探討有關人的學科,此學習 領域和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美國社會科教育協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定義學校社會科課程是要將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學、

歷史學、法律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社會學等學科的教材,以及人 文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中適當的內容,進行關聯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基本目的 在養成學生主動學習與自主判斷思考的能力,進而能做周全而合理的決定,同時 認為透過社會科的教學可使兒童與青少年有知識、技能及信念,能參與社會、政 治、及經濟生活(NCSS, 1994)。

陳國彥(2001)則認為社會領域是以社會科學為核心,並與人文、藝術、自 然科學、數學等適當內容進行動態的統整課程,其目的在培養學生適應全球化及 社會變遷的能力,因此在教育階段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社會領域的教學目標則 在於教導學生熟悉社會科學的知識結構(內容)和探究方法(過程),澄清價值,

以作理性的決定,並依據這種決定採取行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經驗(歐 用生,1997)。

Savage 與 Armstrong(2000)建議社會學習領域教學需要使用多元的文字資 源,如教科書、百科全書、地圖、期刊報紙等,且強調學生對於這些資源了解的 能力,所以很適合融入讀寫策略。他們認為在閱讀前可使用瀏覽策略,包括找出 書籍或文章的主要結構,並利用概念圖將想要探究的問題列出來。之後,在閱讀 的過程當中利用概念圖或其它圖像組織將重點分類、比較,並整理清楚。最後,

在閱讀後,以個人或小組將整理出來的觀點或心得與其他人分享。

Paquette 與 Kaufman(2008)則認為可藉由閱讀社會領域的相關書籍,讓學 生多去思考不同層次的問題,包括直接提取、統整文字與自我先備經驗、建構推 論等,以培養他們公民教育與語文的雙重能力。Soares 與 Wood(2010)更進一

21

步指出,在社會學習領域融入讀寫素養時應強調批判素養(Critical Literacy),即 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現今社會各項議題的原委,不但可質疑文章作者的觀 點,還可將自身的經驗帶入議題的討論,並提供他們積極參與行動與發聲的機會;

經此批判的過程,學生才真正與不同的文本(詩、散文、自傳、新聞、信件、政 府公報等)產生互動,並了解文字的意涵與力量。

賴明貞(2005)在其研究指出國內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生字及專有名詞過多,

恐超出學生的能力負荷,許多專有名詞對學生而言過於抽象且不易理解。此外,

教科書中的用字遣詞未能與學生的先備知識聯結,或高估學生的能力。再者,插 圖選取不當或解釋不足,皆為造成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困難的原因。

吳宗立(2008)則提出社會領域教師教學實踐的主要行動策略,說明教師應 確立社會領域教學信念,進而使教學活動有效,學生學習成功;將教學融入生活 體驗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而綜觀以上可知,社會領域重視社會 科學概念與知識的統整與學習。在課程目標上重視知識、技能、價值與態度及社 會參與能力的培養, 除自我價值的認知外, 更重視人與人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 動關係。

二、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社會領域

陳國彥(2001)指出傳統國小社會科包含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心理、文化人類學等。教育部(2003)將過去原有的社會科轉型為社會學習領域,

以統整課程呈現。其教學內容是以傳遞人類的歷史文化與環境有關的知識,並教 導有關社會科學的概念技能和方法,以培養兒童具有批判思考、價值判斷之能力。

社會領域學習內容包含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發展、

經濟活動、人際互動、公民責任、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等方面 的學習(吳宗立,2008)。

社會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根據 教育部(2008)頒定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所訂定的七大學習領域

22

之一。其中把自然科學、地理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

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學科均列為相關的領域。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將學習內容劃分為九大主題軸,此九大主題軸為:

人與空間;人與時間;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值;自我、人際與群己;權力、規 則與人權;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和社會;全球關連。再由這九大主題 軸發展出四個學習階段的能力指標(第一學習階段為小學一、二年級,第二學習 階段為小學三、四年級,第三學習階段為小學五、六年級,第四學習階段為國中 一至三年級)。

整個九年一貫課程綱十大基本能力包括: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23

九年一貫的能力指標強調孩子要學會帶得走的能力,學校教育已從填鴨式逐 漸轉變成著重能力的培養及訓練。雖然社會領域學習能力指標並無法被全數歸入 總綱十大基本能力之內,但兩者有頗為密切的關係。當中有幾條能力指標皆使用

「探索」、「探討」或「探究」等字眼,雖然有人認為這些字眼意指一種歷程,因 此是不夠的,必須以學習的結果作為能力指標,但是,本綱要正是強調探索、探 討或探究的歷程,強調學生蒐集資料、判讀資訊、邏輯分析、討論辯證、思考反 省的程序性能力,或主動求知、追求真理的精神,不強調記誦探索的結果。

社會領域的互動環境包括自然的物理環境、人造的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自 我與超自然的精神環境。自然的物理環境屬於人生的「生存」(Survival)層面,

與自然科學、地理學有關;人造的物質環境屬於人生的「生計」(Living)層面,

從「縱」的方面來看,它與歷史學有關,從「橫」的方面來看,它與經濟學有關;

社會環境屬於「生活」(Life)層面主要與政治學、法律學及社會學等學科

(Discipline)有關;而精神環境則屬於人生的「生命」(Existence)層面,涉及 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與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處理精神層面的學科 有關。

24

圖 2-3-1 社會領域的知識內涵

廣義而言,人的環境包括:(1)自然的物理環境(如山、川、平原等);(2)

人造的物質環境(如漁獵、游牧和農耕所使用的工具,商業用的貨幣,工業用的 機器設備,交通用的車子、輪船等);(3)人造的社會環境(如家庭、學校、社 區、國家等組織,以及政治、法律、教育等制度);(4)人類的精神環境(如哲 學、宗教、道德、藝術等)。

25

其中古蹟議題是屬於社會領域當中的「鄉土教育」主題軸的一項,希望學生 能認識居住城鎮的古蹟,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事實上,古蹟代表著地方的歷史、

文化與風俗民情。古蹟教學更是鄉土教育的一環,其教學目標就是藉由認識居住 地區的生活環境、歷史文物、自然景觀和民俗活動,以及實際採訪、調查、參觀 和欣賞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愛鄉愛土的情懷,及培養他們自我思考、動手操作 及探究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歐用生,1997)。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