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說發展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設,經由相關文獻探討後,提出研究架構,
如圖 13,以探討閱聽人使用 CPBL TV 整合資訊成功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影響 行為意圖之間的關係。
圖 13:研究架構圖及假說彙總
二、 研究假說
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僅改變了過去的傳統商業經營模式,也改變消費者搜尋 產品相關資訊的方法,對於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依照研究問題、研究架構及 計畫行為理論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劉誌仁(2006)此研究分別採用購買動機與顧客權益為基礎,另外根據消費 者特性,加入消費者涉入程度的因素,並以網路購物行為為反應變數,探討影 響網路購物行為因素。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透過網路問卷方式來進行資 料蒐集,經由統計分析驗證後發現:
(1)消費者購買動機的認知會影響顧客權益。
(2)消費者涉入程度會影響購買動機。
(3)涉入程度會影響消費者顧客權益的認知。
(4)消費者購買動機的認知會影響購買行為。
(5)不同的涉入程度在購買行為上有所差異。
Zaichkowsky(1985) 對涉入程度之定義為個人對於本身基本的需求、興趣 以及價值觀等,進而對某一事物所感受到攸關程度的深與淺。消費者對不同的 產品有不同的涉入程度,不同的涉入程度會造成不同的消費行為。Mullin,Hardy 與 Sutton(2007) 將運動涉入理解為運動涉入的頻率、強度及持久性,或是願意 花費多少時間、金錢與精力在運動涉入上(林彬,2013);本研究將消費行為與 運動涉入理解為涉入程度對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因此,本研究提 出以下假設:
H1: 涉入程度對閱聽人的「態度」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H2: 涉入程度對閱聽人的「主觀規範」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H3: 涉入程度對閱聽人的「知覺行為控制」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二) CPBL TV 知覺品質對於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
本研究將以 DeLone and McLean (2003)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型為基礎,將系 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此三項因素合併成單一構面 (即 CPBL TV 知覺品 質),來探討其與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之間的相互影響。在資訊系統 領域中,資訊品質、系統品質與服務品質通常被視為對某系統使用後的結果。
因此資訊品質可以看成是系統在處理正確性、即時性、相關性、完整性及可理
解性等訊息的能力,而系統品質是系統具有可靠度、回應性以及彈性等能力來 維持網站運作,服務品質則代表整體而言,CPBL TV 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務。
根據 DeLone & McLean (2003)修正後的模型,服務品質、資訊品質、系統 品質等因素都會去影響到使用得使用意向與使用者的滿意度,在進而影響整個 資訊系統導入的績效。國內學者邱成欽與林弘昌(2010)提到 Ajzen(1991)指出意 願是可能影響行為的動機,也是指人們為了做某個行為,願意去嘗試的意志有 多強,或是計劃執行某個行為的努力程度,通常意願愈強愈會積極執行某個行 為,意願指的是可能影響行為的動機。目前常用來探討數位學習使用意願的理 論基礎,包括了科技接受模式、資訊系統成功模式及後接受模式等。因此,本 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4: CPBL TV 知覺品質對閱聽人的「態度」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H5: CPBL TV 知覺品質對閱聽人的「主觀規範」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H6: CPBL TV 知覺品質對閱聽人的「知覺控制行為」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三) 網路聲量對於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
網路口碑具有正、負向效果,正面口碑與滿意的消費經驗相關連,負面口 碑則被視為顧客抱怨的一種形態,而導致抱怨的原因可能來自於不好的消費經 驗,或不認同產品或服務提供者對於抱怨的回應態度。平均而言,一位不滿意 的顧客被預期告訴九位其他顧客自身的不滿意經驗;相反的,滿意的顧客會告 訴大約五位其他顧客自身愉快的購買經驗(劉倢妤,2007)。
不管是正面、負面網路口碑將會影響消費者購後行為的態度。有一個例子,
Taylor & Todd(1995)在對 786 位商學院學生電算中心的使用情形研究中,他們 將規範信念與順從動機分解成二個參考群體,同儕影響及主管影響二個變項,
分別探討其對主觀規範的影響,建議將規範信念分解成數個參考群體。使用參 考 群 體 的 原 因 在 於 群 體 彼 此 之 間 或 許 存 在 著 不 同 意 見 , 不 同 觀 點 。 而
際(Normative)影響,將原本 Taylor & Todd 研究中規範信念分解同儕和上司的 影響結合在人際影響大不相同。根據 Ajzen & Fishbein(1980)認為,行為有時會 受社會環境壓力的影響,甚至有時候會大過態度的影響,例如資訊系統人員會 使用系統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高級主管的壓力,並非只是來自於他對系統使用的 態度。在人與人面對面時,是社會壓力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意見交換以及推薦,
但是在虛擬世界間,這些意見交換就變成在線上評價系統上資訊的交流,也就 是網路口碑(陳品妏,2012)。另外,Taylor & Todd(1995)在其研究中發現,所耗 費的時間與金錢越少,使用者的知覺行為控制程度就越高,行為意圖與實際採 用行為也越高。
本研究將網路口碑理解為網路聲量對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因 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7: 網路聲量對閱聽人的「態度」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H8: 網路聲量對閱聽人的「主觀規範」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H9: 網路聲量對閱聽人的「知覺行為控制」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四)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於行為意圖
Ajzen(1985)提出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認為行 為意圖會受到行為態度、知覺行為控制與主觀規範所影響。「計劃行為理論」認 為,「實際的行為」是由「行為意圖」所決定,而「行為意圖」則由三個因素決 定包括:「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Ajzen,1985)。研究均證 實,使用者對於研究目標的「態度」,與「行為意圖」有顯著的影響。當「態度」
愈正向,則採用的「行為意圖」愈高;反之,當「態度」愈負向,則採用的「行 為意圖」愈低。當「主觀規範」愈正向,則採用的「行為意圖」愈高;反之,
當「主觀規範」愈負向,則採用的「行為意圖」愈低。當「知覺行為控制」愈 高,則採用的「行為意圖」愈高。反之,當「知覺行為控制」愈低,則採用的
「行為意圖」愈低。當「行為意圖」愈高,則採用的「行為」愈高。反之,當
「行為意圖」愈低,則採用的「行為」愈低。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0: 態度對閱聽人的「行為意圖」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H11:主觀規範對閱聽人的「行為意圖」有正向顯著的影響。
H12: 知覺行為控制對閱聽人的「行為意圖」有正向顯著的影響。